假设法在摩擦临界中的应用

2016-08-11 14:42张英彬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木块圆盘二者

张英彬

假设法是高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思想。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凡是不能从题目中直接得到结论的问题,一般都要运用假设法进行判断。

在判断两物体间摩擦力时,因为二者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可能为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但两种情况的计算过程有所不同,所以要先进行假设。

第一类:若二者起始时刻相对静止,假设物体始终相对静止,计算接触面上的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进行比较。若未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假设正确;若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应按照滑动摩擦力重新计算。

第二类:若二者已经相对运动,假设二者在规定的时间(或位移)内未达到共同速度,按照滑动摩擦力进行计算,看二者达到共同速度所需时间(或位移),进行比较。若假设正确,则按照假设进行计算。若假设错误,则判断达到共同速度以后是变为静摩擦力(或摩擦力消失),还是仍为滑动摩擦力,只是改变方向。

下面以几个例题进行具体说明:

2014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试题20题,即为在圆周运动中考查了摩擦临界。判断是否发生相对滑动。

例1 (2014 全国)如图一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a和b(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圆盘上,a与转轴oo'的距离为L,b与转轴的距离为2L。木块与圆盘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木块所受重力的k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圆盘从静止开始绕转轴缓慢地加速转动,用ω表示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一定比a先开始滑动

B.a、b所受的摩擦力始终相等

C.ω=是b开始滑动的临界角速度

D.ω=时,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kmg

解析:A选项,比较a、b哪一木块先滑动,就是比较哪一木块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假设均未发生相对滑动,则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且二者角速度ω相同,应有Ff=mω2r。因为b的半径大于a的半径,所以b需要的向心力较大,而二者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则随着角速度ω的缓慢增大,b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即b先于a滑动。同时可知,a、b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C选项,当角速度ω达到b木块相对滑动的临界,即达到了最大静摩擦力。所以kmg=mω22L,解得ω=,故C选项正确。D选项,当ω=时,解得F向=2kmg/3

在物体与弹簧相连的问题中,是否发生相对滑动,对弹力的变化会产生影响。所以,要根据运动状态进行判断,一般假设始终相对静止,这样可以保持弹力不变。再计算摩擦力大小,与可提供的静摩擦力进行比较。

例2 如图二(1)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拴在一个被水平拉伸的轻质弹簧一端,弹簧的拉力为5N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若小车以1m/s2的加速度水平向右运动,则( )(g=10m/s2)

A.物体相对小车仍然静止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D.物体受到的弹力增大

解析:初始状态受力分析如图二(2)所示,由平衡得:Fk=5N,方向水平向右;Ff=5N,方向水平向左。假设加速后物体与车始终相对静止,则物体始终受到向右的5N的拉力作用。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二(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Fk+Ff=ma求解的Ff=5N。未超过相对静止时的摩擦力,则假设正确,仍旧相对静止。

2010年海南高考理科综合,两物体起始时刻相对静止,但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所受外力大小发生改变,对二者运动产生影响,所以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次假设,然后计算判断。

例3 (2010 海南)如图三(1)中,质量为m的物块叠放在质量为2m的足够长的木板上方右侧,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在木板上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在0~3s内F的变化如图三(2)所示,图中F以mg为单位,重力加速度g=10m/s2,整个系统开始时静止。

(1)求1s、1.5s、2s、3s末木板的速度以及2s、3s末物块的速度。

(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0~3s内木板和物块的v-t图象,据此求0~3s内物块相对于木板滑过的距离。

猜你喜欢
木块圆盘二者
圆盘锯刀头的一种改进工艺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单位圆盘上全纯映照模的精细Schwarz引理
小鸭数正方体木块
基于Profibus-DP的圆盘浇铸控制系统的应用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