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耕耘 厚积薄发
——访广州威华自行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喜荣

2016-08-22 05:45余海峰王震蒙王震蒙
中国自行车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品企业

文 / 余海峰 王震蒙 图 / 王震蒙

悉心耕耘 厚积薄发
——访广州威华自行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喜荣

文 / 余海峰 王震蒙 图 / 王震蒙

编者按:在市场陷入低迷的今天,我们不断听到了一些逆市上扬企业的消息,精神为之一振。这些企业中就有广州威华自行车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虽然不大,但多年来在自己开辟的田野上精耕细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2015年总体业绩增长38%。年初,记者赴广州,采访了公司的副总经理詹喜荣先生。

Q:记者 A:詹喜荣

Q:我们注意到以出口为主的威华公司,产品近年来才在国内市场出现,所以总体上大家对贵公司还是比较陌生。作为公司副总经理,请您跟我们介绍一下公司的情况,首先当然还是介绍一下您自己的情况。

A:我是2002年进入威华公司的,以前曾经历了很多:当过老师,做过县级电视台的主持人,当过翻译,也搞过销售。在威华公司我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从专员到副理到经理、协理,再进入高层管理,我的经历还算是比较丰富,但也尝遍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过去我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也可谓“德智体娱全面发展”,现在做企业事情比较杂,很多兴趣爱好只能放一边了,只是偶尔会参加一些骑行等健身活动。

这么多年我总结了人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做人,人做好了,什么事都会迎刃而解。把企业当自己的家,把同事当自己的家人看,什么事情都可以事半功倍,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人生体会。我们的行业很大,很多人都比我优秀,我只是在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太多的闪光点。

2002年受威华公司董事长的邀请,我跟威华公司签约加入了自行车行业。刚进来时,威华正处于一个相对低谷的时候,这反倒给了我一个挑战的机会,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走。

Q: 既然企业是低谷,为什么还要加入呢?

A:事在人为,我觉得任何行业只要你用心去做了,肯定会有成果。行业中有一位客户曾跟我探讨一个问题,他认为自行车产业是夕阳产业,但我认为产业没有夕阳、朝阳之分,只要你认真去经营,任何企业都可以做出成绩。除非一些被历史淘汰的产品,但是自行车绝不属于此范围,虽然它已经有了200年历史,但它依然有发展前途,现在自行车又成为备受推崇的健康产品之一。

Q: 威华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A:最主要的是威华的平台,威华是一个港资企业,它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化的操作平台,让你可以有用武之地。同时,我们董事长非常睿智、识才,“跟对人”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就算你是再出色的千里马,没有伯乐,你也无用武之地。

Q: 在进入威华之前,您曾经担任过很多不同角色,这对您在自行车岗位上的工作是否也有帮助?

A:肯定有,比如我做翻译时,还同时担任项目协调员,吸收到很多跟国际接轨的意识和运作方式,可谓受益良多。我也曾经到国外接受过一些短期的培训,进修学习,对后续的工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Q: 作为一家外贸为主的企业,威华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怎样的?

A:管理企业其实就像管理一个大家庭。多年来,我们一直尝试把“家”的概念引入企业,对员工灌输4个字:“专、家、破、尖”。

所谓“专”就是首先要掌握专业技能,要具备专业素质,做产品如果不懂行,你就做不下去;“家”就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只有把企业的事情当家里的事情,你才能更用心地去做;“破”的意思就是经常要突破自我, 寻找突破口,不能满足现状,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要经常选择突破口,调整市场策略,寻找企业的出路;“尖”的含义就是上小下大,先做小事,再做大事,如果小事都做不好,那怎么做大事。

公司建立24年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我们的老员工很多,10年以上的老员工有近20%。这些员工已经跟企业形同一家人了。

Q: 请介绍一下企业运行状况。

A:威华在行业算不上大。目前很多工厂总喜欢“做大做强”,但其实做大并不一定等于做强,很多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击鼓传花”。威华多年来的发展就是走自己的路,不断超越。我们更倾向于做小而精、小而美的企业。2004年,企业开始重走上坡路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处在夹层,高不成低不就。北方企业的低价格模式,南方台资企业的高品质,各有优势,而我们选择的是做高品质模式,而价位则是介于台资和北方企业之间,让客户更容易接受。

品牌的建立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要在国外拥有一席之地那就更难。2004年,公司定位用自有品牌开拓市场,因为我们觉得很多做OEM的企业主动权都不在自己手里,命运被别人掌握。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已经占到总业绩的70%,这在业界来说是非常少的。

我们出口走的路线和传统的路线也有区别,放弃传统的欧美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其实是与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不谋而合的。如中东地区的伊朗,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进入,成为当地的第一品牌,因为这个市场早期比较封闭,很多大品牌不敢进入,或者说进不去,反倒给了我们机会。在俄罗斯,我们东西南北都有代理。早期中东国家局势稳定的时候,我们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代理,这种布局虽然量不多,但我们的品牌在那里铺开了。完成布点,一旦这些国家稳定了,反哺机会就很大。可能现在我们的量不会太大,但如果我用心去耕耘,扎根在那里的话,就会有回报。

现在公司已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总代理。去年8月我们在伊朗办了一场大型的自行车比赛,公司带去了38人的一个大型团队,整个活动非常成功。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社会活动中。如几年前伊朗发生了一次地震,我们通过领事馆以威华的名义捐了300辆自行车,这是我们取之社会、回报社会的一个举措。每年的伊朗总领馆国庆酒会,董事长和我都是受邀嘉宾之一。同样,我们也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国内的一些公益活动中去。

Q: 目前贵公司出口和内销的比例是多少?

A:我们是以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的企业,内销是2014年才开始的。坦白说,我们切入内销的时间点稍微晚了一些,而且去年又遇到国内市场销量急速下跌,带来不少困难,但我们还是有信心走下去。我觉得目前内销市场处于鱼龙混杂的局面。经营一个品牌不应是短期行为,应该做长久的产业,而且我们有这个实力长久地坚持下去。现在市场上价格战、偷工减料,什么招都有,但是我们凭良心做好产品,踏踏实实,从来不去偷工减料,所以在品质方面,消费者对我们的总体评价是很高的。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内外销都是同样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内外销联动,当内销遇到瓶颈时,产品就可以销到国外去。这主要得益于我们企业以自有品牌为主的销售战略,有了这个互通,整个压力就可以释放。不像一条腿走路的企业,遇到市场出了问题,那就会压力很大。

Q: 在国外设点,会选择什么样的代理商?

A:我们不一定选大的经销商,因为大的经销商忠诚度未必高;会选择那些愿意跟企业共同成长的代理商,做长久的合作;只要能够以诚相待,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公司定位用自有品牌开拓市场,因为我们觉得很多做OEM的企业主动权都不在自己手里,命运被别人掌握。

威华企业中“家”的概念,也延伸到了客户身上,现在除了员工之外,我们的客户和我们也像一家人。威华的客户体系很牢固,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小到大跟我们一起成长起来的。所以威华外销客户超过10年以上的有很多,他们跟着威华一起风雨同舟,就像一家人。

我们也希望把外销的这种模式搬到内销市场,长久发展、共同进步。

Q: 前面您说外销走的是“一带一路”的发展路线,这样的路线给贵公司带来什么优势?

A:其实现在做外销都会遇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我们走“一带一路”路线,政治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由于国外政治不稳定的情况较多,我们只能不断地调整方针策略来应对。有些传统地区,像俄罗斯、伊朗、南美等国家地区会有些阶段性波动,波动之后还会恢复原来的样子。在保住这些基本市场之后,我们会寻找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再做一些滑板车等其它产品。所谓危机,应该是有危也有机,大家认为2015年俄罗斯市场暴跌,但我们2015年在俄罗斯的销量却在增长。

做外贸会面临很多困难:汇率贬值、金融危机、市场低迷、竞争激烈,但遇到这些困难以后,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应对,克服或减轻不利因素,而不是坐以待毙。去年,当大部分人全家团聚欢度春节的时候,我们却在俄罗斯参加展会,整个展会只有一家中国企业,就是威华。唯有抢占先机,提前布局了,才能帮助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扭转不利的局面。

Q: 如何规避风险是外贸企业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策略,请问威华是如何做的?

A:在出口上突发的事件是很难避免的,平时在运作中你只有及时了解市场、把握市场、提前规避风险。包括可以与客人协商一个相对稳定的年度汇率做结算,或者商量好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大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另外要多留意政治风向标,尽可能避免像战争风险等不可抗力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汇率贬值不等于商品就不流通了,只要贬值后能够稳定下来,生意还是可以做的。

Q: 近几年国际市场因素给企业运作带来很大困难,多数企业日子不好过,你们的情况如何?

A:2015年很多企业可能会有下滑、波动,但我们的业绩却在2014年的基础上增长了38%。内销由于切入比较晚,去年,随着布局完成,还是增长了。有的企业为了抢一个大订单,可以无利运作,这种无序的竞争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内外市场的布局不是只图一时痛快。

在出口方面我们毕竟已经做了24年,有一定的经验和底蕴。现在我们产品全方位涉足童车、滑板车、山地车、城市车,电动自行车也已经列入了未来的计划中。未来,我们的产品会出现全面开花的局面。我们的量不一定很大,但争取各种车型都能做好,让客户的选择性更大些。我们会在性价比上做文章,就是品质是中高端的,但售价会合理定位,使消费者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

Q: 威华目前的产量规模有多大?

A:受到广州市区土地的客观限制,目前我们工厂已经没办法扩张了,年度的产能限制在50万辆左右,但整个配套比较齐全,外观设计、产品设计也都是自己在做,包括车架等一系列配件都是自己生产。

威华是隶属香港东秀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集团还涉足包括酒店、商业地产、食品等行业,虽然行业跨度比较大,但是在董事长的正确领导下,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这些年国家比较重视环保健康产业,有不少业外的人也进来凑热闹,大打智能牌,这对原有的行业默契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只要大家守住本心,潜心经营,诺大的市场终有你的一席之地。

Q: 您认为做自己的品牌,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A:做品牌根本上要从产品本身做起,口碑要好,性价比要高。如果消费者买了你的产品,几天后就去退货,你吹的再响也没用。其次是售后服务,在伊朗我们的销售门店接近3 000家,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我们威华的店,你不一定要铺天盖地打广告,但要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你的存在,要为消费者解决售后服务的问题。比方说星巴克,它不做广告,但它的门店到处都有,包括北京故宫里面它也进去了,殊途同归,我们也可以学习。我们采用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就是把产品做好,把售后服务做好,可能相对低调一点,但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口碑有了,售后服务网络建立了,再配合做点赛事(我们在伊朗、俄罗斯都办过自行车比赛),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如果先去铺天盖地搞活动,而售后服务却没做好,这种方式不可取,没有基础。

现实中曾有过这样的情况,A公司发明了一种新的产品,急忙在央视做广告,可老百姓去商场,看不到这种产品,因为产品还没有来得及投放市场。后来有一家B公司及时在市场上推出同样产品,结果销售火爆。这样,A公司等于为他人作嫁衣,不久就倒闭了。这就是盲目宣传带来的后果。

Q: 请再谈谈做好售后服务方面的体会。

A:关于售后服务,先打个比方:我们去餐厅吃饭,不同的餐厅,不同的服务员,肯定会给你不同的感受。当你获得感受后,无形中你会对不同的餐厅打不同的分数,以后再去吃饭就会影响你的选择。我认为,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最大程度地教育好员工,提高售后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问题不要去回避,要面对现实,担当责任,及时处理,及时反馈,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从客户角度来看,他就会认为这个企业是很负责任的,这样才能让客户相信你。售后服务的面很大,细节的东西很难说清,但我们把握的原则就是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Q: 出口不同的国家,不同客户会有需求差异,产品、服务是否也要有所区分?

A:不同地区有不同需求,我们不能拿一种产品去应对全部,而应该有所区别。比如东南亚和我们国家的情况接近,我们可以直接用国内的产品,而伊朗就不同了,要求车架造型一定很粗犷,轮胎一定是粗的、宽的。有些区域可以留有安全库存,有些区域则因为一单一品,不能用安全库存,必须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Q: 在目前这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企业如何才能突破?

A:现在正处于“有危有机”的时期,我觉得这两年行业可能会重新洗牌,市场下滑时,一些昙花一现的企业是顶不住的,它只能退出这个竞争的行业。大家应该理性对待这个市场,在大起大落的形势下调整好心态。

有几方面因素应该引起重视:一是经济调整期,所有产品都会受到影响;二是前几年出现了一波井喷行情,愿意买车的人基本上已经购买了一辆自行车,在进行下一次换购时,就会变得更加理性,这跟汽车一样,不可能今天买,明天换。我觉得这将有一个3至5年的调整期。

目前看来,自行车产业要在这段时间内有大的突破,唯有创新。

Q: 公司下一步有什么发展规划?

A:公司会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2016年我们新品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保持产品较高性价比的基础上,从产品的外观上有所突破。可能会增加一些目前国内还没有,但我们已经在国外做得相当成熟的元素,去实现一个创新突破。如果没有这种不断创新的东西给商家,没有一定的利润给他们,那么他们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利过关。

以前有一句广告语:诺基亚把世界连在一起,自行车同样也能把世界连在一起。

Q: 请问公司参与电商的情况如何?

A:我们已经在京东上开店,但这主要是为门店服务。目前阶段,电商只是我们的一个宣传窗口,侧重点是品牌展示,还没有到盈利阶段。

Q: 请问您除了工作,平时还有什么爱好?您对自己的人生是如何看的?

A:我是一个比较恋家的人,工作之余就尽可能多陪陪家人。家庭是一个宁静的港湾,能够释放压力,享受天伦之乐。除了一些适当的应酬,业余时间我很少去参加一些觉得没有必要的活动,因为这只能耗费你的精力、体力。人生起起伏伏很正常,我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家人的理解对于我是最重要的。

1994年,我把原来的铁饭碗扔掉了,出来“随波逐流”。这看似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还像原来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报纸喝喝茶,过过悠闲的日子,那你这辈子也就完了。所以我就毅然丢掉这一切,从零开始。其实做翻译也好,主持也好,销售也好,都是拼个人实力的,只要你确确实实付出了,就一定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詹喜荣和他的团队在一起

Q: 您认为投入到自行车行业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我觉得有幸进入自行车行业是很开心的事,这也许就是最大的收获。一开始我觉得这个行业很普通,进入以后才发现这个行业没有我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行业带给我很多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机遇,带给我很多朋友、知己,简而言之就是:“不枉走进来!”因为行业带给我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大家都和谐相处,相互合作,极少相互排斥。这在其他行业是看不到的。

Q: 作为造车人,请问您平时是否也参加骑行活动?

A: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参加,周末我会和家人或者团队一起骑车。其实骑车会把朋友之间的关系拉近,也可以碰到你原来不认识的人,扩大你的朋友圈,因为骑车让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以前有一句广告语:诺基亚把世界连在一起( NOKIA connecting the world),自行车同样也能把世界连在了一起。

Q: 最后请您谈谈您对未来的期望?

A:一是希望加强行业的自律性,目前无序竞争、价格战,内耗严重,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二是对行业的良性引导还得加强,协会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规范行业行为,企业要引导消费者形成更健康理性的消费习惯,缩小我们与国外先进文化的差异;三是建议大家赚良心钱,不做昧良心的事。

最后当然是要祝所有的自行车从业人员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猜你喜欢
产品企业
企业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