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猫”教你区分小说家、诗人和翻译家

2016-08-18 11:48陈婧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福楼拜刘震云小说家

陈婧

小说家、诗人、翻译家,他们笔下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要说清这个问题,在2016年5月21日举办的第四届中法文学论坛上,主持人、著名作家刘震云首先牵出了一头“大象”:“生活中,人们都说‘盲人摸象不好,但文学却是与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反的。”在他看来,如果用文学来记录世界,那么小说记下的可能是“大象的肚子”,诗人记下的可能是“大象的尾巴”,翻译家则是“把一个肚子翻译成另一个肚子,把一条尾巴翻译成另一条尾巴”。

记录“肚子”还是“尾巴”,小说家和诗人选择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刘震云又抛出来一只“猫”——这就好像怀抱着同一只猫,在不同文学形式的表达下,它变成了一只不同的猫,甚至是另一个物种。刘震云问坐在他左手边的法国小说家洛朗斯·柯赛:“说说你笔下的这只猫,和别人笔下的有哪些不同?”

洛朗斯·柯赛,这位去年刚刚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的老太太,拿法国大作家福楼拜举了一个例子。起初,福楼拜看到的“猫”只是报上登的一则小轶事——一个乡村医生夫人的服毒事件。福楼拜由此演绎开来,写出了《包法利夫人》这部大作,写出了造成个人悲剧的社会与时代的根源。“原来,在小说家的笔下,‘猫最后变成了‘老虎。”刘震云说。

然而,“照猫画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洛朗斯·柯赛说:“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苦行僧般的修炼,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最后作品的精致程度越高。我们是在追求一种绝对的完美。”如果说小说家笔下的“猫”是一只“散步的猫”,那么诗人笔下的“猫”则是“跳着芭蕾舞的猫”——这是中国作家李洱的体会。

“如果今天场下有人用芭蕾的舞步走到大街上,那人们一定以为这人疯了。但是在舞台上,人们就是欣赏这种看起来这么‘假的步子,因为这种步伐代表了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是一种‘失真。”在诗人树才看来,写诗就是一种以美好的方式“失真”,达到“假比真还要真”的境地,由此更接近世界的本质。

不过,无论面对的是“猫”还是“老虎”,“散步的猫”还是“跳芭蕾舞的猫”,翻译家的工作都是一样的——要想办法把它们从一种文化带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并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法国汉学家、翻译家林雅翎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近年来,她把棉棉、阎连科、莫言等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法文,介绍给法国读者。

如何将一只“中国猫”变成“法国猫”?即便已是“老手”,林雅翎有时还是感到头疼。比如,阎连科在《受活》中虚构了不少植物和花的名称,这起初让林雅翎感到困扰,想来想去,她终于想通了——既然这些名字都是编的,那么我也可以编。最终,她用法文“造新词”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管写小说、写诗还是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写作。“写作是一种神秘的行为,人为什么要写作?”洛朗斯·柯赛提出了这个在她16岁到25岁的人生中持续思考的“终极问题”。25岁以后,她找到了答案——“我觉得对有的人而言,写作是一种天性,就像猫要去抓老鼠”——她选择遵从自己的天性。

写了几十年之后,她又有了更深的感悟。“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会写作的人,肯定是感受到一种空白和空虚,使人产生写作的愿望。而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存在着某种空白与空虚。”洛朗斯·柯赛说,“我们每个人的世界中都缺少一只‘猫,写作者能用文字将这只‘猫描绘出来,这或许就是世界需要文学的理由。”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福楼拜刘震云小说家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An Invisible Intimacy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福楼拜的「笨学生」
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悲喜杂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