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最新教育理念”这种东西

2016-08-15 08:45
环球时报 2016-08-15
关键词:环球时报理念家长

本报记者 毕方圆

家庭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2009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已达700多万册。这样的销量更多来自读者的互相推荐,有人说,这本书几乎成为每个中国新妈妈的“上岗手册”。该书作者尹建莉有着十几年的一线从教经历,同时对家庭教育有着精深的研究,这些年她一直通过电子邮件回答读者的各种育儿问题。今年8月中旬,尹建莉的新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在全国上市。7年来,尹建莉对教育有什么最新理解?她如何看待中外教育的对比?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对尹建莉进行了专访。

环球时报:您个人怎么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社会影响?

尹建莉:据我了解,这本书现在已成为新一代家长们的学习资料,通过这几年和年轻家长们及学校教师们的交流,我能感受到大家在家庭教育理念上的进步与变化。比如10年前很多人认为“打孩子”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打孩子”已成为公认的恶习,完全拿不到台面上谈。仅这一点就显示出国民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这种进步与变化会改善一代人的教育生态环境,对未来社会影响深远。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新理念的普及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有幸能亲自参与到这场革命中来,并小有贡献,这是我的福气,也是我的收获,深感欣慰。

环球时报:从2009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到2014年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再到今年的新书,您的出书速度并不快,这其中有着怎样的考虑?

尹建莉:这几年确实不断有出版社催促我尽快出新书,给出的价码很诱人;有的甚至要给我专门组建工作室,弄个班子来帮我写作。但这些外部诱惑对我毫无用处,我有自己的写作节奏,绝不会为了尽快赚钱而降低写作水平,更不会借助已有的名气去欺骗读者。

环球时报:您本月推出的这本新书,与以往两本有什么不同?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主要以我女儿为案例主角,呈现了一个孩子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二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对第一本书中教育理念的深入解读,对一些传统教育观念及当下一些教育问题进行剖析。

这两本书赢得了读者对我的信任,我的信箱及微博、博客中每天会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大家有很多具体而现实的问题,需要我解答,于是第三本书产生了,就是今年8月上市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这本书是一个问答集,里面精选了近100封家长来信,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代表性,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本书的实际操作性较强,手把手地教给大家在一些具体的问题面前如何做,相信它能很好地拓展新一代家长的教育思路。

环球时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系列书籍,因为有“好妈妈”字眼,所以这可能导致一些父亲没有去读。您怎么看待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尹建莉:我的书是写给所有关心儿童教育的人看的,读者对象无关性别,也无关年龄和身份。当然,确实有投机钻营的人在我这本书畅销后出版了“好爸爸胜 过好老师”,但其实,任何企图把“好爸爸”概念与“好妈妈”进行分割的做法,如同把种庄稼区分成男农民如何种地、女农民如何种地一样荒唐。世上只有良好教育和错误教育的区别,没有妈妈教育和爸爸教育的区别。

环球时报:有家长抱怨,现在学校把很多教育工作推给家长,为此感到苦不堪言。对此您怎么看,在您看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怎样结合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尹建莉:我女儿上小学时,学校也是要求天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签字。我对女儿说,写作业及检查是你自己的事,妈妈不管,如果学校要求家长必须签字,我只负责签字,不负责检查。我这样做不是偷懒,而是培养孩子在学习上自我管理的能力。既然我们想要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能力,但如果连检查作业这件事都天天要家长完成,孩子哪里有机会自己去积累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呢?现在确实学校把太多的任务推给了家长,这并不是一件正常的事。如果家长真的觉得“苦不堪言”,不去做就好了,或像我那样,采取一种变通的手法,前提是你要允许孩子的作业有错误,允许他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够好。

环球时报:您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从个人经历以及与读者交流中获得大量研究样本。除了这些,您有没有去关注国外的一些最新教育理念,如何看待中外教育的对比?

尹建莉:我大学读的是师范院校,曾在一线从教十几年,硕士读的也是教育专业,教育是我的老本行。作为一名独立学者,我虽然没有在官方的教育研究机构工作,但对家庭教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从没停止过。我甚至觉得,恰恰因为我在教育研究方面属于非官方性质,没有来自他人的指令,没有外在的顾虑或压力,我的研究才更诚实而有效。

我发现人们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东西方教育是两套思想体系,事实并非如此。可以这样说,东西方教育,在理念层面的差异小于在国家政策及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差异。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和东方经典教育思想,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智慧也是相通的。教育学是一门哲学,不是一门技术,所以并不存在“最新教育理念”这样一种东西。所谓“最新教育理念”,都是新瓶装老酒,是人们用现代语言对已有的教育思想进行重新解读的产物。

环球时报:国内现在有一部分人对中国教育感到悲观,甚至有人使用“令人绝望”这样的字眼。您对此怎么看?

尹建莉:这些“绝望”的人们只要诚实地思考一件事,就可以在情绪上不这样夸张。即“中国教育”下是否也产生了许多优秀学生,“外国教育”下是否也有许多“问题学生”?以“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定义优劣,是否虚假,是否过度矫情呢?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环球时报:能否谈谈您女儿圆圆的成长?她是您第一本书中的主角。

尹建莉:圆圆在国内读的大学,学的是建筑学,后来去了美国一所常春藤名校读书,获得硕士学位,现在在一家英国公司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她并没有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读书成绩只是孩子成长的一方面,我更看重的是,圆圆在一个健康的、正常的“教育小环境”下长大,成长为一个健康的、正常的人,哪怕是一个普通人。

对圆圆的教育,我给自己打85分,尽量为她营造了健康、正常的成长环境。也有一些不足需要检讨,比如在她青春期表现出爱美之心,想穿一些校服之外的漂亮衣服时,我觉得没必要,甚至有些简单粗暴地拒绝了她的一些要求,我现在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她。▲

猜你喜欢
环球时报理念家长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家长错了
用心处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