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基于CGSS 2013的实证分析

2016-08-16 04:03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信任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基本公共服务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基于CGSS 2013的实证分析

江洋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本文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探讨全国范围内民众的社会信任水平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之间的联系。借助CGSS 2013的权威数据,并运用有序回归的方法,得出公共教育、基本住房保障、社会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均对社会信任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结论。

社会信任;基本公共服务;CGSS201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处在现代转型期的中国也从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面临着不确定性。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信任缺失事件频发,人情冷漠现象司空见惯。有此种种,从基本公共服务角度分析,均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分不开。教育资源不充足、基本住房保障不到位、医疗卫生改革缺漏、社会管理不切实等,均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心态和人际信任。

(二)社会信任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董才生(2005)指出,基于道德内在制度的“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体现了人的善性本质与人的行为的自主性,是具有高度自觉程度、充满人性(善性)的深厚的社会信任。卢曼(2005)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信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从属于特殊的规则系统。

(三)基本公共服务概念及分类

陈昌盛(2008)将基本公共服务定义为:一定阶段上维护本国经济社会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须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小范围和边界。曾红颖(2012)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能满足居民基本需求,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都应该普遍享有的公平可及的服务,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市场供应不足等特征。

马慧强、韩增林等(2011)构建了含有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信息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7个方面的地市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曾红颖(2012)将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划为以下九类: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公共管理、文体传媒、城乡社区、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交通运输。

(四)理论假设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目前现状,本文提出理论假设,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对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也因个人特征因素而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设置

结合上述文献概念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3)的问卷设置,本文为研究社会信任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选取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户籍、受教育年限、民族以及宗教信仰作为基本信息变量,基本公共服务则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以及社会管理这四项指标进行衡量。本文使用CGSS 2013的权威数据,运用有序回归的方法,探讨全国范围内民众的社会信任水平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之间的联系。

在CGSS 2013居民问卷中,因变量社会信任的设问是“A33.总的来说,您同不同意在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选项包括“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说不上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以及“非常同意”。

公共教育的设问为“C1b.您觉得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资源是否充足?”,医疗卫生的设问为“C2b.您觉得目前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提供的服务资源是否充足?”,基本住房保障的设问为“您觉得目前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服务提供的服务资源是否充足?”,社会管理的设问为“您觉得目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的服务资源是否充足?”。这四个问题的选项均为“非常充足”、“比较充足”、“一般”、“不太充足”以及“非常不充足”。

经排除缺失值、异常值,有效样本共4815个。其中,女性占48.7%,汉族占91.9%,无宗教信仰占90.3%,中共党员占10.7%,农村户口占54.8%。年龄方面,30岁及以下占15%,30至40岁占18.7%,40至50岁占21.9%,50至60岁占19.6%,60至70岁占14.8%,70岁以上占10%。社会信任及四项基本公共服务的统计情况如下:

表1 描述性统计

(二)有序回归

用SPSS软件进行有序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表2 有序回归结果

如表所示,基本信息变量中,年龄及户籍变量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受教育程度及政治面貌变量在9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数,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年龄越大,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概率越大;受教育年限越长,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概率也越大。户籍和政治面貌变量是虚拟变量,其中,户籍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数,说明城市户口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比非城市户口居民低;政治面貌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值,说明中共党员的社会信任水平较高。

在代表基本公共服务的四项服务中,除医疗卫生变量不显著外,公共教育、基本住房保障以及社会管理这三个变量均在99%或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这三个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对这三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越高,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概率越大。

三、思考与讨论

(一)基本信息变量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据回归结果显示,基本信息变量中,年龄与户籍的影响最为显著,可简单得出如下结论。

年龄越大,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可能性越大。说明相对于年轻人,长者在经历过的社会不同时期后对目前的社会表现出更强的信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社会信任建设在不断加强与完善。

城市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低于非城市居民。说明城市户籍并不能给居民带来更和谐安稳的心理感受,不能提高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相反,来自城市的居民反而会因为城市的规模较大、外来人口多、城市较为融杂而丧失社会信任。而欠发达的小镇、农村则还存在着熟人社会中的社会信任。另外,2013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与2016年发布的《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2016)》也有相似的结论。

(二)基本公共服务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由回归结果可知,医疗卫生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呈显著影响的公共教育、基本住房保障以及社会管理中,社会管理的估计系数最大。这三项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信任水平均呈正相关,说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是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渠道。在所选择的四项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显著、不显著的变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四项公共服务的现状,即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要快于教育改革、住房保障普及以及社会管理的完善。对于当前社会的民众而言,医疗卫生虽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公共教育、住房保障、社会管理更应加快推进的步幅。

四、对策与建议

实证分析发现,所筛选的四项基本公共服务中公共教育、基本住房保障、社会管理均对社会信任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初步的理论假设相符。因此,为提高社会信任水平,构建信任社会,需增加公共教育资源、加强基本住房保障以及完善社会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可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系统、依法、综合管理社会。

[1]董才生.中西社会信任的制度比较[J].学习与探索,2005,(1):114-117.

[2]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陈昌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行动路线图[J].财会研究,2008(2).

[4]曾红颖.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及转移支付效果评价[J].经济研究,2012,(6):20-45.

[5]马慧强,韩增林,江海旭.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1,(2):212-217.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信任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信任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