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2016-08-26 13:05张仕武
中国记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引导力传播力创新

张仕武

"

武汉,青山船厂幼儿园,生锈的铁大门,院内破损的楼房,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如此破败简陋、与世隔绝的废弃幼儿园,却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游玩嬉戏的天地。他们黝黑的皮肤、简单的衣着,以及口音浓重的土语,与园外的世界格格不入。这一不为外人所知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眼神,令见者有些酸楚,有些怜爱。

5月17日,《楚天都市报》封面大图呈现图片故事“没有老师的幼儿园”中最精彩的一张。组图中四川西昌、攀枝花深山中的孩子们因父母打工来到武汉,记者将镜头对准了孩子们在武汉的成长故事:他们栖身于武汉青山区一座废弃幼儿园,过着没有书本、老师的生活。

这张照片是图片故事唯一的点题图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群孩子的生活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情态。采访前,记者明确了拍摄立意和主题:不刻意渲染没有鲜花、没有课堂的童年,力求在孩子们懵懂、无忧的画面中,唤来关爱,引来援助。

刚刚从大山深处来到大都市的孩子们,面对镜头既好奇又羞涩,他们听不懂普通话,也没有汉族名字,很难交流。记者每次去采访都带些零食给孩子,目的是拉近双方的距离,用心去与他们交流,去读懂他们。

5月11日下午,幼儿园内的一个活动板房里,几名孩子把这里当课堂,张大嘴巴读拼音“ā——”。他们中只有一名小女孩小花在上幼儿园,她领着大家模仿上课的情景,虽然不是课堂,但孩子们都很开心。在为期半个月的深入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孩子们想上学的强烈愿望。图片故事“没有老师的幼儿园”经《楚天都市报》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经青山区教育局、青山镇街道、青山船厂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其中4名学龄段孩子终于背起书包,快乐地走进了青山小学的课堂。

内容提要 近年来,作为承德市委机关报,《承德日报》更新观念,改变滞后的新闻操作手段,在增强传播力上下功夫,在提升引导力上求突破,舞好党委中心工作的“指挥棒”,定好党报主流舆论的“风向标”,全力塑造“主流舆论引导者、社会思想引领者”的媒体品格,走出了一条地市党报提升传播力与引导力的改革创新之路。

关键词 承德日报 传播力 引导力 创新

一、成立“总编辑课题组”,吃透精神,多层面、多角度挖掘和深化主题

市委机关报的重要任务是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服务服从于工作大局。中心工作往往主线明晰,主题多元,如何使多元主题有机统一于一条主线,形成鲜明的宣传节奏,成为《承德日报》改革创新的关键。针对过去“新闻宣传一般化、可读性偏低、影响力偏弱”等突出问题,《承德日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牢牢把握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国家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这一定位,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这条主线,在大事、大题材的报道中强调深度制作,将一版作为重中之重,将深度报道作为要中之要,做到规定动作保质保量,自选动作出新出彩。

专门成立“总编辑课题组”,总编辑亲自挂帅,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吃透精神,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和深化主题。在具体操作中,精心策划安排、分解实施步骤和总结研讨评估,以整合新闻力量、新闻资源和版面布局,从而使战役性报道既有声势,又有密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形式多样,又重点突出。

例如,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两年来,《承德日报》紧紧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这一功能定位,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角、深挖掘,连续刊发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绿色发展》《一泓清水润京津》《协同发展看承德》等系列深度报道,做到浓墨重彩、高潮迭起,导向正确,引导有力。特别是在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实施两周年之际,重磅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回眸》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了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三地加快协同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重点打造“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开放创新绿色崛起”“反对四风服务群众”“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推进项目建设加快绿色崛起”等精品专栏,紧紧锁定市委、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形成强大舆论冲击波。

二、建立新闻评论策划机制,以策划提升稿件新闻价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党报评论,表达的是党委机关报对某个事件、某项决策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只有通过党报新闻评论的权威引导,才能形成共识,统一意志。实践中,《承德日报》牢牢把握新闻评论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客观的维度,主动、及时亮明观点,表明态度,凝聚发展共识。从创新评论工作机制入手,建立起新闻评论策划机制,以策划提升稿件新闻价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实行总编辑亲自挂帅,主管总编、编委、部门主任和记者各负其责、分工采写为依托的联合运行机制。总编辑担任总策划,强化一级策划(总编或主管总编策划),提升二级策划(编委和部门主任策划),抓好三级策划(采编人员策划)。在此基础上,还建立起由十余名骨干记者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策划撰写小组,总编辑、主管总编以及资深编辑记者定期对采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鼓励采编人员树立策划意识,及时撰写新闻评论,还在每月好稿评选中设立“总编辑特别奖”,重奖评论精品。同时把评论策划撰写列入部门考评体系,与个人评优和晋级职称挂钩。

近年来,《承德日报》在新闻评论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并逐步形成了“快、新、实、深、活”等特点。快速反应: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承德市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全会精神,《承德日报》于次日率全省党报之先,迅速刊发了“论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系列的首篇评论员文章《首要的政治任务重大的战略部署》。观点新颖:《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一文,标题亮明观点,文章内容思辨地阐释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体现的是力度,凝聚的是责任,凸显的是作风。联系实际:《善行河北积善承德的典范》以围场哈里哈乡中学教师郑爱华立遗愿捐全身器官的鲜活事例切入,并生发开去,由点及面、以事说理,增强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理性深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这组评论员文章,立足承德实际,紧扣发展主题,立意高远,分析深刻,阐述透彻,以深入的思考和建设性观点凸显主题。灵活多样:《承德日报》新闻评论无论是文章内涵还是外在形式,活而不僵、灵活多样、引人入胜,尤其是今年以来,围绕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和工作部署推出的几组评论员文章,创新表达、创新方法,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受众,赢得了好评。

三、调整新闻“俯视”眼光,深度分析、理性思维,做好民生报道

《承德日报》要求记者一改过去“打个电话要新闻,敲击键盘抄新闻”的工作积习,调整新闻“俯视”的眼光,自觉将“走转改”作为实现“三贴近”的重要抓手。在“走转改”活动中,《承德日报》派出11路“下基层小分队”,紧紧围绕民生热点,常年策划在一线、采写在一线,材料一线获取、观点一线提炼。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要求坚决杜绝记者泡在会上“等”新闻、点击鼠标“摘”新闻、坐等通讯员“报”新闻,而是要扑下身子到基层“采”新闻;要求编辑们树立精编意识,努力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机制进发活力。《山沟里的现代教育》《土地流转激活产业》《山水之间不了的情缘》《绿水青山就是金饭碗》等一大批反映广大百姓心声,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活鱼”呈现在读者面前;“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惠民生”“民心工程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开局之年话民生”等一系列冒着热气儿、带着露珠儿,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深受读者好评。

猜你喜欢
引导力传播力创新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做活政论 做强时评 做精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