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乡镇干部的评论稿为何屡上《人民日报》头版?

2016-08-26 12:42徐新林
中国记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

编者按 热爱写作,尤爱写评论,且坚持30多年笔耕不辍,终至作品频频亮相《人民日报》头版。本文是作者徐新林30余年评论写作的经验之谈,从中可以读出为文与为人的基本准则,更可以读出一位年长者对年轻人的肺腑之言。

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工作之余,我十分痴迷于评论写作。至今,已在各级党报刊发评论稿200多篇,其中,《人民日报》用稿22篇,并有10篇上了一版“今日谈”。辛勤付出,也有喜悦的回报,20世纪90年代,我的工资收入每月只有360多元时,有一年得到的稿费、奖金就有9800多元;2015年,稿费加奖金达到93万多元。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是如何爱上写评论的?又如何坚持30多年不放弃?我身处最基层,怎么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下面,笔者就近年来评论写作与投稿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与同行交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写评论,纯粹是个人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怎么才能有兴趣而且又能有成就呢?

兴趣可以培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出生就注定只能干某一行,很多时候都是受环境影响。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对外国夫妇生个孩子,假如这孩子一生下来就由北京人抚养,跟着学说北京话,吃北京味,试问,这个孩子还能说外语、吃西餐吗?这就是环境的作用,是北京的语言、生活环境培养了小孩的兴趣。生活中,有人看了几次好风景后,就产生旅游的想法,继而又萌动摄影的热望,最后成为自然风景摄影家,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其中,就有兴趣培养的过程。

兴趣需要坚持。人们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成果,凭一时的冲动很难实现,我们必须有耐力、长期坚持。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因一次考察,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动物外型的异样产生兴趣。之后,达尔文用了22年的时间写成《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推翻了“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亘古不变的说法。

兴趣应当专注。其实,兴趣敏感的人都生而有之,只不过,有的人由于兴趣太广泛而造成对什么都一知半解;也有的人经不住诱惑,今天对这个目标感兴趣,明天又对另外一个目标感兴趣,最后,都应了“艺多不供家,崽多不供爹”的古训。比如:有人看到某人官越当越大、或者某人当上了老板,觉得自己并不比他们差,为何就只能清苦地写写文章呢?我觉得,这样认识就错了,因为,人家的兴趣本来就是一心想做官、当老板,人家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而你不是,也不行。看到什么都眼红心跳,那有可能到头来什么都不是,终将一事无成。

兴趣应耐得住寂寞。仅有兴趣,不可能一开始就很“风光”,甚至有可能一辈子都“风光”不了。因此,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一直信奉意大利文学家但丁的名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1986年,我在一所村小学教书。有一天,我在办公室看报纸,有人来到我身边,一把将我手中的报纸夺去,冷冷地说:“这么大一份报纸,怎么净登别人的文章,你写的都沉到大海里去了?”从此,我发誓,我一定要写出能登报的文章!

二、机遇光顾有准备的人

执着于写评论的我,时刻都在关注着身边的每一件事、关注着生活中所有的点点滴滴。我始终坚信,机遇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如何做到有准备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勤学苦练。要想多用稿,勤学是基础。学习是多方面的,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是学习,这是系统的基础学习。但我觉得,光拿文凭还不够。像我,只是个师范毕业生,而且,我还是学物理教学的。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我又相继自修了“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马列主义理论”专业、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等课程。除此之外,读书看报也是学习,每天坚持看6种以上的报纸成了我的习惯。另外,我还有一个习惯,平时看到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及时记下来,领导在布置工作时的一些经典语句,群众说的一些顺口溜等等都记住;有时,晚上想到一个什么主题,我都要翻身起床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知识就能丰富,写东西就能得心应手。一个从来不读书看报,不关注身边事物的人,不太可能写出好文章。

写文章,苦练是关键。熟能生巧,写文章也和学技术一样,要有“工匠精神”,有了理论,多实践、多动手才能精通。有的小伙子没有耐心,比较浮躁,投几篇没用出来就失去信心。初学写作的年轻人,你可能投100篇才能用1篇,如果你投了99篇就放弃,那成功的喜悦就永远没你的份。倘若你执着地坚持下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投100篇有9。篇以上能见报。

二要善于思考。有的评论作者总觉得没什么可写,但当看到别人见报的稿子时,好像自己身边也发生过类似问题,值得评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善不善于思考的问题。所谓思考,就是对身边的人物、事件多关注、多留意、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思考才能有思想,才能形成创作的冲动,思想的火花也就能迸发出能量。

三要抓准问题。投向报社的稿件,许多人梦寐以求希望见报。但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稿源多,但真正适合用的却是少数。而决定稿件质量的因素,有时就在于作者是否精于点点滴滴,是否能抓准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女大学生同时进入一家公司,经过一段时间,一个升为经理,另一个不服气。公司老总决定测试一下,分别叫她们到市场上问一下螃蟹是什么价格。回来后,老总先问不服气的员工,她只说了多少钱一斤。老总再问升了职的员工,得到的答案是:现在价格多少,大的小的各是什么价格,哪家便宜一点,前几天的价格大概是多少,如果是自己吃的话,买什么价位的,如果是送人建议送什么类型与价位的,等等。

同样交待一件事,一个人只是机械地照做了,而另一个人却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了与之相关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将会给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同理,对于写稿的人来说,有时,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这些不经意的点滴之中,在于作者能不能抓准问题。能否抓住问题的差别,可能来自多方面,但主要恐怕还是在于平时的观察、思考和行动。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救火英雄王锋:三闯火海救人,获《人民日报》头版盛赞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新浪微博的“语—图”互文分析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