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及对策
——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

2016-08-11 00:37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转型

刘 倬

(福建江夏学院人事处,福建福州,350108)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及对策
——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

刘 倬

(福建江夏学院人事处,福建福州,350108)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发展面临着单一发展模式不利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评价、“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难以实现校企协同发展、科研导向标准阻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协同培养等困境,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选择协同路径,借助企业用人单位、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相关主体的支持,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评价体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协同理论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做出决定,以2000年本科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为重点的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1]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原理,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进而实践的人才。[2]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式要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层级要优化升级,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成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级也要与地方产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协同。[3]从现实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产业与企业等主体的协同发展还远远不够,大量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却严重匮乏。因此,运用协同理论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地方产业与企业等主体的发展协同推进,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协同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哈肯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各种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个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规律。现实中存在各种不同性质的系统,如物质结构中的原子和分子系统,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系统,社会中的学校、政府、企业等组织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趋势都是不同的,但它们从无序状态到有序运行发展的规律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各系统的子系统在无序状态下运行,当它们的运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出现协同效应,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4]

(二)协同理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根据协同理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同类型子系统也能实现协同发展。1985年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强调了高等教育体系允许并提倡不同教育教学类型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将应用性和实践性放在优先地位,与综合性大学专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补的协同效应。同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隶属于各州,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够密切结合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而进行灵活调整,与本区域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也实现了协同发展。[5]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内部各子系统协同发展,也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将自身的发展特色与优势同外界的系统优势协同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同转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系统主要涉及四个子系统:地方本科院校自身、企业用人单位、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是它自身转型发展的实施主体;企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共同实施者和合作者;政府承担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支持和监管责任;而行业组织是院校、企业和政府之间最有效的沟通者。当外界环境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各主体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为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共同努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协同困境分析

(一)单一发展模式不利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评价

从高等教育的评价层面看,自二十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以来,国家的教育资源投入开始向“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倾斜。由于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与这两项工程无缘,非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高校的差距更加明显。这种区别评价和对待的做法无疑强化了地方本科院校“低人一等”的社会观念,而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自然也会打上这一烙印,使得社会对其评价认同度难以提高。近些年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各种大学排行榜,也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重学轻术”的思想。反映出学术性高等教育与应用性高等教育在人们心目中评价地位上的巨大差距。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概念都是较为抽象的,依靠表象和形象的讲解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一些自然现象,很难被直接观察到,想要向学生讲明白是非常困难的。以“植物的茎的作用”为例,教师举再多的例子学生也无法直观的看到,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无法很好的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原本数小时甚至数天的试验在几分钟内呈现出来,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二)“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难以实现校企协同发展

在培养目标上,我国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应该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地方本科院校没有与地方企业协同教学,还是沿用学术性本科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生产与服务的技能要求,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超过了实际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统计的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5.4%,分别比重点本科和高职高专低0.1和2.7个百分点。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也不容乐观,这使得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面临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并不对口的尴尬境地。地方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又面临“用工荒”,找不到适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课程应该考虑与产业需求对接,要以服务产业、突出应用为中心,强调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协同衔接。而地方本科院校多数沿用了学术型本科高校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课程设置不是以应用为中心,而是以学科为中心,脱离了实际工作过程和实际岗位需求,只重视深度而缺乏广度,缺乏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实训课程和理论教学课程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无法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训实习都设置在毕业时期完成,真正的实践时间偏少,学生还没进入实习状态就已经结束,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三)科研导向标准阻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协同培养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经过完整的学历教育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社会实践和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也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一味的提高学历标准和学术水平,而降低了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的要求,很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地方本科高校。这样的人才招聘和引进标准使得很多地方本科高校丧失了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机会,教师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也往往向学术型大学看齐,过分强调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尤其在职称的评定和晋升中,一味的要求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很多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了职称的晋升不得不降低教学质量,而花更多的精力在自己并不擅长的论文发表和课题申报上。这种评价标准也让很多“双师双能型”教师失去了去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地方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机制,无法有效激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另外,国家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标准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实践的问题,本科教学评估更多的是强调教学硬件、教学资料的数量、教学过程的规范、论文、科研项目的多少等,忽视了实践基地、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等指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协同路径选择

根据协同理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协同困境,可以构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协同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协同路径

(一)地方本科院校是主体实施平台

地方本科院校是转型发展的主体实施平台,要积极调研行业和产业人才需求,倾听企业的人才培养诉求,按照政府的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按照地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延伸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求,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发挥市场的调节和导向作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借助自身突出优势,构建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生态圈,探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企业用人单位是协同实施平台

企业用人单位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协同主体,要与地方本科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共同开发实践实习课程,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享人才培训资源,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支持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政府部门是支撑保障平台

政府部门要打造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支撑保障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估体系,将企业和行业组织都纳入高校建设的评估和监管机制中。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需要转变观念,将学术性高等教育和应用性高等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体现平等对待,改变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局面,改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改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发挥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鼓励地方本科院校依据自身优势办出特色。

(四)行业组织是信息服务平台

行业组织既能够对接企业的需求,又能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是政府、企业、高校之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中介组织。行业组织要发挥信息服务的作用,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政府的改革导向及时传达给地方本科院校,也要向学校提供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的建议。行业组织的专家可以参与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开展专业领域的专题讲座等,也可以帮助学校与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合作。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协同对策

(一)构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协同评价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需要建立以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协同评估体系,强化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产业和专业融合程度、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实验实训实践水平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还应发挥校内校外双重评估机制:要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和用人单位在高校评价中的作用,支持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和认证;调动学校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代会和学代会对学校各项管理进行评价,从内部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完善面向实践和应用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开发与实际岗位工作和职业技能相衔接的课程内容;改革和优化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导向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设置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教学效果、社会实践能力等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技术型大学协同评价体系

(二)优化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协同结构

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专业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建设,形成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建设,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地方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延伸方向构建专业群。根据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整方向,形成专业申请和退出撤销的有效机制,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尤其要大力发展能够培养地方产业紧缺人才的专业,撤销不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方向或者人才培养已经饱和的专业,形成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机制。在专业设置上,要立足于地方支柱产业,着眼于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领域,针对专业特点、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及时予以调整、优化,集中力量兴办若干具有优势特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提升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建立“校企政行”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社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原来的培养负责主体由单一的学校扩大为企业、政府、行业多种角色。同时制定多种培养主体的责任、义务和利益分配机制,并建立与此相对应的学生学业和学分配套体制和考核机制。运用合作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多元化办学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模式构建育人体系。创新和完善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深化校企共建实训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平台,使其设备、设施更加先进,管理更加完善,充分发挥其辅助专业群专业技能建设的作用。

在重视学生综合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应体现地方和产业现实需求,将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提升的阶梯式培养计划。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实践工程师的阶梯式培养采取“2+3”和“4+5”的学习方式,“2+3”就是每周2天在学校学习,3天在企业学习;“4+5”就是前4个学期在企业主要完成职业培训,第四学期结束时参加工商行会组织的技工考试,后5个学期除了第7学期采取“2+3”方式外,其余学期在学校实习,只有放假时间在企业进行职业训练,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工程师。[6]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与产业的相关企业共同编制专业群培养及教学计划,合作开发专业群系列项目课程和人才评价标准,实现教师互兼互聘,资源共享,总结提炼深层次校企合作经验,形成学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协同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应优化教师的准入条件,重点引进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关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于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不足的人才,可以将其聘为兼职教师,并适当提高其报酬。其次,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培训,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定期的挂职实践,掌握和提高实践技能。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学校兼职,使实践技能课程能得到来自企业技术人员讲授和指导。严格考核教师的实践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项目。此外,地方本科院校应鼓励教师考取和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能够有效衔接。

政府应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将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将“政行企社”的专家团队、技术骨干、一线员工引入学校,送进课堂,形成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校外教师将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工作流程内容纳入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鼓励教师到“政行企社”兼职实践岗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

(五)重构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协同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面向岗位的课程体系,通过产业链对应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解析,设计面向产业链对应岗位的专业课程。统筹重视岗位课程体系的交叉设计,客观对待岗位异同,根据岗位差异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注重岗位的同质课程特别是理论基础课程的统一规划,形成多层次、多主体、多方向的柔性化可重构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基础理论课+专业实践课+顶岗实习”为层次的课程分解体系;构建以学校主要负责基础理论课教学,“政校行企社”共同负责专业实践课教学,“政行企社”主要负责顶岗实习教学的多主体负责制;以岗位为方向,将多方向交叉课程作为公共课,多方向差异课程作为选修课,在专业中形成方向易于转换的课程体系。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实践性”的课程的数量,使得“应用型、技能型、实践性”的课程比例提升到较高比例。同时,注意其他课程的合理精简和优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1] 邓晖.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600 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N].光明日报,2014-05-15.

[2] 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7,(3):92-93.

[3] 季桂起,宋伯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6.

[4] 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56-57.

[5] 邱奎,刘东燕,黄林青.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分析[J].重庆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68-169.

[6] 王立人,顾建民.中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8:122.

(责任编辑 王魏红)

Abstract: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is both required by the internal demand and external drive of local colleges. Its nature is to take spiritual construction as the key point so a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nvergence of local colleges and diversity of local development. Guarante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system and focused on specialty,the practice of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in local colleges should cultivate the unique university spirit in the premise of scientific orientation,thu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ous levels and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effect.

Key words:local colleges;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connotation countermeasure

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nergy

LIU Zhuo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Department,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n transforming to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ace the following predicaments:single mode of develop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discipline-centered is not easy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scientificresearch-oriented standards block the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of "dual-tutor dualexpert".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oose cooperative path with the support of enterprise,government,industry organizations,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specialty construction,talent cultivation mode,the building teachers' team,and curriculumsetting etc.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theory of synergy

Spirit,System and Behavior:Connot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in Local Colleges

ZHANG Hai-ying
(Personnel Department,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G648.4

A

2095-2082(2016)02-0112-07

2016-01-11

刘倬(1976—),男,河南获嘉人,福建江夏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