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①
——以欧亚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2016-08-11 08:19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谢晓妮
中国商论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 谢晓妮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①
——以欧亚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 谢晓妮

摘 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大量高素质、实践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民办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不断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从供给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本文主要对会计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介绍,以期为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 财会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因此,引导各地各高校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让转型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指导意见中还进一步提出了转型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笔者所在的西安欧亚学院一直坚持“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将西安欧亚学院建成一流的应用型大学。作为此次转型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学校坚持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本区域经济、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特色化人才的转型路径,建立健全相关转型改革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会计学院作为西安欧亚学院的二级学院之一,紧随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结合分院的实际情况,在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本科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术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操作匠”,而是一种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在充分调研行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会计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能够了解中国企业实际又精通会计、审计惯例,具有优秀职场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化管理人才”。与此同时,结合差异化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的办学定位。会计学专业突出“会计信息化和税务管理能力”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突出“管理会计与管理信息化能力”培养;审计学专业突出“社会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能力”培养。

2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组织过程的主要依据。会计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对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

2.1修订原则

围绕学校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目标,形成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中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素,借鉴CDIO国际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结合专业、行业发展特点,深入企业、行业和标杆院校进行调研,准确定位专业目标岗位群及其职业核心岗位能力,搭建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三是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部分通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设计中。

2.2修订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主要分为调研阶段、编制阶段和论证阶段。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化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按照该操作流程,各专业准确界定了目标岗位群,并确定了目标岗位胜任力模型,进一步厘清了各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比如会计学专业确定的目标岗位为日常会计核算与出纳、成本核算及管理、税务核算与管理、财务分析与管理、信息化系统使用与维护等岗位。

3 课程体系建设

支撑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归根结底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用型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注重和加强实践为前提,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课程体系搭建中,应以本专业确定的目标岗位群为起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符合财会职业资格标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课程体系。

图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操作流程图

3.1课程体系的搭建

会计学院目前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三个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各专业的区分只体现在少数的2~3门课程。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初步构建了立体互通的专业课程体系。首先,结合目标岗位群和胜任力的调研结果,梳理三个专业共有的职业核心能力,归纳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形成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类、管理类、核算类、涉税类等基础课程,打通三个专业的平台基础课。其次,根据各专业的特定岗位群,搭建能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再次,建立开放性的选修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方向的定制,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跨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公共选修课程主要实现将部分通识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开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第二课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前置式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演练,强化学生对职业角色的把握能力,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2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方面,弱化以知识体系为基点的教材取向,坚持以岗位能力和业务流程为主的实用型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和灵活性。结合实际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准确理解本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贡献度,并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可以没有固定教材,但需要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要传授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还必须传授行业知识,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灵活多样性。

3.3课程教学的组织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因此必须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教学过程的总体组织和设计,打破传统的学期制,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行启发式教学,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第二,积极运用“项目化”教学方式。比如在课程实施中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要求学生至少参与完成一个项目作业,所需时间一般为一学期,由5~8名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完成。第三,聘请行业人员参与校内的课程设计,按照工作过程中任务与知识的关系安排教学活动,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以税法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是税收政策的解读,由学校专职教师讲解;另一部分是实践环节,主要是涉税业务的实务处理,由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教师指导实训。第四,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互动学习。教师通过学校的畅课系统、作业系统、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平台,实时推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校企教师开展互动教学,构筑互动合作课堂,打破了传统在教室进行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限制。

3.4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面对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看学生最终掌握了多少的理论知识以及期末考试成绩高低,而应以就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课程考核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目前,会计学院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考核方式“三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视考试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从评估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效果转变、从重视理论知识考核向注重创新应用能力考核转变。并且已成功实现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纳入评价体系,现正尝试进行行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内容的学分互换考核改革。

4 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状况、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广泛的社会活动等素质要求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会计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充分利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机制,在教师的聘用上,注重行业实践经历,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第二,对教师实行分类培养,将学院现有教师分成教学型、教学服务型、教学研究型三大类,引导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根据个人职业发展意愿进行分类培养。第三,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在教师的职称晋升方面,不要把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唯一的评审标准,应该结合参与产学研项目教师的实际情况,探索校内职称评审认定条件及标准,打消教师疑虑,让一部分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第四,转变教师角色,任课教师既是课程“CEO”,又是产学合作项目的实施经理。第五,吸引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并实行A、B类分类管理。A类教师主要是承担学科课程授课任务的高校教师或行业企业人士。B类教师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教学需要,聘任的具有资深行业背景和丰富从业经验的任务型教师。主要承担或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教学改革任务。

图2 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图

图3 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流程

5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市场需要为定位,以能力发展为重点,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如果没有企业、行业的广泛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因此,拓展产学合作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至关重要。基于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三个专业的特点,会计学院在产学研合作平台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第一,制定产学合作发展规划。以“会计工厂”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会计、评估、审计、税务、财务分析、专业咨询等“管家式”的多元化、全方位、综合性一揽子服务,并反哺教学。具体如图2所示。第二,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信息反馈的全闭环式信息服务流程。会计学专业依托“会计富士康”平台,将企业实际业务引入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会计业务的核算处理,完成对信息的采集工作;财务管理专业依托用友公司、中兴通讯等合作项目资源,搭建“财务O2O”平台,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共享;审计学专业依托“审计工作室”平台,提供在线审计及内控设计服务,完成信息反馈工作。具体如图3所示。第三,加强校内实训室的改造和建设,体现会计、财务、审计一体的信息化特色。改造原有的会计实训室、沙盘对抗实训室、审计演练室,新建财务共享中心、商业环境实训室,为会计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及社会服务提供软件、硬件和空间支持。

总之,会计学院在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已基本形成了“立足会计、融汇管理”的战略发展思路,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化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初步搭建了理实一体、强化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强化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教学体系,形成了符合财会职业资格标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课程体系,理顺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规划及路径,致力于打造“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尽管如此,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构建一个社会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通过互动方式、互动环境、互动价值的管理和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效率,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西部地区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4(2).

[2] 卢亚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13).

[3] 郭幼丹.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龙岩学院学报,2014(5).

[4] 毕丛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职业时空,2014(6).

[5] 卢德彬,禹真,白彬,熊波.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4(4).

[6] 周小祥,苗金燕.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

[7] 薛海勤,郭均栋,李登慧.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14(11).

[8] 刘雷.浅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J].科教导刊,2014(2).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c)-180-03

基金项目:①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15JK20 8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地方应用型高校对MOOC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