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本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

2016-08-11 06:28申俊
城市与减灾 2016年4期
关键词:熊本防震减灾

申俊

日本熊本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

申俊

申俊,1985年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2010年以来,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先后从事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科技管理和地震监测工作。主要参与并完成了《地震基础研究和北部湾烈度速报与海啸预警》、《广西历史强震区发震构造探测研究——以灵山震区为例(一期)》和《基于热图技术的地震应急基础图件研究》等项目。参与中国地震局、自治区科技厅重大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广西子项目;参与梧州市《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和《广西防震减灾》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其中《广西防震减灾》获得2013年广西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和地震海啸三者之间的关联度高,地震灾害对经济、产业运行的影响大。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在每次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都会认真总结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但每次大地震后,又总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应对,近期发生的熊本地震也不例外。分析研究日本熊本地震防抗救的经验教训,可为进一步做好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借鉴。

政府和社会主动防范和应对突发地震事件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发生有感地震1000余次,凸显了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预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自1906年起,日本学者就开始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特别是1965年至今,通过实施一系列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研究计划,推进相关技术、方法、对策、法规和防灾准备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地震能不能预测预报的争议一直不断,因为日本地震学家预测的一些大地震至今都没有发生,反而在没有明确预测的地区相继发生了阪神、东日本、熊本等大地震。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和公众依然坚持不懈地完善着应对大地震的各项准备。因为他们知道,应对类似“3・11”大地震那样的自然灾害,任何准备都不为过,只有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大震巨灾,才能有效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所以,在每次大地震发生后和地震灾害预测结果公布后,日本民众并不过多地争议这次地震为什么没有预报?也不会过多地指责地震学家预测的强余震为什么不准?日本社会更没有在地震学家发布的南海海槽地震、首都地区直下地震和东海大震灾等预测结果面前陷入混乱。对于多地震的日本而言,宁可信其有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选项,在可能发生的大地震面前,怨天尤人不可取,用平和的心态做好各项应对准备,无疑是科学、理智和最实用的选择。

号称拥有2500余年历史,其楼门与茨城鹿岛神宫、福冈筥崎宫的楼门并称“日本三大楼门”。但经过16日凌晨的地震,阿苏神社的楼门不幸垮塌

一列新干线列车脱轨

迅速发布地震和灾情信息,有助于科学精准地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救助

在地震难以准确预报的现实情况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地震发生后,迅速为核电、高铁等重要设施和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预警等紧急避险信息服务,无疑能够减轻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日本建设有密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和全球最先进的地震预警信息技术系统,一旦发生地震,系统迅速发布紧急地震速报、地震预警和地震震度(中国称“地震烈度”)分布等信息,特别是地震海啸预警信息,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为滨海地区的民众及时逃生提供了很大帮助。地震震度分布图的迅速发布,能够为判断地震灾情程度、重灾区范围和应急救援救助等提供科学指导。但日本熊本地震再一次暴露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越是急需预警信息的震中地区和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够提供预警的时间越短。而对于那些并不很需要预警信息的地区,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如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2级地震,在遭受严重冲击的栗原,地震预警信息只提供了0.3秒的应急时间,距离震中30公里的鸥州,3.5秒后收到预警信息,但此时破坏性的S波也已经到达,而距离震中80公里的居民,却获得了15秒的应急避险时间。这次日本熊本地震的震中区,就处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响应盲区,预警信息对于熊本当地的公众而言,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有效的措施

这次日本熊本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再次凸显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虽然日本在1981年就制定实施了耐震标准,提高了全国建筑物特别是学校的抗震设防能力,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而且在熊本地震中,按新的耐震标准建设的房屋基本保持了原样,但熊本地区自1923年以来就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一些包括紧急运输用道路在内的桥梁、中小学校、大学教育及附属医疗设施等尚未进行耐震鉴定。并且许多被鉴定出有问题的建筑物,依然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抗震加固。因而,地震导致大量老旧房屋倒塌,2500年历史的阿苏神社也遭到严重损毁。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冲毁民房和桥梁、道路损毁中断、新干线列车脱轨等灾害事件,充分说明,对地震灾害实施全面防御,不仅要加强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而且要强化建设工程选址的规划约束,强化抗震不达标老旧房屋的排查和必要加固。

提高地震灾区紧急安置能力,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日本建有较为完善的地震备灾和紧急救助体系。幼儿园、中小学校舍、体育馆等由于拥有最坚固安全的建筑,成为指定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避难场所内设有专门的房屋储备防灾食品和防灾物资,学校操场和体育馆广场在紧急情况下可供抢险飞机着陆。另外,政府与酒店、超市等签有合约,要求酒店、超市等震后为受灾民众提供免费住宿和基本生活保障。但由于熊本地震后避难人数高达20多万,震后政府要求熊本的酒店旅馆、医院、政府办公场所等免费接收灾民入住,并开放一所监狱,供上百名无家可归者暂时与囚犯同住在监狱里。即便如此,仍有数量巨大的受灾民众无法安置,除了投亲靠友外,许多人不得不选择“窝”在自己家的汽车里避险,致使一些人患上深静脉血栓,一名51岁的女子竟然因深静脉血栓而死亡。现代社会生活的便利性往往导致家庭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储备不足,造成震后短时间内基本生活物资匮乏。加之道路中断等因素致使救灾物资运输不畅、分配不均,就会出现救灾物资遭受哄抢现象,甚至会发生不法分子偷盗现象。可见,基层备灾和保障震后灾民的基本生活,是大地震后灾民紧急安置与救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日本的私家车基本为小排量微型车,车内空间非常有限

提高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弥补震后初期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短缺

日本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和地震应急演练已成为常态。多年的培训和演练,培养了日本公众沉着应对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高素质,震后灾区绝大部分公众秩序井然,能够自觉维护抢险救灾通道畅通,保持避难场所内干净整洁,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日本社会组织发达,志愿者众多,各种自治团体熟悉本区域情况,平时支持社会稳定发展,震后第一时间协助基层政府组织民众迅速转移,开展自救互救和公众心理疏导等,发挥了“社会共助”的巨大作用。熊本地震后,在政府的支援未到时,受灾公众的食品和水的供应,靠的是当地民众自己“凑”,社会组织和大量的志愿者为受灾公众提供义务帮助。相关企业为灾区人员提供手机充电服务,在灾区开通无流量限制的免费Wi-Fi、灾区社交App和公众留言板等,使灾区民众能够保持通信联络畅通,了解受灾情况及发布需要帮助的信息。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受灾者得到帮助的机会、加快了援助者的救灾速度,而且有效满足了公众的知情需求,减轻了受灾公众的心理负担。

熊本熊安抚刚刚经历过大地震的老人和儿童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聚抗震救灾正能量

在多年的灾害报道实践中,日本的主流媒体、大众传媒和社交媒体,逐渐形成了客观、正面报道的风格,有力有效地引导了舆情,对外界不断呈现灾后日本社会的正面形象。每次大地震后,日本的媒体绝少报道灾区的血腥场面和公众悲观无助的情景,也很少炒作诸如地震能不能预测预报、官方地震学家发布的地震灾害预测结果准不准、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等,更少量报道地震灾区的负面新闻。更多的是根据抗震救灾的不同阶段,客观报道救援救助救灾进展,灾区的紧迫需求、稳定有序的灾区场景和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以更好地服务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充分发挥了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很好地凝聚了全社会的抗震救灾力量,有力助推了日本社会抗震救灾良好形象的确立与完善。

猜你喜欢
熊本防震减灾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我是快乐的熊本熊
我是快乐的熊本熊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2016年熊本MW7—1地震前GPS形变特征分析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