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城关镇唐墓M38发掘简报

2016-08-22 05:59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荥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11期
关键词:墓道底径墓志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荥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荥阳市城关镇唐墓M38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荥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2012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荥阳城关镇新址)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编号为2012ZBXM38(以下简称M38)的唐墓,是一座未遭盗扰且保存较好的墓葬,并有墓志。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荥阳地区唐代墓葬的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可信的实物资料。现将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荥阳新址)位于今荥阳市城关镇南关村南,索华路与龙港大道交叉口西南角,东距索河1.5公里,北距郑上路(郑州—上街)1.2公里。(图一)

二、墓葬形制

M38为带竖穴墓道的土洞墓,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方向180度,墓室内的随葬器物基本保持了随葬时的情形。(图二)

图一 M38位置图

墓道 开口于第2层近现代扰土层下,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宽,直壁光滑规整;底部南高北低,呈缓坡状,坡度为5度,南北长3米、东西宽0.6~0.9米、深3.8~4.0米。在距墓道南壁0.4米的东、西两壁处,残存有对称的2个脚窝,呈三角形,宽0.2米,高0.2米,进深约0.15米。墓道内的填土为黄土夹有少量的褐色的花土,土质较疏松。

墓室 位于墓道北,平面基本呈长方形,底部平整,壁斜直向上,上部弧收近拱形顶,略有坍塌,东西长2.7米,南北宽1.32~1.84米,高约1.2米,室内填土为淤积形成的黄褐色淤土,土质地细腻。

室内棺具及骨架等保存状况较差,没有清理出来。多见有棺钉。

随葬器物 大多放置于墓室东南部的墓道口附近,主要有:陶罐2件,陶壶2件,瓷注1件,铁鼎1件,铜洗1件,铜钱4枚,铜帽钉9个,铜饰件1件,铜镜1件,青石质墓志1合。(图三至图十四)

三、出土遗物

该墓出土有各类文物,除铜洗、铁鼎腐蚀残损较严重外,其余保存较完好。

陶罐 2件。泥质灰陶。其一,M38:2直口,圆唇微外侈,口内一周沟槽,短直领,微鼓肩,肩部有对称的双系(已残),鼓腹,下腹弧收,平底,素面。口径 13.8厘米,最大腹径 20.8厘米,底径11厘米,通高21.6厘米。(图三:2,图五)其二,M38:3敞口,方唇,短束颈,圆鼓腹,下腹内收,底微内凹。口径15.8厘米,最大腹径21.8厘米,底径10.8厘米,通高21.4厘米。(图三:3,图六)

陶壶 2件。泥质灰陶。其一,M38:4小盘口,卷沿,束颈,上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素面。口径8厘米,最大腹径21厘米,底径12.4厘米,通高27.8厘米。(图三:8,图九)其二,M38:5泥质灰陶,小盘口,卷沿,束颈,中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下腹部有细线纹。口径8.2厘米,最大腹径22.2厘米,底径11.4厘米,通高31.6厘米。(图三:5,图十)

图二 M38平、剖面图

瓷注 1件(M38:10)。花釉,通体黑釉未施到底,在黑釉上灰蓝色的大块彩斑;侈口,卷沿,束颈;肩部一管状短流,口肩部有环形带状泥条手柄,饰黑釉,肩部有系;中间腹部微鼓,下腹部微内收,平底。口径6.4厘米,腹径11.7厘米,底径8.2厘米,通高17.6厘米。(图三:4,图七)

铁鼎 1件(M38:9),严重锈蚀,三弯足,残损1足,双耳,圜底。口径17.4厘米,通高15厘米,腹深6.6厘米。(图三:6,图十二)

铜洗 1件(M38:1),底残,直口,短直领,鼓腹,黄铜,素面。口径18.8厘米,最大腹径21.8厘米,底残,残高9.6厘米。(图三:1,图八)

铜钱 4枚(M38:7),均为开元通宝。(图十三)

铜帽钉 9个(M38:8),葵瓣型,残,用途不详。 (图十四)

铜饰件 1件(M38:11)。兽面型,可能为铜洗的外装饰物。(图三:7,图十一)

图三 出土文物

铜镜 1件 (M38:12)。八出葵花形,圆形钮。圆钮的上方饰仙山周围祥云缭绕,云下田格中铭“真子飞霜”四字。圆钮的左侧数竿修竹摇曳,竹笋破土而出;竹林前方一人端坐,峨冠博带,置琴于膝,安然抚琴弄弦。其前设香案,上面摆设有文房四宝等物。圆钮的右侧饰两棵梧桐树,树前一只鸾鸟立于巨石之上,振翅卷尾。圆钮的下方饰池水山石,莲塘中山石嶙峋,水波荡漾。整个画面布局对称、均衡,格调清雅宁静。祥云、仙山、清池、神鸟、秀竹与“真子”鼓琴、“飞霜”雅曲,天人和合,浑然一体。直径18.5厘米,缘厚0.5厘米。(图四)

图四 铜镜 M38:12

石墓志 1合(M38:6)。位于墓葬进墓室入口处,青石质。平面为正方形,边长32厘米,外表打磨光滑。志盖为盝顶,内刻楷书“大唐故祌府君墓志铭”。(封三)墓志铭原文如下:

大唐故祌府君夫人墓志铭并序/东都大奉国寺沙门璘幽撰/曾諱閏,公諱幹,望本洛阳人也。公軆量弘/雅,積行逺闻,隶直居懐,寬人厚德,招贤利物,/交友无□,節儉扵家,□善為行。嗚呼,豈為上/天不吊,遘疾缠绵,□薬无痊,奄從逝水。公有一/子克紹,門風教以義方,長而知礼,允文允武,盡孝盡/忠;一女從夫,中孝不墜,並乃崩心泣血,糜溃五情,叩/地无追,攀號殞絶。弟相訓撫同營送終。故卜長/慶三年十月十六日歸葬于索邑之南,万山之北,扵是/郡峯相接,西連太岳之巖,東闢□流椄扵沧海,此/地奇勝哉!/伏恐谷變陵遷,使知者傳芳扵後,/乃為铭曰/□產郡□,昭昭盛名。奄從泉户,/永託玄门。松柏箫箫,山月亭亭。

图五 陶罐 M38:2

图六 陶罐 M38:3

图七 瓷注 M38:10

图八 铜洗 M38:1

图九 陶壶 M38:4

图十 陶壶 M38:5

图十一 铜饰件 M38:11

图十二 铁鼎 M38:9

图十三 铜钱 M38:7

图十四 铜帽钉 M38:8

四、结语

M38为单室土洞墓,随葬器物中未见四大组合的镇墓兽、武士俑等和实用器如瓷注等出现。该形制为唐中晚期的中型墓葬[1]。另据志文记载,在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十月十六日归葬于索邑之南,万山之北。该墓位于今荥阳市西南的城关镇南关村南,索河以西,南为高山,北为荥阳市,从地望上看,符合墓志所载的地理位置。该墓志中涉及的索邑、万山等,为古地名的考察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墓志记载有详细的年代,为唐代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准。墓葬中出土的真子飞霜铜镜和花釉瓷注,为研究当时的宗教思想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物材料;其中花釉瓷又被称之“唐代的钧瓷”,为研究唐代花釉及宋代钧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领队:刘彦峰

发掘:任广岭 刘秀秀 朱葡萄 李许乐袁国林 陈焕成

绘图:梁艳娟

摄影:蔡强

图版整理:焦谷雨

执笔:任广岭 李根枝 丁兰坡

注释:

[1]徐殿魁:《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墓道底径墓志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之十二》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简评《墓道》中的宋若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