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里的胜利看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功能

2016-08-13 10:03杨雯璃
电影文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个体主体

杨雯璃

[摘要]电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其意识形态效果是附着在摄影机之上的,好莱坞电影在满足大众观赏趣味的同时还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以根据美国色情大亨拉里·弗林特真实经历改编的影片《人民迎战拉里》为例,好莱坞电影在故事的伪装下,通过拉里从个体被询唤为主体的过程,剖析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同时,好莱坞电影还通过观众对拉里这一人物形象的认同,向观众宣扬美国社会人人都有自由的观念,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个体;询唤;主体;意识形态功能

英雄之后威廉·华莱士在被送上绞刑台后,临死前高呼的那一声“Freedom”,震撼了刑场内的民众,也震撼了观众;所罗门·诺瑟普本是自由的黑人,却被疯狂的奴隶贩子诱拐做了12年的奴隶,在他重获自由的路上充满了坎坷;姜戈在舒尔茨医生的帮助下成为“赏金猎人”,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杀死了残忍的奴隶主,救出了妻子,成为一对拥有自由的黑人夫妻。这些经典影片中的主人公为了追求身体的自由历经磨难,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拉里·弗林特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同样付出了代价,然而他的悲惨经历却源于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

《人民迎战拉里》是以美国Hustler杂志创始人、色情大亨拉里·弗林特真实经历创作的故事片。拉里是一家脱衣舞俱乐部的老板,在俱乐部生意日渐冷清之后,受到Play Boy杂志启发创办了一本专走低端市场的色情杂志Hustler,没多久这本低俗的色情杂志就大获成功。自此他开始了与主流社会的漫长较量,且多次遭受牢狱之灾。一次枪击事件导致他下半身瘫痪,妻子也因长期吸毒患上艾滋病逝世。故事的结尾段落是他与一位宗教领袖在美国最高法庭上的对峙,在律师和“第一修正案”的帮助下,这位色情杂志大亨竟然成为维护言论自由的代表,而这场由最高法院审判的官司以拉里的胜利落下帷幕。

一、意识形态理论简述

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中,国家机器是由强制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共同构成的,强制性国家机器,如政府、军队、警察是通过强制性的方式发挥作用,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方式发挥作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支配个人心理及社会集团心理的观念和表象的体系”。阿尔都塞认为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再生产,还有对统治意识形态臣服的再生产,因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只可以是标志领地的界桩,而且也可以是阶级斗争——常常是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场所”。因此,“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在掌握政权的同时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在其中使用自己的霸权的话,那么它的统治就不会持久”。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会、文化、传播媒介等都属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范畴,而电影属于文化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阿尔都塞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解释了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过程。观众同“镜像理论”中处于“想象界”的婴儿一般,婴儿通过镜中母亲的形象而误认为自己的身体也是完整而协调的;观众通过与故事中的人物、电影摄影机产生认同,与自己实际生存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想象关系”。意识形态对个体的“询唤”过程实际上就是“镜像”过程,主体对社会的感受与婴儿通过镜像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一样,是一种虚假的完美感。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属性

电影是工业社会诞生的新艺术,它的创作按照“投资—分工合作生产—出售—盈利—再生产”的现代生产组织方式,而从理论研究来看,最早注意到艺术与生产其工业机制之间的关系并用这种思路进行研究的就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是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叙事性影片,“底层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大众心理愿望”。在票房至上的好莱坞,电影产品必须传递普世价值观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观众的认同,以此实现高额盈利。因此,好莱坞类型电影在满足大众观赏趣味的同时,还必须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也必须成为“推销美国民主和美国价值观,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电影成为美国向全球输出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意识形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变成电影中的某个形象,将故事人物的意识形态内化为观众的意识形态,从而把观众变成意识形态秩序中的一员。《人民迎战拉里》中拉里.弗林特的形象则具备这样的功能,他的数次官司实质是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他最后的成功实质上是主流意识形态成功把他询唤为主流意识形态秩序的结果。通过故事情节可以看出,宗教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法律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先后对拉里进行过询唤,其核心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接下来文章将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从而剖析出以拉里为代表的个体是如何被意识形态悄无声息地询唤为主体的。

三、行走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个体”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拉里的童年生活:他没有进学校接受教育,从小就开始卖酒,用卖酒的收入去供自己的家人生活。州议员说“师者传业,教士授道”,主人公拉里既没上过学,而且也不信教,他自幼便没有受到过意识形态的询唤。阿尔都塞认为学校和教会都是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凡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童都会“接受适量的、统治意识形态隐匿其中的‘专门知识(法文、算术、科学知识和文学),或者干脆就是提纯的统治意识形态(伦理学、公民教育和哲学)”。成年后的拉里仍然是个体,所以他不能像大多数处于意识形态秩序中的人一样“承认现存事物的状态,服从上帝、服从良知、服从神父……”

当拉里决定转型的时候,他选择以Ploy Boy杂志作为模仿对象。Play Boy是一本闻名世界的色情娱乐杂志,这本杂志走中产娱乐消费路线。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主流阶层,受到中产阶级的认可也意味着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但是拉里却认为Play Bor的定位过高,忽略了中低端人群,于是他将Hustler以暴露、粗俗的风格,定位于给底层民众看的杂志,拉里的行为在实质上已经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

当他把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的裸照登上杂志后,他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巅峰,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官司,还有他注定不平静的生活。在法庭上,控方律师反复提及“公众标准”,认为这是“公众决定的标准”,在拉里的眼中不过是“道貌岸然的审查制度”,这两种观点的对立其实质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事实上,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色情杂志不止一种,唯独拉里被判有罪,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拉里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

四、在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过程中,

非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宣泄”

电影中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一方面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让被主流意识形态压制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宣泄。在影片情节中,也充分“宣泄”了拉里对现存秩序的怀疑与反抗。

拉里在坐牢五个月后上诉成功,出狱后他参加了一次争取出版自由的集会,在这次集会上他发表了极富感染力的演说:有人把谋杀的照片登在杂志封面上可以获得普利策奖,而把关于性的照片登在杂志上就要坐牢。背后巨幅银幕上交替播放着躺在床上的裸体女性与躺在地上的尸体、裸体后背与布满鞭痕的黑人后背……两相对比,拉里提出的问题是引人深思的,当他极具煽动性地问出“哪个更肮脏?性还是战争?”时,台下的听众异口同声地回答“战争”,此时他背后的巨幅银幕上腾起一片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无论是故事中的听众还是银幕之外的观众无疑是一致的,而这段演说也是以拉里为代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最为深刻的一次抨击,他赢得听众欢呼的同时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同。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拉里受到总统妹妹露丝的影响改变了宗教信仰,并在露丝的主持下参加了受洗仪式,但是他仍拒绝去法院签署认罪书,于是他站在了乔治亚州的昆内特地方法院的法庭上,这一次他付出了双腿的代价——他受到极端分子的枪击导致瘫痪。在病房中他告诉露丝上帝根本不存在,瘫痪后的拉里重新回到了个体状态——他和妻子来到“欢迎变态狂”的好莱坞。拉里长期服用抑制疼痛的药物,他的妻子也染上了毒瘾,这种糜烂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四年。

接受手术的拉里戒掉药物东山再起,他再次向主流意识形态宣战,这一次他直接指向的是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他披露了一系列政府工作人员的丑闻。首先,他向电视台披露了联邦探员出售可卡因的录像,在法庭上,他又披露了当局政府内阁官员的色情丑闻,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庭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这是拉里对主流意识形态又一次有力的抨击。接下来,他的行为更加离谱:戴头盔、穿防弹背心上法庭;用黑色的塑料袋装现金,到法庭上交纳罚款;他把美国国旗做成尿布穿在身上出庭;把法官判他不能离开加利福尼亚州的判决当成玩笑。拉里.弗林特极尽一切可能用主流意识形态认为的低俗下流的方式反抗宗教,反抗体制乃至整个国家。

五、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把个体“询唤”为主体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拉里的询唤从露丝的出现就开始了,露丝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她是耶稣的忠实信徒,代表着宗教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她是总统的妹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发言人。露丝试图把拉里和自己捆绑在一起或者说把拉里拉人自己的阵营里。她说他们都在试着帮助人们缓解性压抑,会面期间她大胆的语言、对性的不同认识获得了拉里的认可。在不自觉间,拉里被这个来自国家上层的女性改变了。在影片进行过半的时候从来不信上帝,从来不进教堂的拉里在露丝的主持下参加了受洗仪式,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向主流意识形态归顺。在受洗以后,他决定以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相处的方式表现性爱,办公室的墙上竖起了巨大的玻璃十字架,参加宗教活动,甚至试图把宗教信仰和色情文学联系在一起。在露丝的感召下拉里成为虔诚且疯狂的基督徒。

拉里将宗教领袖的诽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时,拉里的胜诉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拉里的第二次询唤。“第一修正案”是拉里为自己辩护的主要依据,它确保了美国民众的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最高法院的判决书上写道:有些行为尽管动机不良,但仍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拉里胜诉了,表面上看他终于成功了。但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层面看,这场胜利也是刻意为之的,拉里最终在法律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帮助下成为主体,“剔除对于社会的不满因素,使其产生归属感、参与感、安全感和荣誉感,从而主体将不再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绝对服从权威,自由地接受驱使,想要成为自觉臣民”。因而,他得以继续生活在洛杉矶,发行着29本杂志。

通过对影片情节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拉里.弗林特若不是以“第一修正案”作为有力支撑,能否最终获得胜利值得怀疑。与其说是拉里胜利,不如说是作为法律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第一修正案”的胜利;与其说“第一修正案”保护了美国公民的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不如说保护的是意识形态秩序中“主体”的自由权利,而好莱坞电影则通过拉里这一人物形象成功地向观众灌输了美国社会人人都有自由的观念。

猜你喜欢
个体主体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