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坎上的“互联网+”

2016-08-11 02:20董茜受访者提供
今日重庆 2016年1期
关键词:忠县太郎养殖

◇ 文/本刊记者 董茜 图/受访者提供

田坎上的“互联网+”

◇ 文/本刊记者 董茜图/受访者提供

提案题目:关于畅通农产品流通实现利农惠民的建议

提 案 者:市政协农业界别

一块城口老腊肉,成本价也许只要10多元,经经销商、农贸市场批发商等渠道,老腊肉到达消费者手上价格能达到30多元。

在重庆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关于畅通农产品流通实现利农惠民的建议》被作为1号提案进行重点督办。

如何培育农产品产销对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让农产品销对路,销得快?

近年来,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农村电商培育,一个个叫得响的农村电商平台,成为重庆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全国的主要渠道。

站在风口上的“猪太郎”

忠县双桂镇的早晨,空气里还带着晨露湿润芳香的味道,对于马刘洋来说,一早打开电脑查看网友好评,是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网友的一个好评,关系的不仅仅是我们猪肉干的品质,还关系着猪太郎养殖合作社每一位社员的收益。”在马刘洋看来,就算是短短几个字的网友点评也显得至关重要。

“我的名字本叫马刘洋,而很多人叫我‘马牛羊’,看来我生来就是一个跟牲畜打交道的人,只可惜马牛羊都没沾上边,却养起了野猪。”作为忠县猪太郎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的马刘洋,说起农村电商总会提到自己过去的职业经历。

大学毕业后,马刘洋开过网络公司。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中,包括把几个国外产品通过自己的网络营销公司,打通了国内的销售市场。“从1999年毕业,我70%的时间都在与网络打交道。”马刘洋认为,回到镇上搞起养殖合作社,并将野猪养殖与电商结合,闯出属于忠县自己的特色品牌,能做这事非他莫属。如今合作社与电商结合,从产到销形成的良性循环让马刘洋笃定这条路走对了。

2010年,马刘洋回到家乡成立猪太郎农村股份合作社,并召集村民加入成为社员搞起了野猪养殖。目前,社员达到139户,提供的商品猪达到3500多头。“过去我们只是销售商品猪,但在多次尝试扩宽销路后,我们发现传统的销售模式局限性很大。”马刘洋在做市场调查中发现,猪太郎的购买对象多数是养殖行业的人,要不就是从事餐饮的买家,偶尔到年底杀年猪的也有。但商品猪价格上不去,销路窄,并且在养殖环节受市场供求影响非常大。

产品必须升级深加工,野猪也要触网,把产品往更广阔的市场放出去。2012年马刘洋在合作社的门脸上又挂上了“电子商务部”的牌子。在电子商务部的办公室,运营经理、美工、推广、客服等等电商环节上的专职人才一应俱全。过去销售以商品猪为主力,如今挂上网的产品变成了“猪肉干”。

马刘洋在电脑上点开销售记录,可清楚看到产品销售主要区域在江浙、沿海一带。如今,每天通过邮乐网做成的生意就有好几百单。“将传统养殖商品猪与电商结合,当初社员心里都没有底,但运营到现在,年收入达到500多万元,这样的收益,让社员搞养殖更有信心。”

农村与电商的“亲密约会”

马刘洋的商品猪触网,并非惟一的成功案例。在淘宝网上,原味忠州的店铺中,各类富有当地特色的商品也受到了网友的关注,网友好评“在外地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好感动”。

点开“原味忠州”的店铺页面,忠县电商办的工作人员,逐项查看各类商品销售情况,其中网友的评价也是他们要着重查看和记录的一项。仅仅一瓶价格为25元的乌杨白酒,就有网友进行比价比质的点评,从原材料上的比较,不少网友都肯定地给出了正品高粱酒的好评。

“把我们当地特色产品统一用原味忠州品牌进行打造,在电商渠道可以形成有力的信誉保证。通过镇政府的统一布局,我们在一步步把特色产品通过电商模式打响忠州招牌。”忠县政府特别聘请西安交大教授李琪担当电商形象代言人,希望依托高校专业人才为忠县电商发展指点迷津。

和忠县一样,政府搭台构造良好的电商平台,逐渐成为我市农村电商的一大有利推动模式。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灵镇云隘村,是在脱贫名单中挂得上号的贫困村。村支部书记田如华也筹谋着将村民的土鸡蛋推到网上去。“一户村民30只土鸡,如果一年产6000枚鸡蛋,全年收入就有9600元,脱贫就有了希望。”在秀山政府搭建的“武陵生活馆”电商渠道中,对土特产推出了标准认定,并采取政府背书、村长推荐、农民代言方式,将土特产贴上二维码,对质量终身负责。比如土鸡蛋,必须是农户散养30只以下的母鸡产的蛋,每枚收购1元,卖到北京、上海3元,一月后如无质量投诉,农户还能分享每枚6角的利润,馆长也有两角的报酬。

自家的产品要能卖得出去有收益,村民通过电商的便利也要享受到实惠。田如华开始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在“武陵生活馆”缴水电费、电话费、寄包裹、取快递、代买火车票。“如果要去镇上买车票,来回车费都要将近20块,对于村民来说电商带来的便利,确实走进了大家的心坎里。”

农村电商破题“三大瓶颈”

农村触网行动如火如荼,但在马刘洋看来,电商之路依旧是非常困难的。2014年初,马刘洋的朋友也尝试嫁接农村资源开了家电商公司,没想到在2015年下半年公司面临关门的局面。“村民对网络的认识还非常模糊,电商人才在农村非常缺乏。如今除了猪太郎的电商运营外,我还要为村民提供电商咨询服务。”

农村电商难题,在市商委何渡处长看来任重而道远。农村人才外流,电商人才稀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网点不成体系;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最多只建设到县城,上门收货、准时送货、货款代收等这些电子商务最基本的服务缺乏。这三大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网上销售和电商服务村民的能力。

“农村市场中有高达六成的农村居民认为快递收件不方便。”这是国家统计局2014年9月公布的一份数据。目前重庆将“电商进乡村”作为重庆商务的新名片,并且出台了相关的工作方案。何渡拿出《重庆市电商进乡村工作方案》,仅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方面,力争到2016年,每个区县建成1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并且在中心镇建设100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支持1000户涉农企业网上销售,培养1000名农村电商带头人。在物流方面,支持区县重点培育壮大两到三家物流骨干企业,建设农产品集散中心、增配标准冷藏配送车。

“物流、包装、运营,电商环节上的专业外包确实是个有效的办法。”马刘洋与物流公司的合作,快递运输速度上也获得了买家的好评。在忠县物流建设上,县级物流分拨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秀山在政府统筹下,专门组建了负责农村电子商务的云智科贸有限公司。

上述专业的配送团队,目的只有一个,直通乡村,送工业品下乡,带农产品进城。

Internet Plus in the Field

老年养护中心的婆婆展示她的手工剪纸作品

猜你喜欢
忠县太郎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孤独是基本条件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重庆忠县 人才培育助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细节处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