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得C”格式歧义条件研究

2016-08-15 20:44李贞亮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歧义

李贞亮

内容摘要:“V得C”格式在一定条件下会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可能补语,也可以理解为情态补语。但是并不是每一个“V得C”格式都有两种语义,它产生歧义是有条件的,一般和“V得C”格式的动词和补语的语义特征有关。首先,歧义格式“V得C”和它的动词有关,充当中心语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其次,“V得C”格式的补语对它形成歧义与否也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其一,其补语必须是形容词,而不能是动词或短语;其二,作补语的形容词必须符合说话人愿望。其三,补语形容词必须是性质形容词,而不能是状态形容词。其四,补语的形容词必须是非述人形容词,而不能是述人形容词。

关键词:V得C 情态补语 可能补语 歧义

一、引言

补语是汉语特有的一个句法成分,指的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用来补充说明补语的结果、程度、趋向、情态、可能、数量等。我们注意到,有些补语既可以用来表示某种状态,又可以用来表示某种可能。例如:“这件衣服洗得干净”,我们可以理解为衣服已经洗了,洗后的状态是衣服干净了;也可以理解为尽管衣服很脏,但有可能洗干净。又如“这番话他说得好”,既可以理解为这番话他表达得很好,也可以理解为有表达好的可能性。

按照刘月华等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的分析,情态补语是指动词后用“得”连接的表示动作的状态的补语,用来对动作进行描写或评论。可能补语是在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中间插入“得/不”,表示 “主观条件(能力、力气等)或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

情态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共同点是:都是由“中心语(动词)+得+补语”构成,即形成“V得C”格式。同构是歧义的前提,既然形式相同,自然会产生歧义,这是学界的共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V得C”结构都有两种语义,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歧义,即产生歧义的条件很少有人讨论,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本文以王砚农、焦群、庞颙编著的《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为语料来源,筛选出具有歧义的例子,进行整理和分析,讨论了“V得C”结构中动词和补语的语义特征对产生歧义的影响,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二、能产生歧义的“V得C”语料鉴别及整理

动词和补语的搭配有语义、习惯用法等方面的限制,王砚农、焦群、庞颙编著的《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为我们详细列出了能够搭配在一起的动词和结果补语,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便利。但这本词典是结果补语的搭配词典,即对象是“VC”结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插入“得”来构成“V得C”结构短语。

要找出有歧义的短语,首先要确定鉴别方法。从意义上说,这两种补语表达的意思不同,情态补语强调该动作行为的情态,而可能补语只是说明动作行为产生结果的可能性,可以利用意义进行区分。但是意义标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人们语感的差异,并不那么容易区分。

从形式上说,有四种方法可以加以区分。这里我们参考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以“说得好”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扩展法。补语前能加状语“很”的是情态补语,不能加的是可能补语。

第二,否定式法。即通过其否定形式加以区分。比如包含情态补语的“说得好”的否定形式为“说得不好”,而包含可能补语的“说得好”的否定形式为“说不好”。

第三,提问法。即通过提问的不同来加以区别。还以“说得好”为例,其补语做情态补语理解时,我们可以问道“说得好不好?”或“说得怎么样?”;而做可能补语理解时,我们可以问道“说得好说不好?”。

第四,转换法。可能补语的“说得好”可以转换为“能说好”,反之不能转换的是情态补语。

这四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形式上鉴别这两种补语,从而避免单从意义上区分所带来的模糊性,为我们下一步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一鉴别,我们发现能产生歧义的“V得C”短语比例并不是很大。现整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歧义语料,汇总如下:

过得安定 睡得安稳 泡得白 切得薄 吃得饱 压得扁 猜得对 吃得多 吃得光 开得快 办得利索 擦得亮 答得满 讲得明 抹得平 摆得齐 背得熟 敲得响 来得早 学得扎实 说得准 喝得醉 看得仔细 睡得足

从这些歧义语料和不能产生的语料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得出了一些结论。

三、歧义格式“V得C”中动词的特征

首先, 歧义格式“V得C”和它的动词有关。充当中心语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

我们列举一些具有歧义的语料:

说得好 跳得高 跑得快 洗得干净 写得好 讲得清楚 调查得清楚 说得准 飞得矮 猜得对 吃得多 办得利索 擦得亮 讲得明 摆得齐

发现其动词都是自主动词,即可以由动作的发出者控制。如“说”“跳”“跑”“洗”“写”等动词都是由动作的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

而以下语料就只有一种解释:

病得重 醒得早 死得早 它们的补语只能理解为情态补语。因为“病得重”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不受人们的支配,不会以人的意愿为转移,所以就不涉及有没有这种能力。同样地, “醒”“死”也同样不受控制,因此不会产生歧义。

四、歧义格式“V得C”中补语的特征

1. 补语必须是形容词,而不能是动词或短语

我们先来看这四组例子:

①组:飞得矮 猜得对 吃得多 办得利索 擦得亮 (有歧义)

②组:抬得动 买得到 打得开 起得来 (可能补语)

③组:看得出神 冻得发抖 (情态补语)

④组:洗得一干二净 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气得脸通红(情态补语)

我们观察后可以发现:①组中的补语全部是形容词,它们存在歧义。②组词语的补语是单音节动词,全部是可能补语,没有成为情态补语的可能。③组的补语是多音节动词,只能是情态补语。④组中的补语都是短语(包括固定短语和自由短语),全部是情态补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V得C”可以产生歧义的条件之一:补语必须是形容词。

2. 补语的形容词必须符合说话人愿望

我们看这两组例子:

①组:说得好 跑得快 跳得高 挖得深 (有歧义)

②组:说得差 跑得慢 跳得低 挖得浅 (情态补语)

①组的“说得差”能产生歧义,②组的“说得差”只能理解为表达不清楚,而不能理解为一种可能性,用提问法可以进行证明:“*说得差说不差”就不成立。如果仅看这两组例子,很容易得出“V得C”能产生歧义的条件是必须是褒义形容词,但我们发现了下面的句子:

A.你刀工怎么样?这些胡萝卜切得碎切不碎?

B.这些易拉罐要拿去回收,你压得扁吗?

C.衣服变黄了,洗得白洗不白?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碎”“扁”包含的是贬义的,“白”属于颜色词,更没有褒贬义之分,但是“切得碎”“压得扁”等同样能产生歧义,因为这是人们所期待发生的。由此我们就得出了结论:若“V得C”格式会产生歧义,那么它的补语的形容词必须符合说话人愿望。

3.补语的形容词必须是性质形容词,而不能是状态形容词

我们来看这两组例子:

①组:(气球)吹得大 跳得高 跑得快 写得好 吃得多 擦得亮 摆得整齐 扫得干净 过得幸福 (有歧义)

②组:飞得高高(儿)的 讲得明明白白 跑得飞快 站得直挺挺的 涂得黑不溜秋的 弄得邋里邋遢的 (情态补语)

由此我们得出“V得C”产生歧义的条件之三就是:补语形容词必须是性质形容词,而不能是状态形容词。

4.补语的形容词必须是非述人形容词,而不能是述人形容词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些形容词作补语可以满足前面三个条件,但没有产生歧义,比如:

干得出色 听得认真 玩得开心 说得痛快 看得仔细 坐得规矩 说得诚恳 (情态补语)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补语都是形容人的,在语义上指向主语,比如:“听得认真”是主语“人”很认真,描写人的一种品行态度。

袁毓林(1993)把形容词分成两类:述人形容词和非述人形容词。像“冷静、认真、细心、规矩”等形容词,专门描写人的品行态度、思想情感等,叫述人形容词;像“大、宽、深、高”等,能够描写事物的性质、状态,但不能直接描写人的品性态度、思想感情,叫非述人形容词。

我们做两组比较,来看“听得清楚”和“听得认真”,一个有歧义,一个没有歧义,原因就是“清楚”是用来修饰“听”的,是非述人形容词,而“认真”是用来修饰“人”的,是述人形容词。再比如,“看得明白”有歧义,“看得仔细”就没有歧义,原因也在于此。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能产生歧义的补语形容词只是非述人形容词,而不能是述人形容词。

五、结语

“V得C”格式产生歧义是有条件的,一般和“V得C”格式的动词和补语的语义特征有关。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歧义格式“V得C”和它的动词有关。充当中心语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这些动词必须可以受动作发出者的控制和支配,而不能是自然形成或必然会发生的。

其次,“V得C”格式的补语对它形成歧义与否也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条件:

1. 其补语必须是形容词,而不能是动词或短语。

2. 作补语的形容词必须符合说话人愿望。

3. 补语形容词必须是性质形容词,而不能是状态形容词。

4. 补语的形容词必须是非述人形容词,而不能是述人形容词。

参考文献

1. 刘月华,潘文娱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2. 王砚农,焦群,庞颙.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3. 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1988(3)

4. 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孙姃爱.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6. 孙放.“V得/不C”结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歧义
谈“歧义双关”
从句法学角度看英语歧义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Syntactic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mbiguous sentences
歧义现象透视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如何有效辨识并消除歧义
浅议汉语语言中歧义的消除方法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英语中的歧义浅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