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民币券别结构的思考

2016-08-16 12:12袁方
西部金融 2016年6期

袁方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2012年至2015年现金运行进行梳理,剖析了影响人民币券别结构的因素,围绕由市场供需决定流通中券别结构,更好发挥人民银行调控券别结构的作用,提出了优化人民币券别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发行基金;券别结构;人民币流通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6)-0093-04

在实现现金供应总量满足的前提下,优化流通中现金券别结构对促进支付流通、维护人民币信誉、提升人民币形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陕西为例,通过对2012至2015年现金运行进行梳理、分析,进而提出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的建议。

一、总体情况

受非现金支付普及不够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2012至2015年陕西省发行基金投放、回笼逐渐出现下滑态势。发行基金投放拐点出现在2013年,其后两年虽然持续下滑但降幅趋缓,三年来发行基金投放总量年均下降2.11%。这期间,回笼总量年均下降1.34%,其中,完整券回笼年均下降4.22%,残损券回笼年均增长3.58%。虽然回笼总量也在下降,但由于年均投放总量下降幅度大于回笼总量,致使净回笼逐年增加,净回笼年均增长28.43%。经济新常态不仅影响了现金总量,也对券别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从2012至2015年陕西发行基金投放看,大面额(100元、50元)投放占比分别为96.07%、95.89%、96.43%,中面额(20元、10元、5元)投放占比分别为3.50%、3.64%、3.15%,小面额(1元及辅币)投放占比分别为0.43%、0.47%、0.42%,三年加权平均,大、中、小券别占比分别为96.13%、3.43%、0.44%。

(一)大面额券别占比稳中有升,结构发生变化。陕西省发行基金投放依然延续以往的券别结构,大面额投放量年均占比96,13%,继续呈现绝对主导的特征。2015年与2012年相比,尽管大面额投放量下降5.14%,但占比却不降反升,由2012年的95.30%上升为2015年的96.43%,三年间上升了1.13个百分点。大面额占比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对大额支付功能的需求较为稳定。大面额券别构成中,又以100元券为主,其年均投放占大面额投放总量的90.69%,但100元券占大面额的比重逐年下降,其占比由2012年95.55%下降为2015年的90.68%。反之,50元券占大面额的比重逐年上升,从金额看,50元券占大面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4.45%上升为2015年的9.32%;从投放张数来看,50元券与100元券之比由2012年的1:10.74上升为1:4.87。这表明50元券由于兼有大额支付与日常找零的功能,所以在市场总体需求下滑时,其功能优势有所凸显。

(二)中面额券别占比下降,支付功能弱化。传统上,中面额券别兼具支付与日常找零的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中面额券别支付功能弱化,致使所占份额减小。数据显示,中面额人民币投放平均占全部投放量的比重为3.43%,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4.24%降为2015年的3.15%。三年来中面额人民币投放年均下降11.37%,其中,20元券、10元券、5元券分别年均下降4.91%、12.38%、19.45%。与此同时,中面额残损券回笼年均下降1.38%,其中,20元券、10元券、5元券分别下降0.89%、1.06%、3.24%。

(三)小面额券别占比稳定,硬币回笼正在路上。近三年来,陕西持续加大对小面额的投放力度,使小面额券别占比围绕在0.44%小幅波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城市交通助力硬1元增长。在占小面额投放量66%的1元券投放中,纸1元投放年均下降5.46%,硬1元投放年均增长68.31%,致使硬1元与纸1元投放之比由2012年的1:102上升为2015年1:18。其主要是由于,陕西省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加快了西安地铁的快速发展,因此市场对硬币尤其是硬1元的需求逐步攀升。其次,单一投放促进硬5角投放增长。为实现2016年硬5角的单一投放,2015年,陕西省内各地逐步加大了5角硬币的市场占有量。硬5角与纸5角投放之比由2012年的1:424.81上升为2015年的1:62.85。统计数据和市场调查均显示,券别大小与回笼多少呈密切正相关,其中硬币表现尤为凸显。在流通中硬币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硬币循环不畅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反,纸1元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中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的主力角色。

二、原因分析

影响陕西现金券别结构变化的原因较多,既有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因素,也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驱动,以及人们持现偏好等,所有这些都直接间接的影响了流通中人民币的券别结构。

(一)大面额券别占比上升的因素分析。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特别是收入增长是影响现金发行以及大面额券别投放的最主要因素。“十二五”时期,陕西GDP年均增长1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城乡人均收入增长不仅跑赢了CPI,更跑赢了GDP。经济增长持续在高位运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高速增长,必然对现钞货币特别是大面额券别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二是消费能力提升。近年来,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陕西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加大对现金的需求,而单位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则直接导致对大面额券别的需求增加。如法定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前,货币投放量大幅增加,而节假日期间及收假之后,货币回笼量又大幅增加,就是大量现金尤其是大面额券别消费后的集中体现。而50元券占比上升,是因为50元券兼有大额支付与日常找零的功能,所以在货币购买力下降、中面额券别的找零功能弱化时,部分替代了中面额券别的找零功能,所以市场需求旺盛,占比有所增加。

三是支付创新滞后。尽管近年来非现金支付发展较快,但在除西安之外的地市,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手段远未普及,加之不断爆出的电子支付欺诈案件,增加了人们使用电子支付的恐慌心理,特别是在县域,支付手段还非常落后,使得个体、私营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现金特别是大面额现金。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收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现代支付手段创新的相对滞后,无疑加剧了肩负主要支付功能的大面额券别的使用量。目前,各商业银行对ATM机加钞基本以100元为主、50元为辅进行券别结构安排,50元以下的中小面额现金基本不具备自助设备存取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面额券别占比居高不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是人们用币偏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现金结算方式费用低及避税、规避监管等方面的原因,在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服装市场存在大量的用大面额现金支付交易的现象。同时,人们普遍具有明显的“喜新厌旧”、“喜大厌小”的习惯偏好,喜欢持有和使用大面额新钞,不喜欢小面额旧钞,这在春节前后表现得尤为明显,致使春节前大面额原封新券集中投放,节后又会在短期内密集回笼。此外,一些偏远地区,大面额券别还常被作为主要的贮藏手段使用。

(二)中面额券别占比下降的因素分析。一是购买能力下降。一般来讲,中面额券别兼具支付和找零的功能,在人民币券别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中面额券别的支付功能明显弱化,这是导致其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陕西物价水平始终控制在2%左右的温和增长,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食品类价格却大幅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食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人们到超市采购用中面额券别就能够满足支付,但现在购买一定的食品、蔬菜就必须支付更多的现金,在加剧流通中现金券别结构趋大现象的同时,减少了对中面额券别的使用。

二是银行服务缺位。在现行现金流通体制下,是由人民银行通过金融机构将现金投放至社会公众,流通后再经金融机构回笼至人民银行,因此,商业银行处在现金投放与回笼的一线和枢纽环节。但人民银行不断加大的中面额券别投放,往往由于一些商业银行从节约成本的自身利益出发,冷落了对中面额票币的领用与交存,导致中面额券别难以进入流通领域,投放出去的货币常常在短期内回笼。有些商业银行柜员在现金兑换方面,更希望使用流转快、占库少的大面额现金进行收付,规避个人及单位考核影响,而对收付耗时、费力且易发生差错的中面额券别,则较少甚至不愿提供相应服务。商业银行现金自助设备“投大舍小”,加钞基本以100元为主、50元为辅进行券别结构安排,使得中面额现金基本不具备自助设备存取功能,这种功能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制约了小面额券别的投放,加剧了市场中券别结构的失衡。更有甚者,一些商业银行为减少现金库存积压,通过银行间同业存取款账户,使中小面额票币徘徊在市场外、循环在银行间。

三是市场供需错位。从人民银行来讲,由于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不能得到商业银行对中面额券别需求的及时准确反馈,很难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面额券别投放计划,进而满足市场对中面额券别的投放需要。从商业银行来讲,无论是机构布点还是实际投放,一般都能满足行政单位、重要优质客户对中面额券别的需要,但这些行政单位、重要优质客户往往并不需要很多中面额券别,而对急需中面额券别的县域及农贸市场、个体经营户却往往得不到满足。

(三)小面额硬币循环不畅的因素分析。一是社会环境限制。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和货币流通的普遍规律,但硬币的大规模使用需要配套的社会服务设施、完备的商业银行整点机具等社会流通环境。国内外经验表明,小面额货币硬币化程度与经济发达水平和环境友好程度高度正相关,在不具备相应社会流通环境,加之有替代作用的等值纸币流通的影响,硬币化受阻有其必然性。

二是携带确实不便。对商业银行来讲,硬币搬运麻烦、缴领成本高,投放和回笼没有积极性;对使用者来讲,硬币不便携带、难以保管,在没有收藏爱好和特别需要时,人们一般排斥和使用硬币。

三是传统习惯使然。“喜纸不喜硬”既是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是人们的习惯偏好,且这种观念、偏好根深蒂固。在养成使用硬币的习惯之前,硬币或作收藏用,或“束之高阁”,结果导致硬币“有投无回”。

四、对策建议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验表明,在货币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流通中现金的券别结构一般呈现大面额和小面额所占比例较小、中面额货币所占比例较大的“橄榄型”特征。距离这一特征,陕西完善券别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应该让市场供需决定流通中券别结构,更好的发挥人民银行调控券别结构的作用,尽快形成以大面额货币为主体、中面额货币为辅助、小面额货币为补充的立体票面结构。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精心组织,探索建立科学的投回模式。首先,人民银行应及时、准确把握地方经济运行状况,顺应经济新常态,将各券别功能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相联系,针对陕北发展高效、特色化能源化工产业,陕南发展绿色经济与大规模移民搬迁,以及关中建立国家创新示范区、“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地区的阶段性现金投放、回笼计划,准确制定销毁计划。其次,进一步拓宽人民币流通监测的范围,不仅考虑商业银行、大型企事业单位,还应包括现金需求满足度差的居民个人及小微企业,掌握其对现金需求的周期规律与结构分布,通过人民币券别结构的科学配置与管理,满足市场主体对不同券别的需要。第三,组织商业银行搭建小面额票币调剂平台,畅通投回渠道,引导小面额供需双方进行有效对接,在减少中间环节的基础上盘活中小面额资金,减少现金沉淀。

(二)完善机制,夯实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完善机制、强化监督与考核,督促商业银行切实履行“首兑责任制”,主动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畅通银行零钞兑换和残损币上缴渠道,增强商业银行服务社会的职能。首先,商业要加大残币币兑换、回收力度,不断提高市场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加大对小面额人民币的投放力度,解决市场小面额短缺的问题。其次,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信息反馈与定点监测机制,准确掌握市场对各券别人民币的合理需求,及时向人民银行反馈。第三,拓宽渠道,尽快增设小面额自助设备,增加中小面额人民币投放渠道,提高现金收付的质量与效率。

(三)多管齐下,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互联网+”带动战略的实施,拓展了西部信息服务新业务,推动了信息消费持续增长,也为推广非现金支付带来了重大契机。因此,我省应借助此契机加大结算手段的创新,带动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推广与宣传,提升银行卡、银行票据,特别是新兴的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手段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信息较落后的偏远地区,改变其对现金的较大偏好,减少市场中现金尤其是大面额现金的使用量,在降低钞票印制、流通、回流、销毁成本的同时,提高货币化程度,显著改变当前大面额券别占绝对主导的现金券别结构。在推进辅币硬币化的基础上,将现金供应的侧重点放在中小面额上,注重提升中间面额现钞承上启下的作用,逐渐形成较为科学的“橄榄型”现金券别供应结构,减少乃至消除旺季大量现金投放带来的大面额新钞“一次性消费”。

参考文献

[1]陈宝山.现钞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唐双宁,陈宝山等.人民币现金总量与结果需求预测[J].中国钱币,2000,(1):3-9。

[3]闫向阳,王志勇,经济新常态下做好货币发行工作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5,(3):35-38。

[4]陶寒晗.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的建议[J].上海金融,2013,(4):101-103。

[5]左运光.人民币券别的合理化配置与结构管理研究[J].南方金融,2013,(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