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2016-08-15 22:59邱纪坤岑英武王充
考试周刊 2016年63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启示

邱纪坤++岑英武++王充

摘 要: 孟子学说中包含深刻的教育思想,本文对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剖析,对孟子教育思想中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孟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以期在当今思政教育授课过程中为我所用。

关键词: 孟子教育思想 思政课教学 启示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四十多年,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在论述教育思想时,以“人”为切入点,对教育手段方法、原则等都有深刻阐述,他关于教育经验和教学方式、方法等的观点,值得今天的教育者进行研究和借鉴。

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关于人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每个人都具备了一样的人性、一样的起点。他把性善论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包含了两个内涵:第一,人性平等,这种平等性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天赋人性。第二,天赋人性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禀赋。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称之为“四端”,也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这“四端”,而这些善端是不完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我们要自觉地发自内心地追求,并且对它进行扩充,进一步使之完善。

从“性善论”观点出发,要求我们重视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养,不断挖掘人们的善端,使之得到扩充,把人们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保存善心、有道德的人。

2.孟子关于德育思想的阐释

儒学中,孔子提出“仁”的范畴,“仁”的实质是内在的、自觉的道德意识。而孟子的“性善论”刚好回答了“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在的、自觉的意识”这一问题。因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们都有向善的可能。

2.1孟子关于德育过程的阐释

孟子的德育过程大致遵循“知”、“情”、“意”、“行”几个环节。“知”是道德的认知,是一个人对是非行为的评价。“情”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态度。培养道德情感是德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道德教育中,不仅是简单地传授道德知识,还要带着感情色彩进行情感熏陶。“意”是人们为实现一定道德信念而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力量、坚定意志。“行”指道德实践,把它运用到实践中。

2.2孟子关于德育方法的阐释

2.2.1持志养气。孟子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2.2.2动心忍性。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正如其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2.3反求诸己。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2.2.4知耻改过。孟子认为道德修养要求行为主体必须对自己的言行正确与否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就予以坚持并发展,错误的就要马上改正。

3.孟子关于教育目的的阐释

孟子的教育思想虽然包括了知识传授与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道德启发训练。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3.1孟子的德育目标

孟子的德育目标大致可分为三点:第一,明人伦;第二,在人的培养上重内圣外王;第三,在政治领域则是求仁政。因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故主要探讨明人伦、人的培养。

3.1.1古代德育教育普遍目的是“明人伦”。孟子说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明伦于上,小民亲于下。”

关于人伦,孟子要求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孝、悌、仁、义、礼、智”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养。

3.1.2关于育人:内圣外王。何为内圣外王?内圣,内在的自觉,内在的自我修养,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外王,彰显于外的以德行修养展开的德治最高境界。他认为人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内在自觉和外在规范实现的。

3.2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培养完美人格

完美人格:“人人皆可以为舜尧。”孟子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舜尧这样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因为每个人最初都是一样的。孟子看来君子和圣人不是超然于一般人之上,而是通过后天的修养达到的最高境界。

4.孟子教育思想中的原则和教育方法

4.1教育原则

4.1.1以身作则。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重视“以身作则”的原则。“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故此,唯有先严格要求自我,做出榜样,才能匡正别人的行为。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人。

4.1.2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同一个人,同样的教法,专心的人能够学有所成,三心二意的人却学无所成。所以学习要专心致志。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提出持之以恒的思想。

4.1.3由博返约。《孟子·离娄下》中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即在博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之后归纳起来,得其要领,取其精粹。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在广度上博学多才,在深度上精而简,不因累赘烦冗而不知其所以然。

4.2孟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方法

4.2.1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孟子非常重视个体差异,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孟子在《孟子·告子上》说道:“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孟子·尽心上》中提到“有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也就是教育方式有五种:像及时雨滋润禾苗的、促使品德完美的、促使才能通达的、解答疑问的、有让不能亲自登门之人私自去发的。总结起来,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

4.2.2自求自得,启发引导。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君子之所以要按照正确方法深造,就是想要使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道理了,才能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便能使它轻易不动谣,才能积蓄很深,才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获得道理,要自求自得。强调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4.2.3循序渐进,依次递进。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教学也不例外。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通过“揠苗助长”的故事阐述这一道理,告诫人们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前进都有它的规律,应该要循序渐进。

4.2.4学与思结合。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特别强调“思”的作用。《孟子·告子上》中曰:“耳目之观,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观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②所以孟子认为闻见中所得的知识,必须通过思考、分析、整理、归纳,才能学有所得。

5.孟子教育思想中对教育者的要求

《孟子》一书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他认为教师应以教为乐、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学识渊博、通晓专业知识、谙熟教学规律。

5.1以教为乐。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孟子把从事教育看做人生的乐事,全力投入,乐此不疲。不仅要把它当做一份工作来做,更应该把它当做一件乐事完成,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态度。

5.2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自身不端正的人,如何匡正别人?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做出榜样。求学者必然会受到师者的影响,所以为人师者,就应以身作则。

5.3学识渊博,通晓专业知识。《孟子·尽心下》中说道:“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育者先受育,“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所以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及精湛的专业知识。

5.4注意教学规律。教学和学习知识和万物生长一样,皆有着自己的规律。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我们做事要遵循它的规律,循序渐进,切勿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5.5教育应面向全体。孟子认为教育对象应扩大到“民”。“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之道,用一般政治手段不如用教育手段有效,所以他把学生的范围扩大到“民”。

在当今多元化教育中,无论是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规模、教育环境及教育设备,都远非孟子时代的教育可以比拟的,孟子教育思想中的优秀思想,今日的我们仍可资借鉴。孟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一份宝贵遗产,孟子教育思想的许多优秀内容直至今时今日依然适用于当代教学,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祺家.孟子德育思想刍议[J].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第3期).

[2]傅佩荣.我谈《孟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

[3]孟浙金.孟子教育观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7.

[4]张华.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5]周娜,刘友田.浅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国学研究,2013.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启示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在思政课教学中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通识教育视域下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