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外译史综述

2016-08-15 15:42白明月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戴乃迭杨宪益祝福

摘要:本文将对《祝福》的外译史做一个系统的综述,包括作品及作者简介,译本、译者简介和分析等,使读者对《祝福》的外译史有更加详尽的了解,使更多的学者注意到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研究。本文探究的主要译本有两个,也是研究较多的两个,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Julia Lovell(蓝诗龄)译本,除了这两个译本还包括研究较少的六个译本和一个改编的字幕翻译。

关键词:鲁迅;《祝福》;外译史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20-03

引言:在国内,前人对外国文学作品汉译的研究已经多不胜数,且国外文学作品的中译本也已经数不胜数。但是,关于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研究,尤其是对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外译研究,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选了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影响巨大的短篇小说《祝福》的外译史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越来越多的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空缺。

一、作品背景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新法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故事发生在1924年之前的十多年里,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当时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人民思想上受封建礼教及封建伦理观念的毒害与束缚,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使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奴役,处境最为悲惨。鲁迅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现象,并在其作品《祝福》中反映出来,所以《祝福》除了表现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外,更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二、外译史

1.杨宪益、戴乃迭译本。

1.1译者简介。

杨宪益,祖籍淮安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

戴乃迭,原名Gladys B.Tayler,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1919年戴乃迭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戴乃迭七岁时返回英国,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她和丈夫杨宪益是中国40-90年代著名翻译家。戴乃迭女士是中国文学出版社英籍老专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家。

1.2 译本简介。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祝福》英译本,收录在1961年第9期的《中国文学》中。与其它英译本相比,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更为人熟知,更为外语读者所接受。人们经常见到的版本大多为1972年第三版《鲁迅小说选》中的译文和1980年第二版《鲁迅选集》中的译文,而1980版的译文更好多传达了原文的风格。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杨宪益就开始与冯雪峰一起选择鲁迅作品,然后杨氏夫妇把选定的作品译成英文。1956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杨译《鲁迅选集》(1-4卷)第一版,1980年出了第二版;1960年出版了《鲁迅小说选》第一版,1963年出了第二版,1969年第二版第二次印刷,1972年又出版了第三版,1989年第三版再版。杨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决定“从此不再搞翻译工作”(杨宪益,2010:382),因此,1980年第二版的《鲁迅选集》与1972年第三版的《鲁迅小说选》都是译者几经修改的最终定版,影响了后来出现的杨译本。比如,外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鲁迅小说选》英汉对照版,译文与80版《鲁迅选集》中的译文相同;而2001年出版的《阿Q正传·祝福》合印本英汉对照版的译文,采用的是杨译《鲁迅小说选》1972版的译文。在国外,1994年美国旧金山China Books & Periodicals Inc.,出版了杨、戴的《鲁迅小说选》的第一版。2003年纽约的W. W. Norton公司重印了1972年版《鲁迅小说选》”(杨坚定,2010:51)。

1.3 译本赏析。

杨、戴夫妇在翻译《祝福》时,非常注重小说当中的文化元素,因为其英译本属于译出译本,所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又要注意文化转向,要使外语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因此,在一些词语和短语上的翻译要仔细深究才能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便于读者理解。

1.3.1 归化与异化。

在杨、戴夫妇的译文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很多地方他们根据语境、可接受性与文化方面的考虑,有的选择归化策略有的则选择异化策略。

如:“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译文:-like a mouse that had strayed out of its hole in broad day-light.

在中国,人们都不喜欢老鼠,并把老鼠看成是毁坏粮食和财物的“四害”之一,因此,老鼠在中国是贬义词,如:胆小如鼠、贼眉鼠眼等成语都可以体现。但在西方文化中,老鼠是中性词,既可以用作贬义词也可以用作褒义词,如果用来形容人,那么它是指可爱的女人。因此,在这里“小鼠”的翻译选择了异化策略,并没有用另一个对象来取代。

又如,“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

译文:A large dish of plain sharks fin stew at the Fu Xing Restaurant used to coat only one dollar.

在这里,“清燉鱼翅”的翻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属于异化策略 ,凸显了中国菜的特色。因为这道菜只有中国才有,采取归化译法就会失去特色和中国文化韵味。

1.3.2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也叫词汇空缺,就是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2004)像翻译像《祝福》这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小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很关键重要的,因为它们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播。

如,题目的翻译--“祝福”,杨、戴夫妇的翻译为 “The New Years Sacrifice”。在这里译者并没有用“wish”,用“wish”并不能充分表现文章想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而“Sacrifice”则有献祭、祭品的涵义,其深意可以延伸为,祥林嫂是封建礼教下的“祭品”,也可以理解为祥林嫂是大家新年祝福中的“祭品”。这样的翻译可以更好的传达原文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译者又加了“The New Years ”更可以体现“祝福”是在新年进行的。

如,“阎罗王只好把你(祥林嫂)锯开来,分给他们。”

译文:The king of the hell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to cut you in two and divide you between them.(鲁迅著·杨宪益、戴乃迭译,2001)

“阎罗王”原本是梵文的音译,是印度管理阴间的王。佛教便沿用了这一叫法,把管理地狱的魔王叫做“阎罗王”。因此,对于外语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化差异。虽然西方有地狱,但是他们地狱里的魔王并不叫“阎罗王”而是叫做“地狱七魔王”,外语叫做“The Seven Princes of Hell”。因此,对于接受者来说也许不易理解,但是这样的忠实译法准确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

1.3.3 译者主体性。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鲁迅先生的《祝福》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是真的喜欢,杨宪益先生曾这样说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个翻译家,现在也不想。很多都是别人要我译的;我自己选择的也有一些,比如周作人、周树人的作品,比如《老残游记》、《儒林外史》,那些才是我真的喜欢的。”(余锎·杨宪益,2009)

如,“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几多……”

译文:I wanted to ask about Xiang Lin's Wife, but knew that although he had read,“Ghosts and spirits are properties of Nature,”he had retained many super-stitions,...(鲁迅著.杨宪益、戴乃迭译,2001)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大意是:鬼神是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易经》说: “精气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李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年第四期 )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因此在外语中找不到一个相应的词来对应。杨、戴将它译为“property”。Property是“特性、属性”的意思,与中文的原意有所偏差,回译的话,为“鬼神是自然的属性。”因此,杨、戴夫妇是在考虑了文化差异后,考虑到读者接受度,找到了这样便于理解的译法。

“杨宪益喜欢翻译,喜欢自己选择翻译并享受推敲的过程,而不愿意受人之名。有些外行,只把他当个翻译机器。尤其大跃进时期,要赶很多任务,或者是领导需要他翻译某个他并不熟悉但却爆红的作家,他固然不愿意搞应景的翻译,但是也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李晶,2010:147-160)

1.3.4 称谓。

称谓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身份、在家里的地位以及亲属关系。如,在《祝福》中的“祥林嫂”,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并不是她的名字。“他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鲁迅,2001:P121)从文中描述可以看出,“嫂”的称谓是因为她有一个小叔子叫她嫂子,而“祥林”是她丈夫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在家婚后已成为夫家的财产,遵从“夫为妻纲”。在日常交往中亲友邻舍常用其丈夫的名字加上表示尊称的亲属称谓来称呼已婚妇女。(包惠南,2001:P113)而在外语对“嫂”字的翻译为“sister-in law”,但是如果译为”Xiang Lins sister-in law”,那么久曲解了原称谓的意思;第二种译法,称谓可以放在名字前为“Sister Xiang Lin”,但是后面应该放自己的名字,所以这样的译法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杨、戴夫妇将其译作“Xiang Lins Wife”,

这样的译法也保留了中国文化。

又如头衔称谓,“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译文:He is a member of our plan,and belongs to the generation before mine,so I ought to call him“Fourth Uncle. An old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who went in for Neo-Confucianism.

“监生”有两个意思,一是学生;二是国子监。这是明清时的称谓,设在京都的中央学校为国子监,是最高学府。译者只能充分理解了源语的意思,才能翻译成目的语。从译者的翻译--An old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来看,译者理解很全面,并转变成了容易接受的目的语。还有“四叔”的翻译,在西方文化里,所有比自己长一倍的男性都称作“uncle”,而在中国文化里,分“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因此,在第一次出现“四叔”时,译者用了“Fourth Uncle”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再出现时译者都是用的“my uncle”。

2. Julia Lovell(蓝诗玲)译本。

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汉学家、翻译家。1975年生。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获现当代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著有《文化资本的政治学:中国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逐》、《长城》、《鸦片战争》。译作有韩少功《马桥词典》(2003)、欣然《天葬》(2004)、朱文《我爱美元》(2006)、张爱玲《色戒》(2007)、阎连科《为人民服务》(2008)、“鲁迅小说全集”(2009)。

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相比,蓝诗玲译本对原文也有不同解读。

原文:“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几多……”

杨译:I wanted to ask about Xiang Lins Wife, but knew that although he had read, “Ghosts and spirits are properties of Nature.” he had retained superstitions...

蓝译:I wanted to ask about the deceased, but I knew that, though he was supposed to take the Neo-Confucian view that ghosts and spirits spring from the duality of nature, he was a man ruled by superstition.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杨、戴夫妇的译法先前已经讨论过,而在蓝译文中,则选用“duality”的“二元性”的涵义来替代原文中的“二气”。由此看来,作为译入者,蓝诗龄对于汉语并不是特别了解,因为汉语不是其母语,所以在理解上会有偏差,无法清楚表达。她的选词涵义太过抽象,不能被译者所理解,较杨译本来说,译法并不能清楚被目的语者接受。

原文: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杨译: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t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Old Mrs.Wei introduced her as XiangLins Wife, a neighbour of her mothers family who wanted to go out to work now that her husband had died. My uncle frowned at this, and my aunt knew that he disapproved of taking on a widow.(Yang Xianyi & Gladys Yang,1985:174)

Lovell译:She hadnt been born in Luzhen. 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 was looking for a new maidservant, old Mrs. Wei a middle-woman in these sorts of transactions-brought her along to the house. Around twenty-five or twenty-six at the time, she wore a black skirt, a blue jacket and a lighter blue waistcoat, her hair tied up into a bun with a white cord. Though her face had a sallow, greenish tinge to it, her cheeks were pink. Mrs. Wei introduced her as XiangLins Wife, the neighbour of one of her mothers relatives. Her husband had died, so shed left home to look for work. Uncle frowned; my aunt knew what was worrying him-the fact she was a widow. (Lovell Julia, 2009:P166)

从杨、戴夫妇和Lovell的译文来看,对于原文理解和表达各有不同。就如文中“白头绳”的译法,杨译使用了增译法,添加了“mourning”一词,意思是“为**哀悼”,体现了中国“戴孝”的习俗,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蓝译就显得格外单调简约,与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较杨译来说失去了原文风格,有“形”而无“神”,并没有忠实原文,失去了中国的风俗特色。

“乌裙”的翻译,杨和蓝的译法虽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一译法也不是完全表达出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skirt”是一个泛化词,指妇女或女孩穿的裙子。但是这样的译法并不能表达出辛亥革命以后妇女们潦倒的形象,使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大大失真。因此,两译文都有欠缺。

“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的翻译,蓝诗玲的译文显然并没有抓住鲁四爷内心深处的关键词。“讨厌”是这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想法的词,而蓝诗玲将用一整个句子来表达“讨厌”,而“worrying”又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无法表现内心的那种情感。杨宪益先生的翻译就准确的表达出了这种内心的感情色彩,“disapprove”一词使用的恰到好处,除了“讨厌”的表达,杨先生还用了“taking on”表达除了更深一层次的思想--讨厌祥林嫂,所以不想用她。

由此可以看出,无法准确理解原文也就会造成翻译上的不准确,作为译入本也就避免不了理解上的失误。与杨译本相比,也就显得不太忠实原著。

3. 柳无垢译本。

柳无忌、柳无非、柳无垢兄妹三人都是英语翻译。哥哥柳无忌是柳亚子的长子,译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时代抒情诗》、《凯撒大将》。妹妹柳无非柳亚子的长女,《恰佩克选集-小说散文》中“英国书简”部分由柳无非译,万世荣校。小妹柳无垢是柳亚子次女,也是宋庆龄的秘书,英译中有沃尔夫的《裘儿》、美国萨洛扬的《人类的喜剧》、《阿莱罕姆短篇小说集》等,中译英有《祝福》英译本,参与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英译,参加了宋庆龄文集《为新中国奋斗》的翻译工作等。柳无垢女士的《祝福》英译本,译于1945年,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译本研究也少之又少。

4. William A. Lyell(威廉·莱尔译本)。

威廉·莱尔,汉语言文学副教授,出生于1930年6月29日,在拉威,新泽西,玛丽,爱尔兰移民,威廉莱尔,他为他的美国革命的血统而自豪。死在帕洛阿尔托2005年8月28日在75的食管癌并发症的年龄。

莱尔是一个公认的权威闻名世界的主要中国现代作家如鲁迅、老舍、茅盾等现代作家。莱尔参加在中国的多个处理这些作家会议,并在1987应邀到北京大学教的课程,对中国现代文学。他教中文,当然。在他的出版物进行这样的分析是鲁迅现实观,和翻译,如疯子和鲁迅,猫国其他故事日记:讽刺小说中国1930年代老舍,草叶:老舍,上海快递的故事:张恨水一个三十多岁的小说翻译,创造着艺术作品在自己的权利。他还编制了教学工作。他对语言的奇妙的耳朵,复述故事和歌曲的爱尔兰与爱尔兰土腔,用地道的北京口音,老北京的故事。他喜欢中国的小说和诗歌,各种好的写作,放飞自己的飞机,他的狗当然和失败者。

199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威廉·莱尔的英译本《鲁迅:及其他短篇小说》,该书收有包括鲁迅文言文小说《怀旧》在内的《呐喊》及《彷徨》中的全部小说共26篇。但是,莱尔的译本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并不被大家所熟知。

5.两个德译本。

第一个德译本是1947年奥地利维也纳的卡尔梅尔文学公司特别组织翻译出版的鲁迅作品《祝福》,这也标志着德语界有了第一个德语本的鲁迅作品。那时,正值二战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因此该译本也是迎合了当时的心境。题目的翻译为“Segen”,在德语字典里它的意思是祈求得到神的帮助或庇护,在西方文化中其意义偏重于“祈福”,而不能表达在除夕夜祭祀的中国传统习俗,因此从文化角度来考究,题目的翻译欠佳,也由此看来不能将全文的深刻文化内涵表达清楚。

第二个德译本是1958东德的翻译家约翰纳·海尔次菲尔特的译本。题目译为“Das Neujahr Sopfer”,这有三种涵义,第一种想表达准备“新年(Neujahr)”的“福礼(Opfer)”;第二种涵义为祥林嫂是封建礼教下的祭品;第三种涵义为祥林嫂是新年的祭品。他还认为其实题目也可以直接译为“祥林嫂”。

6.其他译本。

1936年,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伦敦由哈拉普书局出版,该书第一部分收入《祝福》、《离婚》、《药》、《一件小事》和《孔乙己》等五篇鲁迅小说。194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华裔学者王际真的英译本《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选》,书中收有《祝福》、《故乡》、《肥皂》、《离婚》等小说共11篇。

夏衍在1956年对《祝福》改编并拍成带有字幕翻译的电影。字数缩减到大概两万字,上映以后,在国内受到广泛好评,1957年获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95年2005年世界电影100年和中电影 100年之际,多次被评为经典影片和百部电影名片。

三、总结

从综述来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祝福》译本较受欢迎,接受度也高为人熟知,研究也较多。而译入本相对于杨先生的外译本之所以接受度不高,其实大都是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原文理解有所偏差,不能完全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不能将原意表达清楚,与原文风格、基调相一致。

《中国译学词典》做出了权威评价:“杨宪益先生系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自40年代起,他即与夫人密切合作,译出了大量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逐一向外国推介。同时,他又精通多种外文,又把世界各国的文学瑰宝,译介给中国读者,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林煌天,1997:P822)

鲁迅先生在20世纪的中国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遗产。你可以不喜欢他,你可能这样评论他,那样评论他,但你要讨论、谈论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你就不可能绕开鲁迅,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钱理群,2003:2)。因此,鲁迅先生的作品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和探讨,他的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

参考文献:

[1]Lovell, Julia:The Real Story of Ah 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Routledge Press, 2009, P166.

[2]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LuXun Selected Works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8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鲁迅.鲁迅小说选[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6]鲁迅著.杨宪益、戴乃迭译.阿Q正传、祝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7]李佳— 汉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文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年第四期

[8]李晶·南京访杨苡--忆杨宪益先生[J].外国文学2010(2):147-160.

[9]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M].北京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03.

[11]余锎.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EB/OL].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01/shtml,2009,12,1.

[12]杨宪益.杨宪益自传[M].薛鸿时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13]杨坚定,孙鸿仁.鲁迅小说英译版本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0,(4):49~52.

作者简介:白明月,女,汉族,1992,2,13,硕士在读,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口译方向。

猜你喜欢
戴乃迭杨宪益祝福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