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2016-08-11 06:37姜云仙
护理与康复 2016年7期
关键词:护士理论培训

王 芝,姜云仙,姜 梅,庄 若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 212001)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王芝,姜云仙,姜梅,庄若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1)

目的观察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将142名新护士分为观察组(65人)和对照组(77人)。岗前培训中,观察组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实施,对照组采用传统集中授课及示范模式实施。比较两组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成绩。同时收集观察组新护士对培训方式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新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各项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合格率观察组(100.0%)高于对照组(70.1%)。观察组大部分新护士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训方式评价较高。结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岗前培训模式能提高新护士临床工作能力。

新护士;岗前培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能级进阶

新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是护士从事护理职业第一阶段的培训,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所接受的继续护理学教育[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我国医院护理管理模式已从“平台式”转换为“能级体系”的管理模式,护士培训重点也转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分层次培训。传统岗前培训模式采用理论和技能分别讲授、示范及考核的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法,显示了较多局限性。本院自2012年开始实施护士能级管理分层次培训,新护士在岗前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进入能级管理体系岗位初级责任护士(N1级),接受系统专业能力培训及提升。2013年至2014年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引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3年至2014年本院新入职护士161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80人和对照组81人,入职后因多种原因培训中离职19人,最终观察组65人、对照组77人。观察组:2013年入职34人、2014年入职31人,其中男2人、女63人,年龄22~25岁,大专29人、本科36人。对照组:2013年入职39人、2014年入职38人,其中男4人、女73人,年龄22~28岁,大专34人、本科42人、硕士1人。两组护士的性别、年龄、学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岗前培训方法根据教学目的,以江苏省临床三基理论篇、习题篇及操作篇(2012版)为基础,结合临床情况,制定岗前培训内容。岗前培训内容:内、外、妇、儿、急诊、ICU常见疾病护理,患者入院到出院完整护理流程的环节,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急预案。

1.2.1对照组采用理论集中讲授、操作示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岗前培训。由护理部组织新护士在医院会议室进行培训,授课老师为临床专科高年资护士,培训方式以讲、听、看为主,8学时/d,持续3周(每周休息2 d),共120学时。岗前培训结束进入临床一对一带教轮转培训,持续3月。

1.2.2观察组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为112学时,分为基础(70学时)及提升阶段(42学时),每次培训结束进入临床一对一带教轮转培训,持续3.5月。

1.2.2.1特殊准备培训教材:以岗前培训内容为基础,按照案例重构理论知识体系[3],使案例中病情演变符合逻辑,设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并有相应护理措施及应急预案。常规教室与仿真病房融合的一体化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不同项目所需的模拟教具、仿真病房,划分出学习区、讨论区、工作区。标准化患者:选择和培训具有带教资质的临床护理老师为标准化患者,其清楚了解疾病情况。

1.2.2.2分组按招聘成绩对新护士进行分组,每组7~9人,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长由该小组招聘成绩最高者担任。职责:组长团结、组织、帮助组员,担当学习领袖角色,建立小组QQ群,最终实现整体学习目标;组员服从组长管理,认真完成个人学习任务及组内分配任务。

1.2.2.3理论教学理论教学采取集中授课方式。由护理部组织新护士在医院示教室进行,选择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护士担任授课老师。教学方法由老师讲解、演示,新护士分组讨论、提问、练习等组成。基础阶段以临床常见疾病案例为主,3.5学时/d,持续2周;提升阶段以提高护士应变能力为主,每周1次,每次1.5学时,持续12周。

1.2.2.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采取情景演示方式。各专科疾病护理集中授课后进行情景演示。情景演示分为准备、老师示范、新护士模仿和练习总结四个阶段。准备:根据培训内容,老师设置问题情景(问题贴近临床、难度适宜),说明学习内容的意义,调动新护士的积极性,一般老师提前1 d将案例学习内容进行分配,通过QQ群派发准备,项目呈现是临床工作场景;老师示范:根据问题情景进行演示;新护士模仿:按老师示范步骤操作;练习总结:老师与新护士讨论练习的成果,指正新护士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总结学习成果。由护理部组织各小组在医院常规教室与仿真病房融合的一体化教室进行情景演示,指导老师邀请临床带教老师担任,要求每组新护士分组轮流进行情景演示。基础阶段以护理常规为主,3.5学时/d,持续2周;提升阶段以病情变化及应急预案为主,每周1次,每次2学时,持续12周。如:接到急诊患者入院通知,进行床单元的准备、通知值班医生,从患者入院、接待安置患者、监护仪使用等,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等,由新护士在情景演示中扮演不同角色(除标准化患者外);常见突发病情变化的情景,包括意外脱管、跌倒等,护士如何快速应急处置;抢救时的情景演练中,有意加入抢救药品空缺、抢救设备故障等情况的应急处置。

1.3评价方法新护士入职3.5月后进行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同时要求观察组新护士培训结束后书写培训自我评价与反思材料1份。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采用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年轻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表、临床工作实境横截面考核,主要能力项目包括临床思维能力(运用护理程序)25分、病情观察评估能力15分、专业知识掌握15分、规范的操作能力15分、表达沟通能力(患、医、护)10分、应变处理能力15分、人文关怀及素养5分,满分100分,90以上为优秀、80~89为良、70~79为合格、60~69为基本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合格率=(优秀人数+良人数+合格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新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成绩及评价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新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表2 培训后两组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评价

2.2观察组新护士的培训自我评价与反思观察组65名新护士自我评价与反思材料中,有61名(93.8%)新护士认为提高了专业知识及技能,51名(78.5%)新护士认为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意识及管理能力,49名(75.4%)新护士认为提高了专业工作自信心,41名(63.1%)新护士认为提高了自身解决问题应急能力,62名(95.4%)新护士认为提高了工作主动性,53名(81.5%)新护士认为提升了医生的认可度。

3 体  会

3.1传统岗前培训与临床实践存在偏差传统的岗前培训是以知识本位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较多在知识层面提出要求,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活动联系较少。教学模式多为老师单方讲解或示范,新护士被动接受,缺少新护士的参与及实践。培训内容也存在理论与实践重点偏差、脱节现象。培训后缺乏完善的评价考核系统,导致培训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明显。岗前培训是过渡性护士入职培训,重点指向为实务培训。岗前培训必须集中力量,解决新护士入职前必须解决而自身不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因此,岗前培训必须是新护士内需的培训,以激起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研究显示,对照组入职3.5月考核评价结果没有观察组理想。

3.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2.1提高新护士临床工作能力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环境的日趋复杂,衡量护理人员优劣的标准并不是其能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其在工作中能否胜任,能否根据临床情况完成护理工作。本研究中,构建常规教室与仿真病房融合的一体化教室,实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老师一体化,使得老师在讲授常见疾病的临床护理理论的同时,通过情景模拟演示临床工作实境,培训直观、形象,新护士通过实境的感观理解理论知识,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培训教材编写中,按照案例重构理论知识体系,解决培训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用案例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整个培训按小组模式进行案例项目教学。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案例,标准化患者表现相应的病情变化。标准化患者的参与,避免了使用模型人的缺陷,能训练如何有效进行沟通和病史采集。老师通过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问题。老师带领新护士带着质疑和探讨去完成,激发新护士探究和学习理论知识的内在动力,老师也在教学中感到专业发展内涵。整个过程小组团队合作,在出现分歧时,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小组讨论,得出最佳解决方案,达到知识的迁移及融合。这种以岗位任务为载体的一体化教学,将零散的知识与技能融于一个实际项目中,利于提高新护士的综合能力。有研究[4]证实,“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突破理论与实践两条线的局面,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尤其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各项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及总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合格率观察组(100.0%)高于对照组(70.1%)。

3.2.2使新护士较快适应能级进阶管理模式能级进阶管理模式科学地界定各级护理人员的准入标准及能力要求,强调以能力为基础的分层次培训[5]。N1级护士岗位要求培训重点为“三基三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和基本技能,落实临床基础护理,注重护士能力培养[6]。本院护士能级管理规定,新护士岗前培训结束、10月份完成注册后进行N1护士进阶资格考核。岗前培训完成后,新护士不仅从理论及技能上提高,还从人文素养、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及职业信念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符合N1级护士能力要求。在2013和2014年的新护士N1进阶资格考核中,观察组考核合格率达100.0%,而对照组为70.1%。

3.3存在问题新护士岗前培训运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需加强对老师和标准化患者的培训;提升阶段的临床带教老师需了解新护士的教学计划,加强相关培训,使得临床带教个性化;教学用具的准备不够齐全。今后需从上述问题出发,加强管理,以提高培训效果。

[1] 刘乾惠,刁晓兰,顾琼.浅析护士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实践效果[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33(6):673-675.

[2] 胡贤民.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研究初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2):39-41.

[3] 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学科学版),2009,31(3):7-11.

[4] 陈燕,程云,周菊芝.理实一体化在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7):66-68.

[5] 叶红芳,陈湘玉.能级进阶模式的护士培训需求分析模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3-395.

[6] 徐翠荣,李国宏,任璐璐,等.临床基本能力评价表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43-344.

1671-9875(2016)07-0701-03

10.3969/j.issn.1671-9875.2016.07.030

王芝(1975-),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2016-01-09

庄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R192.6

A

猜你喜欢
护士理论培训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