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吃

2016-08-16 19:13肖复兴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杂咏牛街回民

肖复兴

北京小吃,绝大多数是清真的。无论《故都食物杂咏》《燕京小食品杂咏》等旧书中描写过的那些名目繁多而令人垂涎的小吃,也无论新近在什刹海开张的“九城”小吃城,还是传统的隆福寺的小吃店,或者是原来门框胡同旁边的小吃街,绝大多数都是清真的。回民,在北京城只是一少部分,为什么却占据着几乎全部的北京小吃的领地?满清的时候,是北京小吃最红火的时候,旗人并不是回民啊,为什么从慈禧太后到平民百姓的胃口,都被回民改造成了清真口味了呢?

那天,我遇到一位高人,他年轻时在北京城南著名的清真餐馆“两益轩”里当过学徒,解放以后,曾经当过“南来顺”的经理。没有建菜市口大街的时候,“南来顺”在菜市口丁字路口南,是当时北京最大的小吃店,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北京小吃,可以说,他是一辈子和北京小吃打交道,不仅是知味人家,而且是知底人家。

老先生告诉我,北京小吃,清真打主牌,是有历史渊源的,最早要上溯到唐永徽二年(651年),那时候,第一位来自阿拉伯的回民使者来长安城拜见唐高宗,自此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带来清真口味的香料和调料,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胡椒。那琳琅满目的众多香料和调料,确实让中原人民耳目一新,食欲大增。要说改变了我们中国人的口味,最早是从这时候开始,是从这样的香料和调料入味,先从味蕾再到胃口的。

大量西域穆斯林进入并定居中国,是元代。北京最著名的回民居住的牛街,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他们同时把回民的饮食文化带到了北京。写过《饮膳正要》的忽思慧,本人是回民,又是当时的御医,那本《饮膳正要》里面写的大多是回民食谱,宫廷里和民间的都有,大概是最早的清真小吃乃至饮食的小百科了。比如现在我们还在吃的炸糕之类的油炸品,在老北京,在汉人中,以前是没有吃过的,那是从古波斯人时代就爱吃的传统清真小吃。如果不是牛街上的回民把它传给我们,也许,我们还只会吃年糕,而不会吃炸糕。

应该说,牛街是北京小吃最早的发源地。

老先生说得有史有据有理,牛街的小吃,到现在也是非常有名的,牛街是北京小吃的一种象征,一块金字招牌。

北京小吃,就是这样在岁月的变迁中慢慢地蔓延开来,不仅深入寻常百姓之中,也打进红墙之内的宫廷,成为御膳单的内容之一。可以这样说,北京的名小吃,现在还在活跃着的爆肚冯、羊头马、年糕杨、馅饼周、奶酪魏、豆腐脑白……几乎全是回民创制的。

这样一捯根儿,会发现北京小吃,即使现在有些落伍,还真是不可小视的,它的根很深呢!懂得了它的历史,才好珍惜它,挖掘并发扬它的传统优势。

(选自《文汇报》)

【赏析】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寻了北京饮食文化一个重要特色——“北京小吃,绝大多数是清真的”。作者追根溯源,指出了这一特色形成的历史渊源,使读者对这一特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作者点明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珍惜“北京小吃,绝大多数是清真的”这一文化特色,挖掘并发扬它的传统优势,真可谓是寄寓深远,用心良苦。

猜你喜欢
杂咏牛街回民
题荷花杂咏
电视纪录片《千年牛街》举行开机仪式
莲花水乡杂咏(录一)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杂咏二首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论清代回民犯罪的法律问题——以案件为中心的考察
西城区工商分局牛街工商所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节选
西城区工商分局牛街工商所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