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间三人会话中“打断”现象的中日对比

2016-08-27 12:05陈少洁
文学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会话日方语料

陈少洁

朋友间三人会话中“打断”现象的中日对比

陈少洁

内容摘要:打断虽被视为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一种违反,但在日常会话中经常发生,其研究也颇具硕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然语料的分析,对中日双方朋友间三人会话中打断现象在模式、分类、原因和功能进行对比,发现中方在打断时呈现的非合作性高于日方,而日方为表示支持进行打断的比例高于中方;另外中方存在为维护对方面子而打断的行为,而这在日方语料中未有出现。

关键词:打断三人会话中日对比

一.引言

打断是会话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到目前为止日本方面关于打断的研究大多数是包含在重复里面进行的,独立研究相对较少。有初鹿·岩田(2008)对三人中没有被选为下一个发言人的人的打断行为进行的定性分析,以及刘(2012)关于中日接触场面下的打断的位置,功能及打断发生后会话的调整的对比研究。中国方面有匡(2005)通过文学作品中例子的收集及经验中的对话为例对打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涵盖了打断的原因、构成、方式、被打断者及打断者的反应和打断的礼貌问题。本文拟对朋友间三人会话自然语料中打断现象的模式、分类、原因和功能进行中日对比,得出在不受语言能力约束的情况下中日大学生在自然会话中打断行为的异同。

二.理论背景及定义

会话中话轮的转换规则由Sacks,Schegloff&Jefferson(1974提出,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该研究指出会话的理想状态是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衔接,即使有重复,也是短暂的。该研究的创造性在于提出了话轮转换系统,这种控制话轮衔接有序的系统存在于会话当中对会话进行调节,使会话很少出现重叠和沉默。打断被视为违反话轮转换规则的一种话语重复现象。Tannen(1984)认为“打断”与重复没有必然联系,而与支配,控制及兴趣的有无相关。Roger,Bull,& Smith(1988)更是从打断的次数及结果对其进行了详细分类,提出详细的打断分类系统。在此我们将打断定义为“听话者在说话者的发言未到转换关联处时开始讲话,企图争抢发言权”的一种语言行为进行考察。

三.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是对朋友间三人会话进行录音后文字化的产物。日方语料采用千叶大学三人会语料库的一部分。该语料库内容是千叶大学的学生(在学生及毕业生)朋友三人之间围绕掷骰子选到的话题进行10分钟的会话的录音。语料为笔者按照自定的文字转换规则转换后的结果。中方语料是在厦门大学学生中间招募志愿者,按日方语料库相似设定而得到的。本文分别选日方2组对话(20分钟)与中方2组对话(20分钟)的进行比较,按打断的定义共识别出中方38例,日方34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四.考察

1.打断的模式

三人会话相较于两人会话打断有更多形式。可以按次数分为单次打断还是连续打断,连续打断可继而分为同一打断者对同一说话者的连续打断、同一打断者对不同说话者的连续打断、打断者与被打断者之间的相互打断、不同打断者对同一说话者的连续打断和不同打断者对不同说话者的连续打断。中日统计的例子数分别如下表所示。从表格可以得知,中日双方在单次打断上的比例都接近一半,趋势是相同的;同一打断者对同一说话者的打断日方高于中方,不同打断者发起的对不同说话者的打断中方高于日方。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打断者与被打断者之间的互相打断(即被打断后被打断者是否马上抢回发言权)的比例日方高于中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朋友间三人会话中打断模式具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这可能跟文化及语言习惯有很深的关系。

2.打断的分类

根据王(2004)从动机和效果角度对打断的分类,打断分故意打断与非故意打断,故意打断继而又可以分为合作型故意打断与非合作型故意打断。由于研究对象包含单次打断与连续打断两种,连续打断的分类会出现复合型。比如以下这个B连续打断A的例子中,B先是错误判断了转换关联位置,在第四行(L4)开始讲话,但同时A继续讲话于是B马上停止讲话,属于非故意打断;而后当A在第三行末尾句子没有完成却出现停顿的时候,B迅速插话,试图共同完成A的讲话,属于合作型故意打断。所以这个例子中有非故意打断和合作型故意打断。

例1[1]:(中方学生围绕初恋的对话)

L13A:虽然有写了同学录、但是:但是后来电话就打不通了嘛、因为都有

L2变化嘛那个联系方式

L33A:/当时/也没有QQ、我们没写QQ、因为初中那时候还-

L43B:/就是-/

L53B:=用得很少

L63A:很少用QQ

在单次打断中,中方会话的非合作型故意打断有13次,占总数的68.4%,日方为7次,占总数的46.6%,中方明显高于日方。而日方的合作型故意打断中方有6次(40%),中方有3次(15.7%),日方明显高于中方。非故意打断中方3次,日方2次,比较接近。

另外,在连续打断中,如果把连续打断拆开进行统计,中方50.0%属于非合作型故意打断,34.2%属于合作型故意打断,15.8%属于非故意打断;而日方52.6%属于非合作型故意打断,39.5%属于合作型故意打断,7.9%属于非故意打断。总体来说,中方的非合作型比例高于日方。

3.打断的原因

匡(2005)概括性地、经验性地指出打断的原因有7种,而在本次语料中打断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

(1)听话人急于否定(纠正)、解释、主张或急于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这一类多为非合作型故意打断,中方高达37.9%,日方高达47.1%属于此类。

(2)听话人急于反应、确认或评价。这一类多为合作性故意打断,中方有17.2%,日方有28.3%属于此类。

(3)转换关联位置判断错误。这多发生在非故意打断情况下,由于听话人以为说话人的发言已结束,开始发言后原说话人也继续说话。此类打断中方有13.8%,日方为7.5%。

(4)说话人想强行占据话轮。通常由于打断者的强行介入使得原说话者的发言意思尚未明了。中方15.5%,日方7.5%属于此类。

(5)说话人出现明显停滞,听话人急于帮助其完成讲话。这一类打断中方有3.4%,日方为7.5%。

(6)存在多于一个的转换关联位置。这是存在于三人会话中非常特殊的原因,当两个人发言已出现重复,而听话者因对其中先结束发言的一方做出反应而导致对另一方的打断。而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中方仅有3.4%,日方并未发现。

4.打断的功能

生驹(1996)指出话语重复(包含打断)有使会话停滞、促进会话发展和中性三种功能。这种分类显得有点笼统,在此我们更具体地分为以下4种功能。

(一)阻碍讲话者的发言,破坏会话的完整性。如例2中,A正想谈自己的恋爱理论,C马上抢话说已经听过很多回了。A试图再进行说明的时候B打断A向C确认,这使得A的发言支离破碎,关于A想说的话题也草草了结。中方的36.2%和日方的30.2%属于有这类功能的打断,比例较为接近。

例2[2]:(日方学生围绕Koi进行谈话)

L17A:ぼ、僕の恋愛論なんていうのはもうごちゃ混ぜだからさ

L27C:=もう、もいっぱい聞いたけど

L37A:ど、どうせどうせ-

L47B:=いっぱい聞いたんだ〈笑〉

L57C:はい

(二)引导说话人的发言朝打断者感兴趣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使话题更饱满。如例3中C表示不期待某个明星团体,B于是直接打断问其想看谁,比起C说明原因,B更感兴趣的是C想看到的明星是谁。打断使得话题多了一个方向分支。中方的27.6%和日方的24.5%属于此类。

例3(中方学生围绕请什么明星表演进行会话)

L15C:我觉得到时候我好像不是很想看他们、感觉-

L25B:=你到时候想看谁

(三)减少说话人负担。比起让说话人直接说明,打断者用自己的推测给说话人提供可能性,说话人只要在打断者给的选择上做判断题即可。在例4中上文A说厕所很恐怖,于是C问具体什么恐怖,在L2中A进行思索这之后,C打断A问是怕被锁在里面吗,减轻了A思考与说明的负担。中方此类功能的打断为12.1%,比日方少了7%左右。

例4(日方学生围绕“臭”的谈话)

L15C:怖いってどういうこと↑

L25A:んーなんか-

L35C:=閉じ込められるってこと↑

(四)避免尴尬。这里不仅是指会话沉默的尴尬,而且是聊到敏感话题时让对方丢面子的尴尬。如例5,B问C被拒绝的理由是什么,那么理所当然接下来的发言权就是C的,然而A为了保护C的面子发起打断,避免C可能不想回答而形成尴尬。此类为中方所有(共3例,5.1%),日方的语料中未有出现。

例5(中方学生围绕初恋的谈话)

L13B:拒绝的理由是:

L23A:/拒绝总会有理由的/

L33C:/呃:/她好像说她不想那么早结婚

表1:打断的模式的中日对比

五.结论

本文对比了大学生日常会话中三人会话情况下中日出现打断现象的模式、分类、原因和功能,发现在模式上打断者与被打断者之间的相互打断日方高于中方,而不同打断者发起的打断中方略高于日方;在分类上中方呈现出的非合作型倾向高于日方;在原因上日方的急于向对方表示支持合作的原因比例高于中方,中方强行抢占话轮的比例高于日方,中方更是出现了存在两个转换关联位置的情况;在功能上,阻碍功能、话题引导功能与减少说话者负担功能中日双方不相上下,中方多了一个保护对方面子的功能。打断与礼貌策略的关系将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探讨。尽管本文存在语料有限,分析不够深入等不足,希望能为打断的研究添砖加瓦;同时若能对中日双方学习者在理解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有所帮助笔者将倍感欣慰。

附录:文字转换符号(一部分)

=上一发言与下一发言之间几乎没有间隔

-发言中断

//不同说话者发言重复的起止

↑音调升高

、停顿

参考文献

[1]初鹿·岩田,選ばれていない参加者が発話するとき[J],社会言語科学,2008,第10巻第2号:121.134

[2]刘佳珺,会話における割り込みについての分析[J],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012,第24巻:1.24

[3]匡小荣,口语交谈中的话语打断现象[J],修辞学习,2005,第4期:74-78

[4]Sacks,H.,Schegloff,E.A.&Jefferson,G.1974.Asimplest systematicsfortheorganizationofturn-takingfor conversation.Language50(4)696-735

[5]Tannen,D.(1984)ConversationalStyle:AnalyzingTalk amongFriends.Ablex,Nor wood,Nj.

[6]Roger, D.B.,P.E.Bull, andS.Smith.1988.The developmentofacomprehensivesystemforclassifying interruptions.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7:27-34.

[7]王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2-86

[8]生駒幸子,日常会話における発話の重なりの機能[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6,第6号:185.199

注释

[1]例子当中L1,L2等表示行号,A、B、C分别表示不同说话人,A、B、C之前的数字是组别的编号。

[2]Koi在日语中有“恋爱”和“鲤鱼”的意思,这一组把它当鲤鱼之意来进行谈话。

(作者介绍:陈少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本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会话日方语料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汉方、韩方、日方,自然酝酿完美养肤力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年龄大小的种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