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呈现 全媒体传播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的转型实践与探索

2016-08-15 01:14郑万里
传媒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山报业日报

文/葛 鸥 郑万里

多形式呈现 全媒体传播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的转型实践与探索

文/葛 鸥 郑万里

纸媒不仅要依靠自身来传播信息,更要依靠电子媒体(网络、移动终端、官方微博、户外电子屏、数字传媒等)来传播信息,要把纸媒做内容的优势与新媒体迅速传播的优势有效融合起来。

近年来,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构建以《中山日报》为主体的多媒体矩阵,实现了多形式呈现,全媒体传播的格局。2013年,《中山日报》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4年6月,移动互联发展大会发布了《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山日报》再次跻身百强榜。

全力推进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人们进入了社会大变革时代,网络传播正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融合,一个由此而诞生的新的传媒环境正在形成。

网络和新媒体的崛起,把纸媒推到了浴火重生的境地,纸媒必须勇敢面对网络和新媒体的挑战,借新技术之力寻求纸媒新的发展空间。《中山日报》是比较早关注这个问题的报纸之一,笔者认为,纸媒不仅要依靠自身来传播信息,更要依靠电子媒体(网络、移动终端、官方微博、户外电子屏、数字传媒等)来传播信息,要把纸媒做内容的优势与新媒体迅速传播的优势有效融合起来。

早在2008年,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合作培训媒体融合课程,连续4年每年派十余名骨干去密苏里大学学习,他们每年派教授来中山,讲授媒体融合理论。那时候,美国新闻界已经实施了媒体融合战略,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通了媒体融合的通道,应该说,已经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此后,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又派人到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等进行培训,先后派新闻骨干达12批,培养新闻骨干100多人。培训效果很好,初步实现了采编人员观念上的转变,对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推进媒体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紧接着,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着力构建云平台(中山报业传媒云数据资源平台)、一个新媒体矩阵(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四大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户外媒体)的全媒体、全产业链的基本格局,初步实现了技术融合。

2014年,在《中山日报》《中山商报》改版之际,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打通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时空界限,让新闻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实现了内容上的融合。在内容传播上,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大胆突破发行的区域限制,实现了每天“3+N”(“3”是传统的《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画刊》,“N”是数字报、中山网、手机报、官方微博、公众微信、手机客户端、户外LED电子屏、公交联播平台)全媒体24小时滚动发布内容。《中山日报》还实现了新闻资源传播价值的最大化,由原来传统报纸日均发行量近15万份,通过数字媒体带动提升至每日受众320多万,凸显了党报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巩固扩大宣传文化阵地及提高党报传播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的效果。

2015年底,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又进行了一次改版,这次改版着重于体制融合。将《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画刊》、新媒体中心,融合在一个新闻编辑中心和新闻采访中心,建立“中央厨房”,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实时监测,并随时发布新闻,实现了快速传播、与读者及时互动。

正确认识新闻本质,构建现代新闻模式

传统观念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实际上,媒体所报道的新闻远远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而是采访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悖论呢?笔者认为,传统新闻理论没有从新闻现象的世界跃迁出来,缺少一个能够让媒体人超越新闻经验层面的外部参照,因此,只能站在相对封闭的自我意识中关照新闻,无法达到超越新闻视阈的高度。

针对上述问题,《中山日报》结合自身的新闻实践,提出了“新闻是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和传播”的理论观点。因为人是新闻认知的主体,这个主体具有丰富的内涵,新闻本身并不是原在事实,而是人的认知成果。新闻的使命,就是构建自己所在时代最先进的认知图式,并代表社会来认知、表现和传播所在时代涌现出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认知图式的更新与重构。

这些新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山日报》采编人员,他们的新闻意识强化、眼界开阔、触角灵敏,写出的新闻更人文化了。这几年,《中山日报》之所以在同行和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关键在于其构建了一种新的新闻模式。目前,结合自身的新闻实践,《中山日报》出版了新闻理论专著《新闻超限战》和《新闻认知论》。

依据新的新闻理论,《中山日报》进行了4次大改版,从而使《中山日报》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纸媒形象,进入了一个多重感觉的新闻世界。

大胆实践,探索新的新闻叙事风格

新闻叙事是新闻人对认知事实的重塑,新闻叙事不是事件“脉脉的自我显示”,而是新闻人通过叙事语言对认知事实的表现。在传统的新闻叙事中,新闻的客观真实是通过新闻人带有主观性的语言来实现的,因此,《中山日报》要走出这种传统叙事的误区,以新闻叙事不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描摹,更是新闻人对客观事实认知层次的呈现为理念。

《新闻超限战》

基于这种认识,《中山日报》狠抓新闻叙事方式的转变。为此,还专门研究了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叙事风格,在研究中发现表现主义作家提出的“体验代替描写,表现代替再现,探索代替取舍”的观点,非常符合现代新闻叙事的要求。

按照这种叙事手法,《中山日报》先后写出了反映中山改革开放30年的大写意式长篇通讯《大地飞歌》、反映汶川灾区人民感悟生命的长篇通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和反映农民工骑着摩托车返乡过年的体验式报道“铁流千里”等100多篇佳作,作品一经刊出便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这些作品气势宏伟,语言灵动,思想深邃,是现代新闻之经典。其中,《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获得2013年度广东省新闻奖特别(一等)奖,成为《中山日报》创刊23年来的最高奖;《铁流千里》获得2014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作品二等奖。

精心策划,充分挖掘新闻内涵

新闻策划是媒体人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新闻策划以新闻竞争为动力,以新闻自身的内在逻辑为依据,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新闻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对报道形式进行有效包装,以更好的资源配置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中山日报》推出新闻策划50多项。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策划了“世博丹青——12米版面长卷”,用中山画家和书法家的12米画作铺底,充分展现世博会的历史由来,各国场馆建设及人文景观。这个长卷一出版便“洛阳纸贵”,全国各地集报爱好者纷纷来函要求收藏,该长卷在美国获得两项大奖。

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中山日报》策划了“潮起东方”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分赴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采访华侨华人革命史,写出系列报道50多篇,并创作了2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梦回东方》,此书获得“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还策划了百版特刊,该特刊邀请国内外28家华文媒体共同完成,内容分为:内地卷、港澳台卷、亚洲卷、美洲卷、欧洲卷等,该特刊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肯定。

2012年,《中山日报》策划了“最美警察——麦振伟”的深度报道。该报道推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山市委追认麦振伟为“模范共产党员”,广东省公安厅授予他“二级英模”称号,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国家公安部授予他“全国十大最美警察”称号。该报道也荣获广东省新闻奖二等奖,广东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中山日报》长篇通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

《中山日报》策划了“最美警察——麦振伟”的深度报道

2014年,《中山日报》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寻访中山魅力品牌”。记者分成17个采访组,分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采访中山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成果、新市场、新品牌和新经济形态。该报道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中山日报》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寻访中山魅力品牌”

2015年,《中山日报》策划了“一带一路”经典报道“扬帆天下”,记者遍访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等省市及东南亚、西亚、东北非、欧洲等地区,写出经典报道100篇,引起了各方媒体的转载潮。

作者葛鸥系中山日报社新闻编辑中心主任

郑万里系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猜你喜欢
中山报业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历史上的“中山人”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