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馆:以任务驱动 造自由探究之船

2016-08-27 11:53詹慧中
中国科技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尾造船探究

詹慧中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比起学校教育,参与者是自愿的、偶发的、差异性很大的,因此场馆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有足够的趣味性、体验性,能引发参与者的主动探索,但同时也应考虑学习的收获,不要为体验而体验,尽量做一些能引导深入探索的活动设计,避免“到此一游”或“电子游戏厅”式的玩乐。

如何有效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是个很大的问题。个人认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科普机构、科研场所、媒体等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机的青少年科学素养养成互动系统,并且各司所长,充分利用各自资源,细致配合,切实落实其中的每一项工作。例如科技场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考虑学校课本内容,设计与之配合的探索性课程;或者开发独立、深入的主题探索项目;还可以把科研场所、媒体等资源整合起来,几方合作开发活动,带给孩子们更丰富的科普体验。而学校可以考虑尽量利用各方面资源,更好地落实教学效果。只要各方面科学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为我们的孩子营造更好的科普环境,开发更多的科普资源,中华民族新一代公民的科学素养应该可以赶超未来。

此次展评活动福建省科技馆申报的项目是“我们来造船”,基于创新考虑,我们选择了地方特色资源——船舶相关内容。策划不是件容易的事,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想,如何做到让孩子们尽可能投入、自主探究。

如果站在教师角度,按希望孩子们掌握造船知识、方法这个思路,很容易引入说教式传授或相对封闭的探究,而这并非我们的理想。于是我心里就一直琢磨船舶这个事,从福建马尾船政的辉煌造船史到加勒比海盗的“黑珍珠号”帆船,最终回到儿时的自己是如何玩船的:大部分时候是折纸船,在门口的小水沟里用小木棍赶,和其他小伙伴比赛;把家里的肥皂盒(有时是药瓶子、小木片)里装个小石块,放在水里用小木棍赶着玩……记得那时,往往能和小伙伴们耐心地比赛赶船,沉浸其中,不断调整以获得胜利。那个时候的自己,基本就是“一船一世界”,那股认真劲儿,绝对可以说得上锲而不舍。那种状态,可以说是儿童最初的科学探求精神的体现。同理,如果带孩子们体验这种全然沉浸式的“玩船”,应该是极其符合他们天性的。所以项目的大思路就确定下来了——题目为“我们来造船”,以造船任务为驱动,带领孩子们开展有目的的探索,让小朋友自由发挥才智造船、比赛,并持续改进船只。船舶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会在造船这个终极任务驱动下,被孩子们主动自然地吸收进去。

项目主题和目标

一个马尾船政,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马尾船政是我国近代科技的发源地、海军的摇篮,有着丰富的船舶文化。因此我们利用本地特色资源,以造船任务为驱动,让孩子们从多学科对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从而学以致用,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所获知识,设计并制造船,并评价改进。在此过程中他们能了解船只动力系统及浮沉原理、结构及材料对船性能的影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缘起、中国船政文化、船舶对人类历史的宏观影响,重温马江海战历史和轮船演变等跨学科知识;学习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可支持的资源;充分体验运用资源、创造事物的完整探索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自主、开放、深入、全面的探索过程,给孩子们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各方面带来较大成长。

项目内容

本项目立足于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开展以船政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涉及文化、艺术、科学方面的探究,以任务驱动、以学生自主探究推动活动发展。活动主要由以下4部分组成。

·介绍活动环节及船的历史,告知孩子们活动任务——造船。孩子们试着造船,产生进一步探索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造船,辅导员带领孩子们在本馆科普实验室、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实验室及实训基地进行下一步探索,进行“潜水艇挑战赛”、“小船承重赛”、“简易动力小船系列探索”等实验探索活动,让小船员们通过提出猜想、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的方法记录数据,查找资料,进行分析和验证,完成探索手册上的实验任务,从而对船的动力、浮沉原理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造好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参观考察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造船厂、罗星塔等。完成“找一找、记一记、比一比、想一想”等《马尾船政遗址活动探索手册》上的考察任务,体验、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马尾船政文化和船的发展历史、结构、制造过程。

·开展“我们来造船”活动。让孩子们创意设计自己的“梦之舟”,用各种材质造船。最后,通过户外水池比赛和专家评选的方式,对“梦之舟”的动力系统、外观、内部结构、承载量和功能创意等方面进行评测,最终评出“船王”。

项目特点

·以任务驱动推进教学。

·生成性、开放性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会让孩子们分析探讨,提出接下来的实验探索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提供开放性探究任务,比如以“小船承重赛”让孩子们进行开放式探索,自己体验形状及材质对小船沉浮的影响,孩子们会主动探索并沉浸其中。

·培养项目意识和工匠精神。在比赛结束后,孩子们继续反思、改进自己的船。他们完整地体验了分析策划制作反馈修正的开发过程,增强了项目流程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科技与文化探索结合。孩子们通过完整的活动,了解和探究船舶动力系统及浮沉原理,体验结构及材料对船舶性能的影响;重温马江海战历史和轮船演变史,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及中国船政文化,体会爱国自强、精益求精的船政文化精神。

·以资源包推进馆校结合。经过多次实践,形成“造船探索”资源包,方便随时与学校合作开展活动,放大项目成效。

项目经验和难点

·如何做到真正的任务驱动。这里想追求的任务驱动,不是布置个任务让孩子去做就好,而是希望真正激发起孩子们的内驱力,从而主动探索。我们活动中有参观船体、开船等非常多的体验环节,原先是分散在项目不同时期,后来我们将其调整到前面,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船非常好玩儿,从而迫不及待想去造一艘自己的船。

·如何在教学中跟着孩子的内驱力走。若真正希望孩子一步步深入探索,教师就应该跟着孩子的内驱力走,而不是自己武断地安排教学计划。因此我们在进入造船筹备阶段教学时,首先通过孩子们头脑风暴,确定出几大块的探索内容——船的浮沉、动力、形状外观、功能设置。然后以船的浮沉为起点开始探索,根据孩子的实际探索需求,承接到下一块内容。在探索过程中的任务也尽量设计成比较开放的比赛任务,让孩子们能沉浸其中。

·如何评价活动成效。活动评价是很困难的部分,我们主要通过孩子的沉浸状态、作品、工作单、口头采访或书面总结,评价活动效果。从这些数据看,应该说多数孩子还是收获极大的。但这些评价相对主观,似乎比较难做到精确客观。但换个角度想,教育这件事,抛却过去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导向,而更多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其成果是一个系统化、复杂的体系,想精确客观评价并非易事。

若继续实施此项目,我们将会加强孩子们船只作品改造的跟踪交流环节,让孩子们一起谈谈自己改造船只的过程,并以微信投票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项目影响,甚至以网络论坛方式让玩家进行网络交流互动,发动更多家庭参与亲子造船活动。进一步进行项目成果整理和分享,使更多人受益。

获奖感言

科学教育项目展评开展了3届,我馆也参加了3届,每次都有所进步。我个人也通过一次次展评或比赛活动,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信心,从而越来越能大胆追求理想化的教学设计,坚持科学探究的理念。十分感谢中国科协搭建这样的平台,帮助各地科技馆成长。也真诚感谢单位领导和伙伴们,有领导的高瞻远瞩、大力支持,伙伴们的共同努力,才有我馆科学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个人认为展评活动非常棒,把全国科技馆聚集在一起,学习如何开发优秀的教育项目,更好地发挥科技馆的社会功能。这次展评也很注重过程引导,前后经过3次汇报交流,帮助项目成长,也对项目有比较客观的评价。今年展评是通过展板在展位前讲解,个人认为比以往的形式更好,有助于参评者展示。建议优秀项目可以开发成资源包,通过开发者作汇报、工作坊体验等多种方式交流分享,使优秀项目成果、优秀的开发经验及理念得以放大。

猜你喜欢
马尾造船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打造活力满满的马尾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扎马尾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可爱“丸”法
不惧的船
2014年我国船舶用钢需求约1300万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