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钙化醇+敌鼠诱饵:防治田鼠的新颖替代方法

2016-08-15 00:45摘译
世界农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苞片钢丝网田鼠

叶 萱 摘译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上海 200032)

胆钙化醇+敌鼠诱饵:防治田鼠的新颖替代方法

叶 萱 摘译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上海 200032)

全球都在频繁地使用杀鼠剂来防治危害农作物的啮齿目动物。慢性暴露的抗凝血剂(如氯鼠酮和敌鼠)和急性中毒毒物磷化锌是美国目前田间地上应用的仅有的杀鼠剂。抗凝血剂能满足饲喂要求,具有解毒剂,是目前被认为最安全的杀鼠剂。然而,啮齿动物会对抗凝血剂产生抗性,抗凝血剂会对非靶标食腐动物和捕食动物具有一定的风险(主要是第2代抗凝血剂存在此风险)。磷化锌对非靶标食腐动物和捕食动物的风险很低,但对直接取食诱饵的非靶标动物有很高的毒性风险。此外,磷化锌诱饵被接受度低,具有拒避作用。所以开发可替代目前田间使用的杀鼠剂的产品将给全球农业生产者带来诸多益处。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研究发现胆钙化醇+杀鼠醚复配杀鼠剂能有效地防治对抗凝血剂产生抗性的大鼠和小鼠,它们一般在取食5 d左右死亡。此复配杀鼠剂主要导致鼠血钙过高(即胆钙化醇的作用),而抗凝血剂起增效作用。最近,此复配剂已在新西兰进行过试验,可能会登记使用。新西兰的研究结果表明胆钙化醇+杀鼠醚复配杀鼠剂的防效与溴鼠灵的相似,但在环境中的持效期相对短。此复配诱饵在一次进食后就会杀死防治靶标,这是2个成分中任何一个都无法达到的。而杀鼠醚在美国没有被广泛使用,且持效期长于敌鼠。因此,胆钙化醇+敌鼠复配剂可能在美国更适用。最初对胆钙化醇+敌鼠复配诱饵防效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其对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防效100%)和加州田鼠(Microtus californicus)(防效70%~100%)具有防治潜力。

除了高效,胆钙化醇+抗凝血剂诱饵还具有其他优点。与其中任一有效成分单剂诱饵相比所含的活性成分含量低,活性成分的浓度低对非靶标捕食动物和食腐动物的风险降低了。高含量的胆钙化醇能致使诱饵被拒避,因此降低胆钙化醇的浓度会增加诱饵的适口性。此外,胆钙化醇价格高,减少其用量后诱饵的成本会降低。显然,胆钙化醇+抗凝血剂复配剂有诸多利于田间应用的优点。

杀鼠饵剂活性高,应用成本相对低,击倒时间短,故常用于害物综合管理项目。对于一些种类的啮齿动物,以前一直没有有效的替代物来管理其种群的爆发。例如,诱捕和洞穴熏蒸不适于大面积应用防治种群大的田鼠;驱避剂一般被认为无效;对于一些作物本身就是栖息地,栖息地改造措施应用受限(如苜蓿田间),特别是田鼠危害严重的朝鲜蓟(Cynaracardunculus var. Scolymus)。在美国以前主要用0.01%胆钙化醇处理的洋蓟苞片来防治洋蓟田中的田鼠,少量应用0.005%胆钙化醇小丸。此方法在许多年中都很有效,但最尽当地田鼠种群开始对胆钙化醇产生抗性。所以需要开发一种能有效防治洋蓟田中田鼠,但能阻止胆钙化醇抗性进一步发展的替代性毒物。已知胆钙化醇+抗凝血剂杀鼠剂能有效防治对抗凝血剂产生抗性的啮齿目动物,胆钙化醇+敌鼠可能是一个很好轮用杀鼠剂。因此,R.A.Baldwin等人试验研究了胆钙化醇+敌鼠苞片和小丸诱饵是否能有效地防治洋蓟田中的田鼠种群。

1 试验方法和过程

R.A.Baldwin等人在加利福尼亚一小镇南的农场的洋蓟田中进行试验。试验前田间没有田鼠,在试验点挖了4条深46 cm,宽20 cm,长16 m的沟,形成0.025 hm2的试验围场。沟中放置了高为91 cm的0.6 cm镀锌钢丝网,钢丝网下端15 cm向试验点方面折成90度,以免田鼠在围场边打洞“逃走”。然后用土把沟填埋,紧挨钢丝网每隔约3 m栽一木桩以稳定钢丝网。地面上的钢丝网高30 cm,钢丝网的上端5 cm向里折成90度,而且在“墙角”的上端覆盖网,修整与钢丝网接触或升出钢丝网外的洋蓟,以减少田鼠的“逃逸”。共建3个围场,每个中对照和诱饵处理随机设置。在距试验点2 km的管理相同的洋蓟田间,挖田鼠洞,人工抓田鼠来获得试验对象。然后称重,确定性别。然后用鼻锥给田鼠通异氟烷10~15 s,田鼠昏迷后,在其脖子上固定信号发射器,然后放置于容器中15~30 min,恢复正常后,随机放入试验小区。

每天追踪田鼠的活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记录其位置,查看地面的活动。这样就知道2次检测之间田鼠的位置是否改变,以此来评估死亡的时间。如果1只田鼠数天不动,就会挖掘以确定其死活情况,如果活着,就继续进行追踪试验。如果死亡,就以所知的最后活的时间和发现死亡的时间的中间时间为死亡时间。对于在地面死亡的田鼠,其死亡时间也是如此估算。如果所知的最后活的时间是为处理后3 d内,且没有发现更早的死亡时间,就以第3 d为死亡时间。由于如此估算的死亡时间不准确,故应用了标准误差、bootstrap、双侧检验进行了统计分析。

试验所用小丸为挤压而成,含有0.03%胆钙化醇,0.005%的敌鼠。用于苞片诱饵的浓缩油含有7.8%的胆钙化醇,1.5%的敌鼠,用矿物油以50/1稀释,稀释后胆钙化醇和敌鼠的浓度分别约为0.156%和0.03%,已有的实验室试验表明此浓度对田鼠非常有效。苞片诱饵中,油混合物的重量达到包衣苞片的9.06%,故胆钙化醇和敌鼠的浓度分别约为0.014%和0.003%。

在苞片处理中,每个洋蓟植物基部放置5个苞片,在小丸处理中,每个植物基部放置4-6个小丸。把田鼠放于围场后的1~2 d,应用诱饵。围场1和围场3在处理后跟踪观察了15 d,围场2处理后跟踪观察了14 d。整个试验在2013年11月到2014年1月间进行。

2 结果和讨论

试验发现雄性和雌性田鼠的死亡率没有差异,即性别对诱饵的防效没有影响。苞片诱饵的防效高,平均防效为85%,高于美国环保局要求的杀鼠剂有效的阈值70%。小丸诱饵的防效为60%,小于此阈值,这可能是由于围场2试验进行时气温低,诱饵应用后持续下雨约24 h;也可能是由于田鼠食性偏好,即不太喜欢取食小丸诱饵。苞片诱饵处理田鼠的平均死亡时间为6.9 d(标准误差为2.4),要少于小丸处理的平均时间8.8 d(标准误差为2.8),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318)。然而,取食亚致死剂量的田鼠具有显著双峰分布的死亡时间。一为取食诱饵后较快死亡,死亡的平均时间为4.9 d(标准误差为0.9,范围为4.3~5.8),这是急性毒性物胆钙化醇所致;一为死亡所需时间较长,平均死亡时间为11.6 d (标准误差为1.8,范围为9.0~14.5),这是由于敌鼠的慢性暴露所致。这2个平均死亡时间差异显著(p<0.001)。取食苞片诱饵的大部分田鼠死于第一峰时间,说明胆钙化醇为主要的致死物质,且一次进食苞片诱饵就可能取食足够的量。

R.A.Baldwin等人进行的此研究表明胆钙化醇+敌鼠防治农田中田鼠非常有效,此前的实验室研究也支持此结果。胆钙化醇+敌鼠制剂含有的胆钙化醇量很低(此产品中含量0.014%,一般产品:0.075%),其中抗凝血剂的含量也减少了(此产品中含量0.003%,一般产品:0.005%~0.01%)。胆钙化醇+敌鼠诱饵中抗凝血剂的含量低,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减少了。胆钙化醇+敌鼠苞片诱饵致死时间短,老鼠取食的抗凝血剂的量有限,其潜在的次级风险也降低了。此外,一般认为第一代抗凝血剂的二次中毒风险相当低,故此复配诱饵正确使用的话对捕食或腐食动物的负面影响几乎没有。

胆钙化醇诱饵能有效管理洋蓟田中的田鼠,然而,田鼠已开始对胆钙化醇发展抗性,如果不开发可替代性产品与胆钙化醇轮用,其会逐渐丧失防治效率。胆钙化醇+敌鼠将会是一个有潜力替代产品,轮用于综合害物管理项目,以应对抗性问题。

如上所述,R.A.Baldwin等人进行的试验中,苞片诱饵的防效高于小丸诱饵。而已有的实验室研究表明二者对田鼠都高效。这需要进一步对小丸诱饵的防效进行研究以确证。然而,即使消除不利的气候条件,能提高小丸的防效,小丸诱饵的防效也没有苞片的高。如R.A.Baldwin等人进行的围场2试验中,小丸和苞片诱饵同时同等条件下应用,苞片诱饵的防效高。在苞片诱饵处理中,大部分的田鼠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亡,这主要由于胆钙化醇的作用所致。一次进食胆钙化醇+抗凝血剂,如果有足够的量被取食的话,此产品能杀死田鼠,这是其中的每一有效成分被单独取食后无法达到的效果。而小丸诱饵适口性差,田鼠一次进食不能取食足够的量而没有死亡,多次取食后才会死亡,故死亡时间较晚,植物被危害较重;田鼠在死亡前取食的诱饵较多,次级危害风险增加。还需进一步研究这两种诱饵中毒的田鼠体内胆钙化醇和敌鼠的平均残留水平以及小丸诱饵致死时间长的原因,以确定是否小丸诱饵的次级毒性风险高于苞片诱饵,以开发能有效防除危害洋蓟田鼠的小丸诱饵。

可以确定的是,胆钙化醇+敌鼠苞片的诱饵是有效防治洋蓟田中田鼠的方法。此产品可登记成为目前管理田鼠的综合害物管理项目的工具。此产品有可能降低胆钙化醇抗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洋蓟作物田中田鼠防治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可类推到其他作物中田鼠防治剂的开发。

10.16201/j.cnki.cn31-1827/tq.2016.06.05

TQ450

:A

1009-6485(2016)06-0028-02

叶萱,女,工程师。Tel: 021-64387891-201。

2016-10-25。

猜你喜欢
苞片钢丝网田鼠
三角梅苞叶色彩参数和色素含量分析及蓝色转基因受体的筛选
一种橡胶垫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田鼠寻亲记
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铺设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小田鼠过冬
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的粘接工艺
和田鼠小弟一样
隐匿一世只为花开一时
珙桐苞片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特征
荒漠半灌木白滨藜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生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