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平正义引领共享发展

2016-08-15 22:42
群众 2016年8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小康社会民生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提出以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作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之根基。而前进就是要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人民公平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伴随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如果说前40年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速度和总量,那么质量和水平则是未来40年甚至更长历史时期的发展重点与核心。因此,唯以公平正义之原则力量,才能匹配引领人民共享之精神内核的全面小康新征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国富民强,改善民生:以公平正义贯穿改革全过程

没有公平正义之初心,就无法开启改革,没有公平正义之坚持,就无力深化改革,没有公平正义之追求,更无力实现共享统领的新发展理念。一段近40年的改革征程,几乎就是全国上下不甘落后、不满贫穷而齐心致力于国富民强、发展壮大的勇敢曲折的探索与努力。

自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增进民生福祉的小康社会初衷始终坚持。早在1979年,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三步走”战略,在解决人民生活温饱基础上的比较富裕目标,再到2002年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十七大确立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建设及2012年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建成小康,直至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顶层设计的核心追求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即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标,发展是包含全体人民在内的生存与权利的保障,发展更是全体人民幸福与尊严的根本追求,发展以共享为目的和归宿,而共享就是要以民生为本,坚持公平正义,追求真善美。

民生难点,共享重心:以公平正义调整发展新难点

坚持公平正义的前进道路上,更应深刻认识到改革进程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复杂性和持久性,扫除发展障碍,跨越发展陷阱并调整共享重心,把缓解民生难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中之重。

阻断代际传递,以精准扶贫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尊严与生存权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既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衡量标准。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与尊严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根据世界银行的判断,全球减贫成绩过去几十年中70%来自于中国,按照2300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减少了7.1亿,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的5575万贫困人口无疑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存在贫困程度深(即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之间差距巨大)、长期贫困比重大(即贫困人口的代际之间、亲缘之间、社会交际网络都存在较大程度的贫困)、特殊贫困现象(包括生态型贫困、社会发育型贫困、边境扶贫、地方病高发区等“角落里”的分布特征)的总体性特征,这意味着我国“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难度巨大。

从社会科学领域的贫困根源研究来看,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穷人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贫困研究曾经指出:饥荒不仅源于食物的缺乏,更源于食物分配机制上的不平等。造成贫困人口陷入贫困虽然表现为低收入这一现象,但是其根本性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即低收入是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丧失最重要的原因。而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在其1959年的《五个家庭:墨西哥贫穷文化案例研究》中提出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并且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圈内”交往而加强并制度化,使得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条件、要素和环境在家庭内部、社区以及阶层范围由父母转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传递给后代的恶性遗传链。

贫困的分配机制、能力丧失与代际传递机制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以“精准扶贫”攻克近6000万顽固贫困人群与贫困现象提供了强大解释力与支持。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方法至2015年6月贵州调研时强调“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思想精华,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提升公平正义,维护共享发展,解决民生难点的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若要发挥精准扶贫对贫困群体平等尊严和生存权的切实保障作用,必须理解并实践精准化、分类分批和“造血”化的基本理念。

精细化的扶贫工作要求针对贫困群体和扶贫人员两方面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分批化的扶贫工作要求“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四个一批”;“造血”化的扶贫工作要求确立“授人以渔”的工作思维,扶贫先扶志,要帮助贫困群体认识到自身优势和努力的重要性,确立真抓实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战胜贫困。而获得精神力量的重要根源在于教育,所以“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从“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增进自我发展能力起着较大作用,遏制代际传递的教育脱贫正在成为精准扶贫、根源治贫的重要力量。

破除体制障碍,以制度推进保障共同建设者的平等发展权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化解房地产库存”纳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经济工作重心。2016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通过从房源、公租房货币化补贴、税收优惠及市场规范四方面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行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6月16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政策与文件都正在致力于从顶层设计、国家干预机制破除体制障碍,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民生共享,保障社会的共同建设者平等的发展权利。

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在其《农民的终结》一书中强调: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仍然还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至2015年底,中国的农民工总量高达2.77亿,平均年龄38.6岁,人均月收入3072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中,我国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5年高达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两者之间存在16.2%的差距。这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差距较大,而如何破解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障碍,如何帮助新就业大学生、青年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顺利实现青年社会化与城市化,既关系到这一群体作为社会建设者的平等发展权利,更关系到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

不忘初心,推进共享,全民发展的小康社会格局中,农民工与职业青年两大重要社会贡献者与建设者的生存发展和尊严必须高度重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遗留、改革人口与户籍制度、干预调整房地产及其他民生政策的落实和推进现实而又迫切。

破除资源垄断,以均等公共服务与普惠民生福利推进资源下沉与均衡配置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事关社会公正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尺度。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长楼继伟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答记者问时表示要优化支出结构,让更多的支出用以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民生支出。

从2015年中央预算主要支持项目执行情况看,教育支出为1357.05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056.19亿元,增长0.5%,在2016年的民生领域预算中,养老方面,从1月1日起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在卫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45元;在扶贫领域,今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加201亿元,增长43.4%;在安居领域,全年计划棚户区改造开工60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14万户。在医改方面,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要求后,2015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在教育领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强调,包括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打破“一考定终身”以赋予学生多次选择机会、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以扩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不分文理科以实现统考减少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六大举措组成的教育改革也致力于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

然而资源下沉与均衡配置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民间体验、舆论发展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上海交大2016年度《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宁波、青岛、杭州、成都、上海为全国公共服务整体满意度排名前五。在调查包含的“基本公共服务维度”和“政府服务维度”指标体系中,民众对于“公立医院服务”、“房价稳定”等社会矛盾的集中议题的满意度有待提升,而民众对政府工作满意度均不超过40%,政府公职人员公共服务水平与民众期待存在差距。

多元合力,共建共享:以公平正义引领小康社会治理新局面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2016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即将建成的13亿多中国人民共同期盼的小康社会更应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和朝气活力的全民参与、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新面貌。

首先,多元共治的小康社会始终坚持党和政府的引领与主导作用,这是任何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都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党既向人民和历史庄严承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又在历史发展中脚踏实地动态调整发展治理的战略目标。

其次,充分重视并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治作用。社会变迁转型中的2亿儿童、2亿老人、3亿流动人口、8800万残疾人,都在呼吁优质高效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提上议程并有序推进。

最后,公平正义、共建共治的小康社会治理离不开全体人民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激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展示我国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民族复兴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与珍贵财富。□

(本文为省委党校2016年度重大课题“江苏推进民生共享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研究成果。)

(执笔人:陈雯)

责任编辑:金 雯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小康社会民生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