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2016-08-23 06:32高丽
考试周刊 2016年57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我的叔叔于勒多样化

高丽

摘 要: 经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整体考虑,看经济,析背景,观性格,需要认识、了解才可以评价一个人。作者主要谈克拉丽丝性格的多样化,谈谈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关键词: 《我的叔叔于勒》 人物分析 多样化

看到一些人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的评价是多样化,认为她虚伪、冷酷、唯利是图、泼辣、尖刻等。不错,克拉丽丝身上的确有这些缺点,但我总感到少些深刻,没有真正走进文本之中,没有真正走进克拉丽丝的内心世界,没有客观地评价克拉丽丝,有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批判的,当我们读到《我的叔叔于勒》时,在评价克拉丽丝时,我想我们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欣赏她,看到她性格的多样性。

一、勤俭持家的妻子

文章一开头就交代,我家并不是富裕的人家。如“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可见我家的生活是很拮据的,母亲常常感到的是“痛苦”而不是“抱怨”,可见母亲很贤惠,能体谅父亲,感到对不起孩子。买日常用品也常常买廉价的底货,还要在价格上计较半天。作者看似轻描谈写的几笔就把菲利普家贫困的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太了解穷人了。母亲没有抱怨父亲无能,母亲是靠买减价的日常用品,买拍卖的底货,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谁能说,她不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好妻子吗?试问现在女子有几人能过这样矮贫穷的日子。正如有人说的:“我佩服两种人:一种是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一种是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克拉丽丝正属于前者。

二、教子有方的母亲

世人最喜欢拿这一段来批判母亲,“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人们说,母亲吝啬,爱慕虚荣,死要面子。谁又能体会母亲心中的悲凉?这样拮据的日子,母亲能去吗,她为了孩子和丈夫牺牲了自己。如果母亲吃牡蛎,则世人又会对母亲做出怎样的评价?

母亲身上的确有又让人难以抹杀的弱点,也可以说是人性中的弱点,也是基于这一点读者才对母亲印象深刻。

三、金钱至上的嫂子

对于勒叔叔的称呼的变化。当于勒叔叔糟蹋家里的钱,还大大占用我父亲应得的一份遗产时,父母把他打发到美洲去,称其为“坏蛋”、“流氓”、“无赖”;当于勒叔叔写信告诉父母亲他赚了钱,希望能赔偿他们时,母亲称其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于勒”;当和于勒叔叔不期而遇时,确定于勒叔叔是一位满脸愁苦、衣衫褴褛的穷酸水手时,母亲暴怒起来,称其是“这个小子”、“这个贼”、“那个讨饭的”等。从这一切都可以看出母亲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他的经济地位或者说是他口袋里的钱,对于于勒叔叔本人可以说是漠视的。母亲关注的不再是于勒叔叔本人,而是他的经济的价值,是他和我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于勒叔叔在“我”母亲的眼里,就是一个金钱的符号,没有把于勒叔叔当做家人和亲人看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克拉丽丝对于勒叔叔毫无怜悯和同情之心。她的尖酸刻薄、冷酷自私、唯利是图就跃然于纸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克拉丽丝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觉得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经典之处。一个性格丰满的小市民形象,一个让人既同情又痛恨的母亲形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母亲变成这样的呢?

四、社会原因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广大小市民都生活在贫困线上,金钱在他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王富仁教授在《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一个以金钱关系组织的世界里,我们每个成年人都不能不首先承担起个人的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都不能忽视金钱的作用。正是这种对金钱的重视,对财富的关心,使我们越来越淡漠了对人的关心。”当于勒叔叔糟蹋钱时,在当时的社会的人来看,那就是花花公子,不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就会被人唾弃,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就把他打发到美洲去。可见打发于勒叔叔这样的人到美洲去,并不是菲利普一家这样,在那时是普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物质、金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

五、家庭原因

首先,家庭贫困是母亲对于勒叔叔薄情的重要原因。从文章第二段可以看出,我的家庭很贫困,“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依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母亲精打细算地维持这一大家人的生计,可见菲利普一家生活的艰辛,勉强才能够生活,假若于勒叔叔回来了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当母亲确定那个又老又穷的卖牡蛎的人就是我的叔叔于勒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于勒叔叔回来母亲不担心别的而是担心于勒叔叔回来吃我们的。其实,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传统。据说在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的生活很贫穷,总是吃不饱饭,熟人见了面以后都很担心对方是否吃饭,就互相问“吃过了吗”以至于“吃过了吗”久而久之就成了熟人见面相互打招呼的用语“吃过了吗”,一个“吃”字可以看出菲利普家生活的窘迫。

其次,怕影响二姐的婚姻。在文章的第15段中,我们知道:由于克拉丽丝家庭贫困,嫁不起女儿,大女儿28岁,二女儿26岁还待在家里找不到对象。这对菲利普夫妇来说是无法排解的忧愁,我想对于任何母亲来说,都是一个精神的折磨。终于有一天有一位年轻人看上了二姐。但是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之所以看上二姐,是因为看到于勒叔叔的信。假如新婚的二姐夫知道于勒叔叔只是一位贫穷狼狈的水手,那么结果会怎样,令人担心。为了女儿的幸福,这也是克拉丽丝不认于勒叔叔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今后再读《我的叔叔于勒》一定要紧扣文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整体考虑,看经济,析背景,观性格,揭示作者文字里的内涵和文字背后所隐藏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莫泊桑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我的叔叔于勒多样化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新视角
影片《山河故人》赏析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