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时代科普新路径

2016-08-15 10:55陈惠娟
群众 2016年8期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

陈惠娟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科普事业的重要意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普及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传统的运动式、阵地式、广场式科普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做好信息时代的科普工作,需要我们从科普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出发,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科普创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改革科普服务供给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

信息化科普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7亿人,其中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公众达53.4%。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调研科普信息化建设时说,“科普工作要与时俱进”,“科普方式、科普阵地要与群众活动空间一起转移。”“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科学知识0.12秒即能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科学传播更加高效、便捷并充满乐趣。

信息化科普是提升科学素质的现实路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基础在全民科学素质。江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建好用好网上科普阵地,与科普对象保持紧密联系。

信息化科普是推进科普创新的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不仅是实现传播方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传播内容丰富化、公众参与即时化和服务推送精准化。为此,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突出互联网思维,坚持需求导向,适应时代要求,着力科普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建设,着力科普信息资源的传播应用,着力科普信息化建设社会动员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在打造科学传播方式现代升级版的同时,实现对传统科普的全面创新和再继承、再发展。

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改革科普内容供给

传统科普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输出,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介,而“互联网+科普”是以双向互动、多渠道等形式通过个性化分析,以多媒体的传播和社交互动为平台,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扩散。

坚持内容为王做科普。在铺天盖地的科普知识里,怎样缩短科普与公众“最后一公里”距离?其关键无疑就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科学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内容表达,让公众能相信、记住,进而继续传播扩散内容。除优化网站版面设计外,还要以“关注科技前沿,紧抓社会热点,图文视频并举”为目标,建立热点监控、受众定制、研发创作、实时发布、精准推送、信息反馈的网络科普体系。要强化科普与人文、艺术的整合,综合运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多种表现形式,提高科学传播的吸引力。

调动社会力量做科普。充分发挥省级学会科普主力军作用,动员鼓励会员参与科学传播,强化科普信息传播的专业性。发挥省科普作协等科技社团的作用,围绕公众关切的科技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包括认证、考核、监督、评价、奖励为一体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作品征集、荣誉评级评奖等方式,推进科普文章、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原创科普资源创作。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江苏”为契机,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奖励力度,持续深入开展“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江苏省科普公益广告大赛”等评选活动,向社会推介一批优秀科普作品(产品)。

集聚市场力量做科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科普资源,原创开发和引进吸收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内容表达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突出科普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原创性。建成视频、音频、图片、文章、游戏等五大类科普资源库,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依托《科学大众》杂志社,建立“PPP模式”,运用社会资本合作建设江苏省科普云信息服务平台。依托《江苏科技报》等媒体,与扬子晚报共建“科普江苏”网络平台。

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改革科普供给渠道

构建线上传播体系。树立借助为主、自建为辅的渠道建设理念,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开展科学传播,构建门户网站、科普大屏、手机终端、微博微信“四位一体”的服务系统。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拓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科学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移动端的科学传播力度。推动“科普江苏”等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科普栏目建设,丰富内容和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打造一批精品科普栏目和科普创作团队。

构建线下传播体系。以参与、互动、体验的实体科技馆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好一批数字科技馆示范项目,实现科技馆的在线虚拟漫游和互动体验。推动和支持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惠民服务站等各类科普设施发展,利用现有科普信息平台获取科普信息资源,加强线上线下的转化应用和互动体验。推动流动科技馆展品展项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瞄准世界前沿、体现江苏特色、适应现代科技、符合未来发展的动态改造升级。

巩固传统传播格局。持续放大传统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渠道作用,推动各类报刊杂志开设科普专栏或增加科普专栏版面,推动更多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科教栏目,增加科普内容播放时间和传播频率,支持传统媒体集成现有科普资源内容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鼓励推动省科协直属单位开展科普报刊杂志数字化出版的有益探索。积极推动与学校、社区、医院、地铁、公交、车站、机场、电影院线等公共服务场所以及移动服务运营商、移动设备制造商的合作,将优质科普内容作为公益性的增值服务提供给公众,实现“科普动视”在各设区市地铁、公交全覆盖。

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改革科普供给机制

创新科普运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大力搭建“共建共享、相互协作”的工作平台。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网络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开展科学传播,逐步探索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可持续的科普运营模式。积极争取将科普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公共服务政府采购范畴,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创新和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互利共赢、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科普服务产品供给新模式。

创新科普活动机制。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县市创建、科普日、科普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等活动品牌效应,将信息化理念融入科普活动之中。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利用网络降低科普成本,利用线上报名和选拔、线上网络直播、线上投票和评奖、专家解读、互动众创等方式,把活动办“活”。用众筹、众包等方式吸引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新媒体和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者、青少年以及社会大众都来做科普、用科普。以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为平台,鼓励引导科普研发机构与海外高端研发团队合作,研发设计新型科普展教品。

创新科普人才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技传播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三百工程”,省市共建科普演讲团、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建立城乡一体的精准对接机制,不断满足市县科普需求。加强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高水平科普创作设计人才、科普产业经营人才、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健全科普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优化信息化动态管理,以学会会员、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争取年内全省注册科普志愿者突破60万人。□

(作者系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科普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科普达人养成记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