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境内丝路文化艺术的渗透

2016-08-15 10:14闫楠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闫楠

【摘 要】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更是石窟文化和岩画艺术繁荣的历史见证。宁夏境内的石窟文化和岩画艺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丝路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宁夏境内丝路文化艺术;石窟文化;岩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15-02

石窟文化和岩画艺术是宗教文化繁荣、人类生存发展状况的形象化载体。宁夏境内的石窟较多,岩画艺术的发展也较早,星罗棋布般分布在丝绸之路的两端,它们都是中国著名的石窟文化和岩画艺术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丝绸之路文化繁荣的见证。本文以石窟文化和岩画艺术为例,简要探讨了宁夏境内丝路文化艺术的渗透。

一、须弥山石窟——丝路文化艺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

石窟文化是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自佛教文化传入我国之后,石窟文化开始盛行,在古丝绸之路一带,佛教造像、石窟开凿星罗棋布,这些石窟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文化的繁荣,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宁夏境内石窟较多,如石空大佛寺石窟、须弥山石窟等都是丝绸之路东段比较著名的石窟。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须弥山东麓(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公里),丹霞地貌,独具黄土高原特色。安史之乱后,固原地区被吐蕃占据80余年,导致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中断,因此一些涉及石窟艺术的书籍中记载甚少,历史文献中对这里的石窟也是一带而过。其实,须弥山石窟保存着不少石窟造像,大多数都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历史产物。须弥山石窟于后秦时期就已开凿,北周和唐代是其最兴盛的时期,其艺术成就不亚于河南龙门大型造像石窟,也可与山西云冈石窟相媲美。明代以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的衰落和中断,它逐渐被历史淡忘,直到20世纪后期,才再次引起重视,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须弥山石窟所在的固原市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这里的丝路文化艺术积淀十分深厚。须弥山石窟艺术是丝路文化艺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它不仅影响着中国境内石窟造像的雕造手法,也对佛教文化东传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石窟造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雕塑,一种是开凿。从塑像到彩塑、雕凿共存逐步发展到纯石刻雕凿,经历了不同工艺的发展变化。泥塑石窟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彩绘石窟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敦煌莫高窟,石雕石窟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河南龙门石窟佛造像以及山西云冈石窟佛造像,而石刻雕凿的石窟佛造像最具特色的就是须弥山石窟造像。须弥山石窟位于石窟造像的过渡带上,地域的特殊性使这种石窟造像艺术手法为后期我国的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础,如云冈、龙门石窟雕凿艺术手法就是仿造须弥山石窟完成并定型。另外,许多日本人认为,早期的日本佛教文化也是源自于我国的须弥山,经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岛根县。日本信仰佛教者对于这一传说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到须弥山来寻根,须弥山佛教东传日本也是靠一条草原丝绸之路来完成的。近年来,沿着这条古丝绸之路,我们陆续发现了不少输入与输出的中西文化艺术。

二、石空寺石窟——丝路文化的艺术明珠之一

石空寺位于宁夏中宁县境内的双龙山上,由于石空寺很著名,此山又被称为石空寺山。石空寺有东西两院,西院礼佛,东院主要是石窟造像。石空寺的孕育和形成同样与丝路文化艺术紧密相连。汉唐以来,在宁夏境内有好几条穿越中卫进入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通道,石空寺石窟也是丝路明珠之一,只不过受政治、军事以及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被人们淡忘。石空寺石窟再现的仍是丝路文化遗存。据有关资料显示,石空寺石窟最晚开凿于唐代中期以前,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后代也进行过开凿和维修,元代、明代的遗物保存较多,主要是佛造像和彩塑(绘)。石空寺石窟宗教人物的造像,反映了文化意义上的多元融合,表明了丝路文化艺术在这里的兴盛、传播和发展。各类宗教人物造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活灵活现,人物造像服饰色泽艳丽,非常有质感。洞窟中的各类造像中有中国的佛教、道教僧徒造像,还有中亚人、非洲人造像以及藏传佛教的造像,相貌和神情各异,这种造像风格在全国恐怕都是少见的。这一现象说明:中宁一带的宗教文化非常兴盛,受丝路文化的影响,多种宗教文化并存。栩栩如生、世俗化的各类人物造型,印证了丝绸之路文化繁荣的历史。石空寺石窟与须弥山石窟一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再次为人们所重视。经过长达三年的清理,被黄沙掩埋的中卫石空寺洞窟造像雕塑才终于重见天日。

三、贺兰山岩画艺术——宁夏丝路文化的重要石刻文献

岩画是人类在露天的石块、石壁、地面上,用金属或其他工具凿刻、磨制、划刻等方法制作出来的,在洞窟石壁上制作的各种图形也属于岩画的一种。岩画内容最丰富,图形包罗万象,既有人物、动物图像,也有植物、器物图像,还有天象、地理、符号、几何图形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岩画艺术风格。岩画反映了制作者所处年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反映了制作者的宗教信仰及所属群体的思维方式,还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以及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是岩画内容最丰富、分布最广,诞生岩画最早的国家之一,而华夏土地上保存最完好、题材最广泛、遗存最集中的岩画地区,又当属于宁夏的贺兰山地区。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岩画中最有代表性的重要岩画景点之一,也是我国岩画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贺兰山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北处,在贺兰山东麓山坡地带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岩画,这些岩画主要在贺兰山腹地的山石之上以及周边山口的悬崖峭壁之上。像石空寺石窟、须弥山石窟一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画才再次为人们所重视,并在国际岩画界引起了极大轰动。

贺兰山岩画以纯自然表现形式,古朴、凝练、粗犷的画风和独有的艺术手法,记录和展现了宁夏贺兰山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宁夏丝路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留在岩石上的画卷成为宁夏人类活动的重要石刻文献,岩画最直观地表现了早期宁夏的地域文化,审视和观赏那些情感狂放不羁、造型生动简朴的贺兰山岩画,就好像在读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受地域文化传承、外来文化熏陶、丝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宁夏贺兰山岩画与许多地区的岩画在内容上有共同的地方,如新疆、甘肃等地的岩画以及内蒙古阴山岩画,与宁夏贺兰山岩画在母题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神灵母题、符号母题、狩猎母题等。岩画作为一种原始语言,在阅读、理解上具有一种普遍性,所以岩画可以跨文化、跨地域传播,也可以传播、渗透各种文化。美轮美奂的岩石画卷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宁夏境内的丝路文化信息,面对贺兰山的岩画长廊,面对一幅幅远古的生活图景,我们可看到贺兰山先民们在这里的生存状况,看到宁夏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

四、结语

作为宁夏丝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文化和岩画艺术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再次获得了人们的重视,它们作为传统艺术文化的文物遗存,永远值得我们去珍藏。

参考文献:

[1]王倩倩,张驰.丝绸之路与宁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22).

[2]薛正昌.丝绸之路与宁夏石窟文化[J].现代哲学,2010(06).

[3]梁莉莉.丝路的民间视域: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路径探索——基于文化线路遗产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6(03).

[4]王毓红.从岩画内在形式结构探寻中国文字之根——从贺兰山岩画研究谈起[J].西夏研究,2014(02).

作者简介:

闫 楠(1984-),女,汉族,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钢琴表演,工作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规划项目“宁夏境内丝路文化艺术在历史沿袭中的渗透与流变”的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NXYDC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