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读后感

2016-08-15 08:15丁舒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读研读后感学期

丁舒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好文读后感

丁舒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在此研一特别关键的时期,通过反复阅读《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研究生》、《牛人施一公写作科研论文的心得》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我现在已经是研一下学期的学生,但还是对我以后的研究生生活给予了很多启示。王泛森院士通过自己的经验之谈,在《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研究生》一文中通过“如果”“重”等字眼体现出来的“后悔”之意,向即将读研的以及正在读研的同学们敲响了醒钟,也以此文章的呈现提醒大家不要带着“盲目”读研,也不要带着“后悔”毕业,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从读研究生以来的这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给予我们非常珍贵的借鉴。

研究生群体;阅读;读后感

一、研究生与大学的区别

进入研究生阶段,我们必须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活与研究生的区别,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进入研究生阶段要思考的首要问题。王泛森在《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研究生》一文中提到:大学生基本是来接受知识、接受学问,而研究生更要从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就是要有所创新,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出自己的思考的东西来,因此,我认为多读书固然重要,但是多读书的目的就是为自己的创新寻找灵感。因此,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取向,找到自己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一方面主动的去特别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转变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就像文中提到两个方面,自我帮助和学习如何学习,自我帮助就是不要只是纯粹的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学习如何学习,就是学习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盲目的“死”学习,“死”读书。

而我在研一上学期的学期总中是也提到了我对“大学生与研究生的区别”这一问题的感受,但却没有此时读了《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研究生》这篇文章理解的这么深刻,因此在研一上学期我做的并不好,感觉自己还没有从大学的生活中脱离出来,还在时不时的抱怨研究生为什么没有给我们发课本这件事,因此现在明白我出现那样的抱怨说明自己还没有从“被动的接受”这样一个角色中转变出来,没有从大学那种照着课本吸取知识的阶段转变出来,因此我现在首要要做的就是主动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将读与想相结合,尽快进入研究生的角色中。

二、寻找团队的力量,善用与团队之间的伙伴关系

在研究生阶段在团队中的相互学习、互动、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是有利于每一个成长的。如果自己不断地去学习、思考、探索问题,会在自己遇到问题时而沉溺与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失去目标而变得盲目,因此一个人的力量远不如一个团队强大,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可以在这个强大的团队中不断寻找启发、寻找解答问题的灵感,寻找智慧,通过相互的互补学习,就可以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不断成长。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是有亲身感受,我现在在研究生学习中所在的就是一个强大而有爱的团队,这个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使每一个人身上都充满了正能量,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每次组织的seminar就是对于大家可以相互交换、交流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好的机会,这样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就会对一个问题从很多不同的方面去看待,使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全面,有更多不同的角度,因此我觉得这个方式不仅是我们个人成长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团队共同进步的一个机会,我要珍惜这个机会。

三、选择性大量阅读书籍,形成自己的知识树

如果想理解一个研究领域最快、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不停的大量阅读书籍,文章,其中也要包括英文的文章,施一公在文中提到:研究生阶段,至少要精读20--30篇英文论文。边读还要边整理知识点,做笔记。但读书却不能盲目,毫无选择性去读书,现如今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书籍应有尽有,不可能每一本都需要我们去阅读学习,因此要有取舍,有选择性的去阅读文章,只有读一些好的中英文的文献、书籍,才能了解目前国内外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树”。其实写论文的过程就是如此,通过阅读自己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先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树”,每个知识点就是“果实”,这有形成了这颗树,才能不断地往上挂一些相关的“果实”,而舍弃那些不相关的“果实”以及根据自己研究领域的大小这棵树无法承受的“果实”,从而找到这棵树的“主干”,因此在写作论文之前一定要多读核刊和年限比较新的文献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书籍,重要的书籍还要进行反复阅读,精读,不要将时间花在价值不大的文献上面,这样不利于这棵树茂盛的成长。读书要有取舍,我认为做人也是一样,也要有取舍,不能贪婪,样样都想抓,样样都想做好,最后只会导致样样都抓不到,从而成为一盘散沙。

四、培养自己科研能力

养成遵守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循序渐进的练习论文写作。

无论平时写大论文还是小论文,写一千字、一万字、还是几万字的文章,遵守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都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训练,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对文章的严格要求,也是对读自己文章的人的一种尊重,养成这个习惯也可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节省很多时间,因此从论文创作的一开始就要养成习惯,两篇文章都提到:每个标点符号该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规定、在句子中要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论文中不要使用“这个”“那个”作为代词、在写文章的时候尽量多用动词、文中尽量不要使用“明显地”“可能”“当然”“毋庸置疑”等“投机性”词语,就是表示可能性的词语,这样就说明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研究的方法只需要谈所使用的方法,不要涉及参数和数字、上图下表的格式以及一些英文的写作规范等等,都要一步一步通过练习,最后可以写出符号规范的文章。

要掌握合适的工具。首先至少掌握一门语言,施一公在他的心得中得出: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可以读英语报纸、英语新闻、英语杂志等,争取每天30--60分钟;而王泛森在《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研究生》一文中提出:一定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至少有另一门语言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无论是英语、日语、法语等等,一定要有一门语言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其次不管是统计或者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也一定要多掌握。

个人简介:丁舒(1993-)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研究生,单位: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游泳

g622

A

1671-864X(2016)08-0190-01

猜你喜欢
读研读后感学期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关于在校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