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预决算偏差治理研究

2016-08-16 06:08王华春刘栓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财政收支财政预算预算编制

□王华春 刘栓虎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政府财政预决算偏差治理研究

□王华春 刘栓虎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逐步完善,但财政收支预决算偏差过高,过高的财政预决算偏差弱化了政府财政调控能力,降低了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直接影响跨年度预算机制建立,不利于地方债务管理。政府预决算偏差过高与年度预算重约束而轻预期、官员晋升激励和政府短期行为、预算透明度低以及财政收支预测技术落后等综合原因有关。为了完善政府财政预算,降低预决算收支偏差,需要增强财政预算预见性、透明度和法制化,同时引入更加科学的财政收支预测技术。

预决算偏差;跨年度预算;晋升激励

引言

以出台实施一系列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为标志,中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预算编制还存在不足,突出表现是财政预决算偏差较大。2015年12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统筹力度,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回应民众对财政预算改革的需求将是未来财政工作重点。

预决算偏差近年来引起学者关注。Upson在论述城市预算时就包含了预决算偏差思想,后来关于财政预决算的研究中预决算偏差的概念不断被提及和分析[1]。高培勇将预决算偏差概念引入中国政府预算,并认为应该重视预决算偏差问题[2]。王秀芝测算了分税制改革之后一直到2007年的财政预决算偏差,在分析预决算偏差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预决算偏差的政策建议[3]。赵国春和王桃[4]以及茆晓颖和成涛林[5]分别研究了新疆和苏州财政预决算偏离问题,引起了学者对地方财政预决算的关注。徐阳光[6]和朱云飞、赵志伟[7]拓宽了财政预决算偏差的研究视角,从法律和收入预测的角度分析了财政收支预决算偏差。韩丽娜[8]、董项梅[9]和梁飞[10]分别分析了财政预决算偏差形成因素,并针对性提出降低偏差的政策建议。苑德宇分析了税收预决算偏差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影响[11]。冯辉和沈肇章从政治晋升竞标赛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财政预决算偏差的成因[12]。中国财政预算制度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尹恒和杨龙见开创性地对政府财政回应性做了系统性论述,指出民营经济占比、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和市场集中度等地区经济结构因素对地方财政的回应性存在显著影响[13]。上述学者主要从预决算偏差成因与治理等角度进行研究,但实际预算存在的明显偏差从技术上等并没有解决。政府财政预算是否回应民众公共财政需求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增强政府财政回应性是责任政府应有之义,有效降低政府预决算偏差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下面将从财政预决算偏差过大影响经济稳定、预决算偏差原因加以探讨,以及就如何降低预决算偏差进行论述。

一、财政预决算偏差过大影响经济稳定

1998年以来,中国针对预算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财政预决算偏差及波幅较大影响了政府财政收支预算控制能力。

(一)财政预决算偏差过大影响政府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稳定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也有利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相结合。但就目前来看,中国财政预决算偏差过大不仅导致了财政收支的不稳定性,而且不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

本研究以1994~2012年财政预决算收支数据为依据,从财政超收超支、预决算收支偏离度、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三个维度直观描述当前中国财政预决算偏离现象。

图1 财政预决算超收超支情况(单位:亿元)

图1为中国财政预决算超收超支情况折线图,同时加入超收线性趋势线和超支线性趋势线。从趋势线可以看出,中国财政预决算超收超支均呈逐年上涨态势,财政超收超支现象已呈现常态化趋势。

图2 中国财政预决算收支偏离度(%)

图2描述的是中国财政预决算收支偏离度呈现不规律波动态势,预决算收入偏离度在1.99%到16.47%之间大幅波动,平均值为9.23%;预决算支出偏离度在0.09%~9.01%之间波动。

图3 财政收支与GDP增速对比(%)

图3显示了1994年到2014年财政收支以及GDP增速的对比。从图中可以发现,如果按照可变价格计算,按照GDP和财政收支增速呈现出相互的关系将整个时间序列分为5个区间,从1994年到1996年为第一个时间区间,在这一区间内GDP增速出现了下滑,但是财政收支都在增长,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呈现收入单侧无效态势。从1996年到2000年为第二个时间区间,在本区间中GDP增速探底,财政支出增速与GDP增速出现背离,反映出了支出侧的宏观调控,收入侧也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该阶段以财政收支表征的宏观调控基本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2000年到2007年区间,财政收支增速和GDP增速出现同步上涨趋势,不断推高经济,最终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而出现下降。在该阶段,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上升,但是财政支出也出现助涨倾向,积累着经济泡沫,扩大了经济波动。2008年到2011年的后经济危机时期中,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出现下滑,但是财政支出增速在出现2007 到2008年的短暂增长之后也逐步下降,实质上并未持续给经济注入活力。2012年以来,经济进入以“稳增长、调结构”新态势,GDP与财政收入增速持续走低,财政支出增速不断下滑,并未出现反经济周期苗头。在几个大的时间区间内,财政收支的助涨助跌和时间的不一致性,尤其是财政支出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财政预决算偏差过大降低预算科学性和权威性

财政预算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参与资源分配的重要途径,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和法治性不仅反映了国家管理经济事务的水平,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法制化程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已经逐步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基本确立。同时,中国经济社会逐步与国际接轨,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社会事务,科学的公共财政建设成为必然。

为了保证财政预算的科学合理,中国预算编制和监督程序不断完善。年度预算由各级政府、部门、各单位编制草案,中央预算由全国人大审议和批准,地方各级预算由本级人大审议和批准。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并对执行的结果负责,各级人大对本级预算负有监督责任。预算调整由各级政府部门提出,提交相应的人大常委会审议和批准。

与预算编制监督程序逐步完善相悖的是目前中国预决算偏差过大。统计显示中国预算偏离度平均超过美国的3~4倍以上(R.Rodgers和P. Joyce[14];Pew Center on the States和Nelson A. Rockefeller institute of government[1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财政预算对决算收支控制能力较弱,财政预决算收入相比于预决算支出更加难以控制,超收现象严重。中国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监督权,预算收入计划的监督形同虚设。

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预算制度建设虽然在近年出现了明显进步,推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等,但显然与市场化和法制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编制缺乏预见性和执行中的随意性导致了公共预算制度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无法回应公众对科学法制预算制度的需求。

(三)财政预决算偏差过大影响跨年度预算制度

新的《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编制需要兼顾跨年度预算平衡,为逐步建立中期预算制度做准备。中期预算概念较为混乱,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经常使用不同概念。中期支出框架、中期财政框架、跨年度滚动预算、多年滚动预算、多年财政规划等在不同场合使用,其所强调的重点略有差异。其所指的期限通常是3~5年,旨在稳定财政、控制赤字和增加预算透明度。

中期预算是相对于年度政府预算而言的一种跨年度的预算。从迄今为止世界上实施中期预算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中期预算的重点在于设计和制定跨年度财政计划、财政政策以及相应的财政收支目标体系,而不是像传统的年度政府预算那样只是注重编制具体的预算收支计划。目前中国所推行的三年滚动财政预算期限为3年,第一年与年度预算在时间上重叠,然后再预测未来两年的财政收支状况,前后结合为三年预算。第一年对年度预算有制约作用,后两年起指导作用。根据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未来两年的预算做出调整。

如果年度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并依法依规执行,年度预算和三年滚动预算会形成良好互动。后者指导前者的编制,而前者的执行结果为后者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年度预算与决算偏差幅度过大,一方面破坏了三年滚动预算对年度预算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依据年度预算执行结果调整的未来两年的滚动预算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减弱滚动预算稳定年度预算波动的作用。

(四)财政预决算偏差过大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大量隐形债务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市场关于信贷泡沫破裂甚至诱致全面金融危机的担忧。国家为了应对地方政府债务可能引发的风险,审计署于2013年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结果显示地方债务风险总体规模可控,由于地方债务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不受中央和同级人大的监督而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经过修订出台的新《预算法》开始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但为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该法对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资金投向、举债规模、举债方式和风险管控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其中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必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力求在预算层面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与管理。

新《预算法》要求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大进步,但一方面《预算法》并未细化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在其后发布的地方债务纳入预算和清理甄别的办法也只是提到要将地方债务纳入预算,但是同时申明具体办法另行规定。另一方面目前年度预算与决算偏差过大,即使地方政府债务完全纳入预算管理,也难以对债务规模等做出科学的安排,不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财政预决算偏离度过大的主要原因

为了弥补目前年度预算不足,解决预决算收支偏差过大等问题,中国近年来实施了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制度,但是目前预决算收支偏差过大的问题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其中既有预算制度不完善等体制性的因素,也有预算编制方法等技术性原因。

(一)年度财政预算重约束轻预期

在中国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各级政府财政规模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迅速崛起,极大地提升了政府预算和公共支出在支持政府施政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各级政府在借助预算有效分配公共资源,尤其是在引导预算资源优先配置于政府政策和战略重点领域方面,以及在强化支出绩效、避免和减少支出浪费与低效率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传统预算编制与管理体制强调的是年度基础和投入控制等,要达到的目的是年度平衡、满足立法审查和监督以及对行政机关预算行为的控制等。由于年度预算只重约束而缺乏必要的预见性,加之目前中国尚未完全建立中长期预算制度,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年度预算缺乏中长期预算指导,年度预算刺激各财政支出部门将本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推迟到未来年度,使未来的预算任务更难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年度预算的短期性,会诱发支出部门的短期行为。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的预算超收惊人,但由于预算缺乏预见性,在时间上和程序上根本不可能对这些超收收入的适当用途做出系统的合理评估和规划,由此产生大量的短期和浪费性的支出行为,这些都加剧了财政预决算收支偏差。

(二)官员晋升激励和政府短期行为

如图4所示,税收预决算偏离度几乎和财政收支偏离度同步变化,说明税收预决算偏差极大影响了财政收支的预决算偏差。究其原因,在于各级政府在政治晋升的激励下在财政收入预测阶段“留有余地”,理性政府官员为了避免政治风险,政府会在预算编制阶段低估增长率,在执行阶段全力推动[16]。而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预算编制过程中税收预测的低估和执行过程中税收的全力征缴会极大地加大财政收支预决算偏差。地方政府在通过上述手段向上级政府和公众传达良好治理能力的同时,弱化了预算约束,加大了预决算收支偏差。

图4 税收预决算偏离度与财政收支预决算偏离度关系

有研究显示,中国税收计划依据基数法编制,税收计划刚性可能对税务部门产生逆向激励[12],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未来年度税收计划而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年度弱化税收征管在宏观经济低谷期强化征管。这种行为在短期内确实有助于政府完成指标,但是从长期看,这种短期行为在破坏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收支预决算偏差。

(三)预算编制透明度低

预算透明度指向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开关于政府财政政策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信息,这些信息应该可靠、详细、及时、容易理解并且可以进行比较,便于选民和金融市场估计政府财政地位和政府活动真实成本和收益。

中国政府财政预算报告在内容上只是列举了上一年度完成财政预算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一年收支总额、主要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项目安排,并未列出历年财政数据,更没有发布未来几年的财政收支预测数据。在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中没有公布预测财政收支的依据以及预测方法和模型。在财政预算报告中只是简单介绍了政策重点,缺乏详尽的数量指标,公众很难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除了财政收支之外,目前财政预算虽然公布了债务数据,但是该数据统计不完全,并未包括所有的政府债务,对于或有债务,预算报告既无定量分析,也无定性判断,更没有对财政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编制程序上,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中央预算由全国人大审议和批准,地方各级预算由本级人大审议和批准。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并对执行的结果负责,各级人大对本级预算负有监督责任。预算调整由各级政府部门提出,提交相应的人大常委会审议和批准。中国政府财政预算从编制、审批、监督到执行,在政府机关内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进行,公众参与度很低,透明度较差。

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低不利于公众对政府预算的有效监督,政府的主观意志左右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如上所述,在政治激励以及政府短期行为的影响下,财政预算对政府行为约束弱化,财政预决算偏差偏大。

(四)财政预算预测技术落后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预算还是按照年度基准编制,年度预算每个年度编制一次,预测仅限于本年度范围内。预算编制部门虽然正在努力建立跨年度平衡机制,预算部门尚未真正重视预算预见性。

中国目前预算编制实行增量预算法,以年度预算为主,中长期预算尚未真正运行。各级预算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参考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按照规定程序编制。预算收支的预测主要有匡算和具体测算,匡算即在上一年度预算决算的基础上大致估计年度预算收支状况,具体测算采用基数法、系数法、比例法、定额法、综合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为年度预算编制提供依据。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的财政收支预测技术无法满足预算发展需求。财政收支预测技术落后,导致收支预测数据不可靠,据此编制的预算与实际经济运行出现较大偏差,是财政预决算偏差过大的重要原因。

三、降低政府预决算偏差的主要思路

为了解决目前财政预决算偏离度较大的问题,增强国家财政回应,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财政管理必须寻找创新路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应当在科学、法治和透明原则指导下,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导向,以提高法制化与科学决策水平为重点,实现公平收入分配。财政管理创新主要从财政预算、税收体制等领域入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预算内容和过程两方面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度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实行参与式预算。参与式预算是通过定期组织社会公众举办各种讨论会、恳谈会,畅通普通民众对政府公共支出提出意见建议的渠道,使他们在资源分配、公共服务项目选择、决定社会政策优先次序等方面具有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并对政府预算的决策及实施过程加以监督的一种政策制定方式[17]。参与式预算要求公众直接地参与政府财政预算的整个编制决策过程。

财政预算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之前年份的历史财政数据以及未来几年的财政收支预测数据。公布预算财政收支预测的依据并公布预测方法和模型。公布详细的中央和地方债务数据,其中涵盖所有的政府债务,并实现持续对财政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二)跨年度财政规划增强财政预算的预见性

引入中长期预算。中期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中国突破年度预算的局限性,促进财政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财政资金在不同部门和项目之间的优先性配置,促进预算执行者更加有效地利用财政资金。条件成熟时,中国可以适时引入长期预算。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长期的规划。完整的预算体系应该是年度预算、中期预算和长期预算的结合,年度预算重在具体年度的财政活动安排,中期预算重在实现跨年度的预算平衡,稳定财政预算,长期预算主要关注一些变化周期较长的经济指标,例如人口特征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18]。完善科学预算体系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规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健全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解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财政超收的治理问题,也能够发挥财政超收资金蓄水池功能。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解制度下,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出现超收,超收收入可以不在当年安排支出,进而用于削减存量财政赤字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如果出现短收,则可以按程序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稳定财政支出。

(三)财政收支法治化

推进财政税收活动法治化。实现财政收入法治化重点在于将中国现有税收法规、条例升级为税收法律,提升其权威性和规范性;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推进以“营改增”为核心的流转税制度改革、分类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个人房产税为核心的财产税制度改革;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取消税收收入计划,做到依法征收。推进非税收入的法治化进程,完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审批制度,规范土地出让金制度。财政收入活动法治化实质是实现政府与市场主体关系的法治化[19]。

财政支出活动法治化,确定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行为边界,建立权力清单,确保行政管理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建立社会组织行为规范框架,提升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规范行政决策制度,建立民生投入的常态化增长机制,实现专项资金的法定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财政支出法治化,实质是实现政府的有限性和高效性,即通过确定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行为边界,构建有限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方法和程序的优化,改善财政支出的效率,提高国家治理合法性[20]。

(四)科学合理财政收支预测技术的引进

财政收支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与此同时还受到税率、财政支出等因素的影响,采取传统的时间序列、趋势外扩等预测方法难以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如果采用较为复杂的预测方法,预测精度可能会获得部分改进,但是成本和可操作性势必会成为新的问题。有必要寻找一种既方便使用,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方法是问题的关键。

目前财政收支预测技术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依据GDP等于财政收支密切相关的数据进行估算,此类方法的优势在于简单易行,缺点是财政收支预测的精度依赖于GDP等经济数据的预测精度。第二类是依靠计算机新技术进行模拟预测。该类预测方法在预测精度上实现部分提升,但是由于其复杂的操作流程和脱离经济实际,目前推广难度较大。最后一类是经济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例如灰色预测等技术,该类财政收支预测技术提升了预测精度,且和经济实际联系紧密,是目前较为理想并适宜推广的财政收支预测技术。

注释

①财政部在《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财预[1999]464号)中提出2000年选择部分中央部门作为编制部门预算试点单位。2000年在教育部等4部门进行部门预算改革试点,次年部门预算改革试点部门增加到26个,选择外经贸部等10个部门进行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试点,试行按定员定额和项目库的方法编制部门预算。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方面,2001年《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3号)提出改革目标是全部财政收支逐步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淡化直至取消预算外收支。

②1994年2012年间的GDP增长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财政超收、超支、预决算收入偏离度、预决算支出偏离度参考历年《中国财政年鉴》并根据偏离度计算公式计算。

③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算透明度手册》(2007)。

[1] UPSON L D. Budget making for small cities[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1915, 62(3): 235-248.

[2] 高培勇. 关注预决算偏离度[J]. 国际税收, 2008(1): 5-6.

[3] 王秀芝. 1994~2007:关于中国财政收支预决算偏差的考察[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9): 164-167.

[4] 赵国春, 王桃. 新疆财政预决算偏离度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 2010(1): 42-46.

[5] 茆晓颖, 成涛林. 苏州财政收支预决算偏离度实证分析:2004~2011[J]. 财政研究, 2012(12): 64-66.

[6] 徐阳光. 收入预测与预算法治——预决算收入偏差的法律评估[J]. 社会科学, 2011(4): 43-51.

[7] 朱云飞, 赵志伟. “预决算偏离度”视角下的税收收入预测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税收经济研究, 2012(3): 85-89.

[8] 韩丽娜. 从政府预决算偏离度谈预算管理改革[J].财会研究, 2012(14): 6-9.

[9] 董项梅. 从政府预决算偏离度角度探寻政府预算管理[J]. 企业导报, 2013(8): 61-62.

[10] 梁飞. 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6): 140-141.

[11] 苑德宇. 地方政府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税收预决算偏离的视角[J]. 世界经济, 2014(8): 173-192.

[12] 冯辉, 沈肇章. 政治激励、税收计划与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5(3): 27-39.

[13] 尹恒, 杨龙见. 地方财政对本地居民偏好的回应性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4(5): 96-115.

[14] RODGERS R, JOYCE P. The effect of underforecasting on the accuracy of revenue forecasts by state government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6, 56(1): 48-56.

[15] Pew Center on the States & Nelson A. Rockefeller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States' Revenue Estimating: Cracks in the Crystal Ball[R]. [s.l.]: [s.n.], 2011.

[16] 周黎安. 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 2004(6): 33-40.

[17] 赵新峰. 参与式预算改革的制度设计与推进方略[J]. 财政研究, 2011(7): 20-24.

[18] 王雍君. 中期基础预算改革:中国应汲取的经验与教训[J]. 地方财政研究, 2015(3): 4-12.

[19] 任强, 贾兰霞. “营改增”后基层税源建设问题探析[J]. 税务研究, 2013(11): 19-22.

[20] 卢洪友. 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入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地方财政研究, 2014(1): 6-11.

编辑 刘 波

Government Finance Budget Deviation and Its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WANG Hua-chun LIU Shuan-h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udget system gradually is improved, but high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budget deviation weaken the fiscal regulatory capacity, reduce the scientific and authoritative government budget directly, and affect the multi-year budgetary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which is not beneficial to the local debt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budget high deviation is related to the annual budget constraint, the incentives to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short-term promotion, and the low-budget transparency as well as the 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forecasting technological backward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budget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budget and final balance deviation, it is of importance to enhance the budget predictability, transparency and legal system, meanwhile to introduce more scientific and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forecasting techniques.

budget deviation; multi-year budget; improvement incentives

F812.3

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4-0007-06

2016 - 04 - 11

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公共管理重点学科建设”(2015-2016).

王华春(1973- )男,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栓虎(1984- )男,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

猜你喜欢
财政收支财政预算预算编制
关于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让部门财政收支在阳光下运行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收支及占全国和地方财政收支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财政收支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欧盟就2017年财政预算达成一致
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财政收支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