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悟道王屋山

2016-08-22 05:55李立政
关键词:老子

□李立政

老子悟道王屋山

□李立政

老子名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应关令尹喜请求),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汉初关于老子去向的传言不一,司马迁作《史记》亦不能确指,这就给栾川老君山说、西安楼观台说提供了空间。但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子所撰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深刻的感悟,是不可能闭门草就的。据考证,老子56岁(公元前515年)洛阳辞官,80岁(公元前491年)到函谷关,他辞官后的那些年究竟在何处隐居悟道?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老子身世与上善若水

文献记载: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71年,宋国司马老佐在收复彭城时,被楚军暗箭射杀,老佐夫人逃到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不久生下一个男婴。传说其出生时满首白发,一脸老相,依父老佐称其老子;又因两耳垂大,号曰老聃;有说当年为庚寅虎年,人们呼之“小狸儿”。江淮间“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李耳”便成其名。又说其生于李子树下,两耳垂肩,满脸皱纹,指树为姓叫他“老子李耳”。

李耳自幼聪慧,初学于精通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成年即到周都洛阳太学深造,天文、地理、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后被荐入守藏室为吏,又三年迁任守藏室史。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李耳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因此人们皆称其为“老子”。

孔子闻老子博学多才,欲拜为师。孔子去周求教,辞别时老子送至黄河之滨,孔丘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此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从此触发了他对水的深入研究和认识,《道德经》五千余言八十一章,其中就有十一章说到了水。

黄河离洛阳不远,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洪水泛滥又会造成巨大灾难,对此在周朝做官的老子自然深有体会。当时江、河、淮、济并称天下“四渎”,而此“四渎”,或许老子对济水更感兴趣。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按照《禹贡》的说法,古代济水是条源于河东,流经河内、河南,跨河入海的泱泱大河。相传老子在洛阳辞官后,先回故乡在老君台小住,又至梁(今河南开封)、沛(今江苏沛县),然而他丝毫没有淡忘对济水的研究,便又到济水与黄河交汇的温县详细考校。当老子目睹济水穿越黄河在对岸复出时,他顿时感悟到济水的神奇与伟大:济水是清的,黄河是浑的,济水越河而不浊;且色清性沉,可饮用、可洗浴、可入药(如阿胶)、可灌溉;平地涌泉,遇阻伏流,不泛滥、不显摆,百利无害,施不求报,诚为“上善”,“几于道”。 因此,后来历代祭祀水神的国家大典都在济水之源四渎同祭,济渎庙的祭祀规格和建筑规制都要高于江渎、河渎庙。

温县东口村距济水入河处不远,近年从地下挖出三尊石像,其中一大一小相貌类似。后来又出土两通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记载:“吾乡古有太清观,坐落兑方,形势高耸,殿宇辉煌。又有济流一水,经王屋而南下注于兹,曲曲环抱左右……此诚太清观之大观也。”“玉皇庙内有老君殿一座,创建不知始于何代……然殿宇难以革故,而神像犹存。”有关考证认为,两尊相貌类似的石像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太上老君雕像。古往今来,当地一直流传这里是老子在济水岸边的第一个隐居地。东口村附近还有个古老的相逢村,相传还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拜会老子的地方。

二、老子西行与孔山沁水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想入仕做官,但处处碰壁,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年始终不能如愿。公元前493年,孔子因在卫国不得重用,计划西行,去晋都曲沃拜见正卿赵简子(即赵鞅)。相传当他得知老子在济水沿岸考察时,便相见求教,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子闻言若有所悟,然后告辞老子,从野王(今沁阳)行至天井关,又发生了著名的“项蠹拦车”故事,于是孔子只好“车给城让路”了。明代学者王世贞《适晋纪行》称:天井关石崖见刻“孔子回车处”,现在山西泽州晋庙铺镇拦车村仍有“孔子回车之辙”碑,可见孔子到此不为虚言。后来孔子沿太行山一路西行,过少水(今沁河)见山巅有洞,南北通明,遂改“窟窿山”为“孔山”。行至黄河八里胡同,闻窦鸣犊、舜华二贤士被赵简子杀害,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因此就不再到晋国去了。

而老子在温县东口村隐居了一段时间后,便骑着青牛沿济水西行探源,不想却在轵城东侧被金线河挡住去路,这时两岸突然呈现一条七彩飞虹,河内浮出一个巨大灵龟,顺从地驮着老子与青牛过了金线河,传说这个灵龟后来化为玄武。当地民间俗称彩虹为“天虹(jiāng 音浆)”,经 2500 多年历史演变,金线河虽然早已不见踪影,但东天浆、西天浆与两村之间的“龟板桥”地名犹存。俗话说“东浆雷、西浆雨”,眼看暴雨将至,老子骑上青牛匆匆赶路。原来这太行山之南、黄河以北古称南阳,是公元前635年春秋霸主晋文公赏给首功之臣赵衰的封地,当时仍由其六世孙赵简子管辖。过了金线河,便是轵城的赵衰墓及玄坛庙(这里原是赵氏祖庙,今称龙泉观),老子急忙进庙避雨,青牛留在庙外吃草。现在赵村龙泉观正殿为老君殿,龙头古碑碑首雕刻老子坐像,庙前河畔仍称青牛牧草地。

次日雨过天晴,老子在庙内为赵氏先祖敬过香后出门,发现庙宇正北方山势巍峨,白云缭绕,便骑青牛前去探个究竟。这里是一条河流的出山处,只见两岸断壁如削,幽谷碧波荡漾,老子脱口赞道:“好一个沁人肺腑的地方!”这条河古称少水,相传自此以后便改称“沁水”了。后来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自然成著,非人工所就……《春秋》之少水也。”相传当年孔子乘车、老子骑牛先后在此经过,至今孔山洞两侧留下老君顶和夫子坪两处胜景,洞内车辙、牛迹,为儒、道争胜之佐证。后来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在沁口凿山开渠,因以枋木为门,故称秦渠枋口,历史上即为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有“河朔江南”之誉。汉高帝二年 (公元前205年)在沁口设沁水县,存续750余年。

三、老子参访济水源头

其实, 在《国语》《左传》《史记》《庄子》《列子》等重要历史典籍中,均不见老子行踪的详细记载,说明老子辞官后确实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因此地方史志记录和民间传说留下的觅迹就显得弥足珍贵。老子在孔山观沁水龙蛇而下,感悟颇多,而后离开沁口继续西行,去原城察看济水源头。

原城曾为夏王朝的都城。“原”是“源”的初始本字,上部“厂”表示山岩,其下三泉并出,即水的本源。原城三面环山,山下龙潭、珍珠泉、万泉寨等众泉齐涌,非常符合古代象形文字的特征。《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沇为济”,三起三伏,非常神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十八年迁于原”,大禹的子孙不会忘记祖上治水的伟大功德,在济水源头建立都城应该有祭祀水神一类活动。

《列国纪闻》还有“襄子尝居原”的记载,说明春秋时期“三家分晋”之前,赵简子将原城交由其子赵襄子(即赵毋恤)经管。当年赵氏家族对济水源头的治理可谓功勋卓著,曾经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史称 “湨梁”。《尔雅》说:天下“梁,莫大于湨梁”。 公元前557年,诸侯在此举行“湨梁会盟”,可见湨梁的名声之大。赵毋恤是赵鞅的庶子,为人低调却被立为太子,与水的“不争而成其大”本质相符,自然也会得到老子的欣赏。但老子既然是一个真正的隐士,史料未见他与赵鞅、赵毋恤父子交往的记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老子在济水源头,亲身体验了平地涌泉的壮丽景观:只见济水遍地涌金,聚洼成池,雾气氤氲笼罩池面,迷迷蒙蒙犹若薄纱;当晨曦初露,旭日东升,橘红霞晕大似车轮,妙如美女出浴,风姿秀逸,跳跃升腾,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济水这种来去无踪、方圆无形、清静无为的特质,是水存于世的最佳境界。到了千年以后的唐垂拱元年(699年),250多名李姓后裔在此修建规模宏大的“奉先观”,祭祀先祖老子李耳(以后道教改作奉仙观),其中“大唐宗姓太上老君石像碑”,被清代叶昌帜《语石》誉其“文章宏瞻,书笔遒美,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

四、老子悟道王屋山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尔雅·释言》:“齐,中也。 ”古时候“齐”通“脐”,引申为中央,济水也即“天下之中”的地脐之水。老子骑青牛寻根溯源,沿太行第一径“轵关”古道,过“封门天险”直奔济水之源的王屋山。

王屋山在洛阳北部百余里,势雄气壮。据《史记》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上古时期,河东、河内、河南三河地区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王屋山正好处于三河地区的核心位置,自然为“天下之中”,是古时“王者所更居”的地方。除了夏、商、周,其他在此建都的有:据说女娲伏羲曾在王屋山下筑凤城,建都于此,直到周代仍将祭祀伏羲与济水之神视为一体;禹都阳城,即是济源的阳樊古城;少康中兴又在此建都,还有帝羿代夏、帝杼居原,济水之源的王屋山,当然就是名副其实的王者所居之山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昆仑乃万山之祖”,故我国古代十分推崇昆仑。西周《道经》有“中岳昆仑”的观点。东汉宋均注《河图括地象》说:“冀州,昆仑之山也。”而禹划九州,河东、河内为冀州之地,表明昆仑就在济水之源的王屋山区无疑。相传老子骑青牛来到王屋山下,听说华盖峰是王子晋修道之处,便扶着手杖驻足观赏,不想抬手却涌出一股清泉;把手杖插入地下,手杖竟奇迹般长出枝芽。他晓得这里是他梦寐以求的风水宝地,于是就长期隐居下来。现在那棵枝叶繁茂的白果树被誉为我国“五大银杏”树之一;有史以来“不老泉”活水也从未间断。紫金崖下太乙池,“深可数尺,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伏流其下,东为济水。”即是传说中的济水之源。“其泉次南有一岩,曰‘紫金堂’,昔轩辕黄帝驾憩于此。”王屋山主峰古称琼林台,耸入太虚,上达于天。史料记载黄帝曾在此设坛祭天,故改称天坛峰。天坛山顶古木参天,鸟语花香,传说老子在东天门看到黄帝所赞古松,遂命为“御爱松”。《山水之源图经》曰:王屋山“上则接于昆丘,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王屋山以天坛峰为中心,左日精右月华,前华盖后五斗,这一峰突起、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大有“唯我独尊”的王者风范,被道家誉为“道境极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王屋山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修道场所。相传人祖伏羲在王屋昆仑“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他发现北斗七星似天龙;又看到王屋山北斗坪如地龙,天龙、地龙相互旋绕,推演出先天八卦。轩辕黄帝统一华夏之后,于三年八月十五日在天坛峰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自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云集于此山。”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87年)由都城洛邑成周出发,过黄河沿太行第一径西行,上王屋昆仑会见西王母,观增城、登天梯、游悬圃、赏瑶池,乐而忘返。还有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与师浮丘公,在此修道留下的华盖峰、鹤憩台等遗迹。上述这些,对决心归隐的老子自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唐代道士李归一撰《王屋山志》载:“炼丹池在王屋山天坛上,周回三十步。相传老子炼丹于此,故名。”明代李濂《游王屋山记》载:“观轩辕黄帝御爱松……又观老子炼丹池,上有老子祠,古碑存焉。”现在天坛峰顶,仍保留有老子祠、炼丹池等历史遗存;人迹罕至的晋豫交界五斗峰上,也有老君庵(又称老君堂)等古迹。尤其是《道德经》中关于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的感悟性描述,据说就是受启于天坛峰后的王母洞。王母洞位于天坛峰与五斗峰之间垂簪峰下的大石龛中,崖壁洞窟有上下两个洞口,外部酷似女阴,内部血脉、子宫俱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使山谷中这个神奇、神秘、神圣的洞穴,无穷魅力永恒常存,身临其境不由顿生敬畏之心:此乃真正生命之源、天地之根、万物之本!“道书载其‘周回万里,深邃莫测,潜通瑶池’,传为西王母修道之所。”后来我国第一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释的河上公芮伯隐居的 “丈人龛”,也在王屋山下的八里胡同,他授汉文帝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两卷,开启了西汉初期数十年的“文景之治”。

道教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司马迁说:“黄帝者,学者之共术也。”裁定中国文化的渊源从黄帝开始,到老子五千言 《道德经》面世,后人遂称道教为“黄老之学”。到了唐代,司马承祯被唐玄宗尊为 “全国道教首座”,并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命其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修道,自此王屋山道风更盛。这样在唐代数十年间,王屋山相继增修扩建了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总仙宫、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道教活动中心,被誉为 “天下第一洞天”。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安居乐业
漫画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