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者化意识”:老年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

2016-08-12 02:27徐炯权
传媒 2016年1期
关键词:刊物学者期刊

文/徐炯权

编辑“学者化意识”:老年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

文/徐炯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传统老年期刊如何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创新发展,是老年期刊出版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老年期刊的核心团队,编辑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如何,决定着一份刊物能否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在“互联网+”的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布局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培养高素质编辑,须强化“学者化意识”,这是老年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

“学者化意识”的基本内涵

顾名思义,学者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系统地提出有关该学科的新观点、新思想、新动态的专业理论人士。老年期刊编辑“学者化意识”的内涵,即老年期刊编辑工作者在完成所担负的编辑工作任务的同时,结合编辑业务和刊物专业分工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关注、探讨、研究该专业的发展态势、理论思潮、实践案例、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进而提炼和总结自己的编辑业务的新成果、新理念、新方法,启发和指导相关专业学科、专业人士,或为相关联的社会组织、政府决策层提供参考,以此检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与理论水平,在业界树立知名度,进而提高刊物的社会声望与影响力,为刊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笔者认为,老年期刊编辑的“学者化意识”一般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化基础”,即本身就是从事老年期刊编辑工作,担负了刊物具体板块、栏目的工作任务,并在编辑实务与理论上有专业的探索研究;二是“意识化行为”,即在思想理念上具有对老年期刊编辑“学者化”的认知意识,了解相关内容,认同相关观点,在行动上具有由普通编辑向编辑学者、编辑家和老年问题研究学者、专家靠拢的行为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是“学者化转变”,即从一般的老年期刊编辑人员向研究老年刊物编辑目标、编辑内容、编辑手段和刊物可持续发展规律,以及研究老龄化社会进程中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学者转变,最终成为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编辑家和老年问题研究学者、专家,成为学界的精英。

总之,要求老年期刊编辑工作者不仅仅是一名只会修改文章的裁缝式普通编辑,还应该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的编辑学家,甚至一名老龄问题研究专家。

“学者化意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结束了人们单纯靠“一张嘴、一支笔、一张纸”的“老三样”进行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如今,电脑写作、电脑编辑、网络邮箱、QQ聊天、视频对话、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给我们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概念;而电子报刊、电子书、电子音像制品等电子出版物,以及手机报刊、手机书、手机音频、手机视频,还有互联网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物、网络打印与复制等现代化出版模式,又给老年期刊等传统纸质媒体带来了且喜且忧的冲击。喜的是这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为媒体工作者带来了诸多便捷,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忧的是这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内容包罗万象、手法五花八门、速度快捷无比,人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源。而老年期刊等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内容有限、传播手法单一、传播速度较慢,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难以吸引更多的读者群。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老年期刊核心团队的编辑不能得过且过,必须主动牵红线,当“红娘”,想法设法让传统老年期刊与网络新媒体联姻,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传统老年期刊虽然传播手法、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无法跟网络等新媒体相比,但却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一是采编内容经过了严格筛选审核,舆论导向正确,文字精准少误,社会信誉度较高;二是编辑队伍相对稳定,年龄结构层次布局相对合理,编辑社会阅历广、从业资历久、知识广博,能够赢得读者的信任与尊敬。这些优势,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老年期刊编辑不但要坚守这种优势不变,而且应将其植入到新媒体中发扬光大。否则,“再好的食材也成为不了读者的美食”,让资源优势白白浪费了。为此,老年期刊编辑要在工作中时刻关注和研究新媒体的特质与发展态势,进而“拿来”,结合老年期刊的特点与优势进行融合应用。这种融合与应用,在编辑学上表现为如何用新媒体的传播理念来拓宽传统老年期刊的采编内容、传播手法、传播形式,使其更科学,更立体;在老龄问题研究上表现为如何让读者、社会、政府决策层将刊物视为日常生活、社会发展进步和政策法规制定的顾问与帮手,使老年期刊成为“既可靠又时尚”的现代传播媒体。惟其如此,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实力的期刊,为市场和读者接受。

我国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养老问题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老年期刊编辑必须在熟悉我国老龄人口现状,掌握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选题策划与组稿中强化这一主题,在稿件采写与编辑中大量参考应用相关的信息与数据,所以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做深入浅出的调查考证与分析,给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源和专业指导,为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鉴于此,强调老年期刊编辑“学者化意识”,比别的期刊显得尤为必要,也更加重要。

“学者化意识”的培养路径

老年期刊编辑如何培养“学者化意识”,最终化蛹成蝶?笔者很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归纳出三种路径。

第一,具有浓烈的兴趣爱好与强烈的敬业精神。俗话说,爱一行专一行。只有对某一专业具有强烈兴趣爱好的人,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成就事业。老年期刊编辑无论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毫无疑义都应对编辑工作有着一份执著与喜好。这种执著与喜好就像一种“助推剂”,通过实践工作的磨练与融合,自然对编辑这份职业产生了一种特殊情感。为了呵护这份特殊情感,编辑肯定会不遗余力把工作干好,干出成绩来。我国不少著名编辑家都是因为对文字工作的爱好才走上编辑岗位继而成名成家的。出版界泰斗邹韬奋就是从纱厂英文秘书和中华职教社写作、翻译工作开始,到后来担任中华职教社编辑部主任、《职业与教育》和《生活周刊》主编,最终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但是,光有兴趣爱好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份“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邹韬奋办刊非常重视读者,把读者奉为“上帝”,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总要抽时间仔细阅读、回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倾听他们的呼声,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生活周刊》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和热爱,并在7年时间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刊物一跃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大刊,就是因为有邹韬奋这样认真的主编。该刊的风格也如邹韬奋本人一样,既质朴、自然,又敢于面对现实、主持正义,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笔者供职《老年人》以来,一直担任社会纪实板块的编辑工作,每期坚持独自策划采编重头栏目——《特别报道》的稿件。为了获取新闻信息源,常常在编辑工作之余通过互联网、单位资料室、图书馆等浏览阅读海量的报刊书籍,从中发现报道线索,提炼符合自己需要的选题,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换来的结果是本刊的专题策划栏目——《特别报道》被评为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成为全国各地老年期刊公认和效仿的品牌栏目,刊物发行量不断增长,目前单月发行量达30万份。

第二,编中有研、研中促编,不断探讨总结采编经验。虽然“一瓶糨糊,一把剪刀”的编辑方式早已淘汰,但毫不讳言,现在仍然有不少老年期刊的编辑每天固守于办公桌、电脑前等来稿,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一些编辑在编辑稿件时亦满足于改几个错别字、梳理一些不通顺语句的现状,缺少自己的思路与思想,缺少主动走出去组稿的务实精神。这种缺乏责任感的平庸工作作风,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代老年读者和现代老年期刊编辑的要求了。现今衡量老年期刊编辑业务水平的高低,一是看他(她)能否策划好一个选题,能否向自己作者库中的实力作者约写有看头、有分量的稿子;二是看他(她)采编的稿件是否耐看,有没有思想深度,语言风格接不接地气,表现手法是不是别出心裁。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思想敏锐,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为此,编辑应经常走出去与读者互动,与同行交流,撰写心得体会和专业论文,掌握编辑学科思想动态、潮流走向,为本刊可持续发展和学界的繁荣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事实上,我国已经有一部分传统老年期刊编辑在转型升级中寻求发展机遇,他们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毫无建树的“裁缝”,而是要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家里手。这方面,笔者近年来亦在努力。比如在完成采编任务的同时,总结编辑心得,撰写业务论文,相继在《传媒》《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新闻出版类中文核心期刊、权威行业报公开发表《专题策划,老年期刊提高品牌的“重头戏”》《专题策划需要“精、深、透”》《“老”字号期刊如何焕发青春活力——浅议老年期刊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为业内人士称赞并被转载、获奖的论文。编中有研,笔者撰写学术论文目的并非是为了发表而发表,真正目的是促进和提高自己的采编业务水平。

第三,办好刊物的同时还要成为一名老龄问题研究专家。老年期刊的内容始终离不开读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此,近年来不少老年刊物都开设了与此有关的专题策划栏目,每期都会安排一系列内容相关的大篇幅文章,形成一个专题报道。策划这样的专题,比采一个单一的稿子要难得多,编辑是要付出很多心血的。

一方面,专题编辑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洞察力,善于从各种信息源中捕捉闪光点,从中提炼引发读者阅读欲望的东西,以此来确定选题内容。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要养成认真观察、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之外,还要求编辑对与之相关的社会学、法学、人口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知识有广而精的了解与研究。惟有如此,策划采编工作才可以做到轻车熟路,不跑偏主题,不讲外行话,使稿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作为《老年人》社会纪实板块的主持人,笔者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做了不少努力。比如《离任村干部,谁来保障他们养老》《养老金偏低,企业退休干部的心病》等专题,调查分析了离任村干部和企业退休干部的养老困惑,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孙子争夺战,“421”家庭亲情矛盾如何破解》《老人摔倒不敢扶,谁束缚了我们的双手》《精神养老新挑战,子女该不该花钱雇人尽孝心》等专题,引人深思,深受读者欢迎。《夕阳产业在困境中艰难前行——民办老年公寓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上学是一种养老方式,老年大学里有群不愿毕业的快乐老人》《护工荒,谁来破解养老服务业最大难题》等专题,连续三年获“全国老龄新闻宣传好作品”三等奖。策划采编这些专题,笔者几乎每天都要博览各种相关的信息源,进而分析、思考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深入学习、理解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读者的心理需求,让专题报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否则就无法完成选题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有时即使勉强做出来了,也费力不讨好,不受读者欢迎。正是因为笔者长期坚持用“学者化意识”要求自己,策划采编的优秀稿件每年获全国老年期刊优秀编辑作品一等奖,主持的《特别报道》栏目获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奖,为全国老年期刊学习和效仿。

另一方面,期刊社的领导要鼓励编辑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多参加学术团体举办的与老龄问题有关的各类研讨会或学术交流活动,将采编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与老龄工作有关的新问题、新动向抛出来,与身边的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交流,撰写相关的理论文章,为同行业以及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也让自己成为一名对老龄问题有一定研究的专业人士。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非为了成名成家,而是更好地促进编辑工作,让刊登的稿件更有分量,让刊物树立自己的品牌,进而赢得读者的喜爱,占有更多的市场。

编中有研,研中促编,相辅相成,是老年期刊编辑“学者化意识”的具体表现。高素质的采编人员是办好刊物的重要核心力量,“互联网+”的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老年期刊。一家老年期刊如果拥有更多具有“学者化意识”的名记者、名编辑,就等于拥有了更多的无形资产,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作者系老年人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刊物学者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刊物贺词
期刊问答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