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深夜“朋友圈”

2016-08-22 09:41一苇
读者·原创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朋友圈内容

文_一苇

最怕深夜“朋友圈”

文_一苇

我是一个正常的人,我的“朋友圈”是一个正常的“朋友圈”。和所有人一样,大家看看新闻,晒晒春花秋月、美食旅游与娃,一切都在正常的范围内。

可每天一过晚上11点,微信“朋友圈”里的人就都变了。

原本喜欢发工作内容的,晒出了电脑屏幕和手边的一杯咖啡,给自己加油鼓劲,说天亮前一定能搞定方案;原本只是略微伤春悲秋的,在深夜红酒的引诱下流露出了恨嫁的情绪,讲自己单身20年好孤寂;原本喜欢参加各种讲座、沙龙的,拍下了午夜时分阅读的书页内容,顺道分享了自己对这段话的感想;原本喜欢拍朝阳(晨跑)与晚霞(夜跑)的健身达人,发布了跑步软件的截图——他今天又跑出了一个二环;而那些平素就喜欢晒甜点饮品的人晒出的午夜饕餮盛宴,更是要把人逼上绝路。

午夜,像记号笔,把每个人的特质又重重地涂抹了一遍。

牺牲午夜意味着牺牲睡眠,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睡眠的代价,以上的内容便从粗浅浮泛的“兴趣”“爱好”“消遣”上升为了“生活方式”“理想”“情怀”。每个深夜,他们在独处中认定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每一个深夜“朋友圈”里收获的赞,又帮助他们进一步获得了对自我的确认。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著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书中提出了“拟剧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化的自我与社会化的自我存在差异。作为一个表演者,为了不让观众们(不管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假想的)失望,演员需要隐藏起真实的自我,表演出观众期待的角色。

角色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正如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例如,一个女人需要在丈夫面前扮演妻子,在公司里扮演职员,在儿女面前扮演母亲。继续细化,一个人需要在公益活动中扮演爱心人士,在高端晚会里扮演有修养的中产人士,在批发市场里扮演市井小民,在单位活动里扮演积极活泼、热心助人的角色。

人们用心经营着自我形象,各类形象管理养活了不止一个产业:从书籍到媒体,到咨询,到培训。表演的动力有二:一是出于对“被社会排斥”的恐惧,一是源自对“理想自我”的追逐。这个世界里,似乎有不同的轨道通往每种形象的终点,一旦脱轨,往往不能再到达那个设定好的目标。人们对此很谨慎。

我是一个早睡早起的人,早上5:30自然醒,晚上10点已开始做梦。于是,无法成为观众,相较失眠的那些年,也少了很多焦虑。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及时给老板发的“朋友圈”点赞。

偶尔,我会在凌晨时段的“朋友圈”里发现一些愤世嫉俗的、消极厌世的言语。一会儿,这些内容又被作者删除,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还有一些人,会定期删除早年发过的“朋友圈”内容,以及微博、博客、论坛发言,仿佛那个年轻的自己并未存在过。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出于什么考虑,是保护隐私,还是角色调整。对,我也删。我看着以前那个过度高瞻远瞩、忧国忧民的自己,有点儿厌烦。

深夜还是用来睡觉比较好。午夜的“朋友圈”,不一定是真实的“朋友圈”,也许是个夸张变形的“朋友圈”。

人有时生活在幻想里,并不比做梦更真实。以幻眼观幻形,从哪里获得真知?

图_小黑孩

猜你喜欢
朋友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主要内容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