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黄河》的历史价值和审美经验

2016-08-15 08:15陈婷婷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协奏曲乐章黄河

陈婷婷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探讨《黄河》的历史价值和审美经验

陈婷婷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钢琴协奏曲《黄河》根据抗日时期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为原型改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我国钢琴协奏曲体裁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之一。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历史写照,本文主要分析了其艺术特征以及历史价值。

钢琴协奏曲《黄河》;民族性;历史价值;审美

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于1969年,以冼星海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为原型,由当时我国最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①于1969年改编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弘扬民族精神替代《黄河大合唱》的抗战主题,是一种民族“精神”方面的延续,这类似于文学方面的演变——在音乐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通过历时性的事实及其关系结构以改变视野,更可以在共时性系统中以新的形式复述、延续早先的音乐语言。这种共时性的系统构建包含了它的过去和未来,成为了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因产生于中国特殊的“文革”历史时期,此版本《黄河》钢琴协奏曲被称为“文革改编版”或“东方红版”②。《黄河》创作上虽然采用了欧洲协奏曲的艺术形式,但是其曲式结构和音乐语言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审美意识。作为我国钢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对其历史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艺术特点

《黄河》没有遵循西方协奏曲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而是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曲式特点,创作分为“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四个乐章,是较为复杂的大型变奏曲。其乐曲旋律以线条为主,调性较为单一,重视民族化与通俗化。其中第一乐章展示了了当时“样板戏”的音型特色;第二乐章以抒情叙述为主,保留了冼星海原作的中国式宣叙调;第三乐章情绪转折具有强烈戏剧性,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在乐章的配器当中加入竹笛演奏民歌“信天游”以突出陕北风格,营造出了一种刚柔并济对比冲突的艺术效果;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最为著名,其作曲表现手法最具特色,其中融入的《东方红》旋律是一大亮点。从江南竹笛等传统音乐元素的引用到东西融合的作曲手法,再到与西方大型管乐的作曲演奏技巧的结合,都体现出了《黄河》民族性与西方艺术风格的融合。

二、钢琴协奏曲《黄河》历史价值

《黄河》在其数十年的传播过程中,对其后的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体现出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具体来讲,《黄河》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河”精神的塑造与传承。

中国人对于黄河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情感依托。正如在阅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前,都应具有一种先前知识的储备或者处于先前理解的状态,否则任何新东西都不会被经验所接受,这种理解可以认为是文学方面的“期待视野”。《黄河》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将《黄河大合唱》中的乐魂——“中国灵魂的怒吼”,通过艺术的再创作融汇于钢琴音乐当中。用“黄河”精神唤醒民族力量,展现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特质,其表现出的苦难性、力量性与战斗性,使之成为既饱含民族精神,又拥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并且在乐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将《东方红》与《国际歌》的旋律巧妙融合,正是反法西斯抗战精神的展现,将“黄河”精神进一步升华。

(二)促进钢琴音乐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

《黄河》顺应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需求,根植生活,从作品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内容的现实风格。《黄河》推动了钢琴艺术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存与发展,将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促进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扎根立足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为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普及传播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黄河》出现之后,文革时期相继出现了许多钢琴改编作品,例如《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等,都用钢琴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重新进行了演绎。从音乐发展的角度看,《黄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钢琴作品新类型的出现,为西方管弦乐的本土化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促成了中国民族融入西方交响乐创作的高峰。

(三)促进音乐文化交流。

从《黄河》最初的创作,经过历史的推演,听众、专家对它的看法渐渐沉淀、累积下来,同时意味着听众、专家的“视野”形成了传统,如今不同的视野发生交融,《黄河》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交叉点也显现出来。“文革”的结束使得《黄河》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销声匿迹,而后殷承宗于1983年在全美最为著名的音乐殿堂—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钢琴协奏曲《黄河》得以重新展现于世,此次演奏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作为中西音乐文化合璧的典范之作,《黄河》自身的艺术魅力与价值让海内外为之惊叹。

三、结束语

《黄河》展现出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得以在世界音乐文化的洪流中立足、接受过程仍在持续。艺术家用《黄河》表达“中国梦”的追求,这是《黄河》作为一件艺术品的真理。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艺术与历史将置于新的眼光之中。海德格尔认为“历史的理解结构显示出充分的本体论背景”③,是指一个人对其他人或事物理解,都是在理解并探讨自身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对《黄河》艺术与历史经验的反思,既是对视野的反思、深化、重建,又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帮助我们理解这件艺术品时,我们也就理解了人生和我们自己,从而引发更多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思考。

[1]吴家军.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结构衍生与特征[J].乐府新声,2014,12.

[2]李翰.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3,01.

[3]倪悦. “黄河”叙事——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J].中国音乐.2015.1

[4]储望华.《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怎样诞生的[J].人民音乐.1995.5

注解:

①人民音乐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总谱及钢琴谱中,署名为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

②“文革改编版”为第一版本,亦称为“东方红版”。此外还有石叔诚修订版、杜鸣心修订版、民乐协奏版(改编者不详)等众多新版《黄河》。此文研究对象为“文革改编版”钢琴协奏曲《黄河》,以下简称为《黄河》.

③《真理与方法》第261页.

G40

A

1671-864X(2016)08-0224-01

陈婷婷(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在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音乐(钢琴)方向。

猜你喜欢
协奏曲乐章黄河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黄河』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