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水乡入梦来

2016-08-30 02:33广东
散文诗世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古巷渔歌小桥

广东 何 霖

远山近水

醉美水乡入梦来

广东 何 霖

古巷:像梦一样展示水乡风情

古巷叫东涌水乡风情街,是一条青砖黛瓦、飞椽翘角的仿古建筑长廊。

人类的伟大、先人的崇高、历史的回音,在这些古建筑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戏台、文化室、疍家艇、雕塑、亭台、楼苑、餐厅、茶座、酒吧……这些风情街上的生存要素,是撒落岁月的重新排列,是水乡人用水泥、方砖和意象垒起的梦境。

古巷总是熙熙攘攘,游客纷至。于是,有钟磬在戏台上奏响,有墨香从文化室中飘出,有茶味从杯中流溢,有渔歌从疍家艇上飞扬,有好事者在雕塑前留影,多么和谐的一幅水乡风情画。

碧水,是古巷的裙裾,环绕着古巷缓缓流淌。古巷在水边的翠竹、圆荷、垂柳、水杉、美人蕉的装点下更显得妩媚动人。

啊!这沙田土、水乡情,抑或疍家乡音喂养的歌声,质朴中透着清丽,粗犷中暗含柔情,一如东涌人的气韵,在阳光的抚摸下,鲜明地成长。

尽管这是现代人不经意地遗留,也许再过百年,历史的后人将会竖碑立坊,让它成为经典和文物。

是夜,柔和的月光洒在青砖、麻石上,轻轻为我铺就了一条暗香的路。逆水而来,踏歌而行,寻梦而去。

古巷,枕着树梢的月光,沉睡在逍遥晚风、水韵、云影的梦境里。

渔歌:像水一样诠释疍家历史

八百年秀水,三百年歌谣,东涌渔歌(咸水歌),在码头、河边、学校、广场,仿佛天籁之音,为何这般柔软、温暖?

“妹啊好呢,呀哥不分冬夏与春秋,一年到头驶船在沙洲,左逅右逅呢好比浮莲无根随浪走呢,好妹哩呀罗。”……“呀哥呢,有钱人家上绸下又绸住高楼呢,你妹无钱住茅寮着裤头呀呢,好哥呀啰。”这种情意绵绵、互诉衷肠的男女对唱,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对河里摸虾的“水流柴”沿着弯弯曲曲的珠江河道缓缓而来。

渔歌,虽然没有黄钟大吕的高亢,没有大江东去的豪放,没有黄河大合唱的雄浑,没有现代流行曲的张扬,但它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是东涌先民的活化石。

桨橹欸乃,水声沥沥。大沙田的歌谣,飘荡在稻花旖旎的水湄。或男女相恋,或婚姻嫁娶,或劳作交谈,都以对唱的方式来演绎。

倘若你置身沙鼻梁埠头、风情街濠涌,坐上游船油然进入波光粼粼的绿色水景中,你就会被戴斗笠、划桨橹、着大襟衫,临水而居的“疍家人”为你唱的渔歌所陶醉。

渔歌如同夏天的甘霖、寒冬的炭火、春晓的花香,更像吉祥鸟衔来的一片片绿色,给荒芜的心田抹上色彩,为休闲的游人找到依归。它是东涌人蘸着月光的微笑,在今日水乡土地上写下的疍音。

渔歌,一段沧桑历史的苦涩记忆,一曲洋溢甜蜜的幸福歌谣。

小桥:像线一样连接东涌心灵

吉祥桥、如意桥、厚德桥、安康桥、同心桥、邀月桥……一座座麻石砌成的拱桥,静卧在濠涌蜿蜒曲折的小河上,任凭风吹雨打,仍坚守岗位。那些故事传说和现代意象,像线一样连接东涌心灵。

在桥的大千世界里,它的微小如一块石头、一堆泥土、一株花草、一棵树木、一朵浪花;在桥的千姿百态中,它的存在如跌宕的拱桥、平直的铺桥、斜拉的吊桥、简易的竹桥、意蕴的心桥。

小桥不长,约五六米,横在河面不宽的濠涌之上,小巧玲珑,格外别致。桥面以雕花大理石砌成护栏,色白如脂,形如飞虹,如同一只漂亮的银手镯戴在村姑的手腕上。岁月在它身上不仅是春夏秋冬的轮回,还成为一道道镌刻历史的独特风景线。人立桥上,观看流水绿草,环视翠柳房舍,笑谈疍家小艇,令人犹记童年往事……

小桥本身有很多故事。最感动的是一些志愿者在过年时节,带上礼物到“厚德桥”对岸的敬老院慰问老人;最美丽的是一个船家的小伙和一个叫阿圆的姑娘,不约而同来到濠涌的“同心桥”上开始了一场美丽的爱情;最浪漫的是一个小姑娘牵着一条小花狗,站在“邀月桥”上看夕阳西下;最伤感的是一个农夫喝醉酒的情态:“过竹桥,晃摇摇,桥上嚟个醉酒佬。一脚低,一脚高,跌到河涌冇人捞。”

小桥古朴、典雅,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绿树农舍、蓝天白云紧紧相联,衬托出一幅古老质朴、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成为一幅互相依存、割裂不舍的生动画面,撩拨我们的诗情。

世间有太多的坎坷不平,唯有水墨的小桥始终屹立在濠涌之上。

木棉:像火一样燃烧激情岁月

130年前,伶仃洋上空的风吹来一粒木棉种子,深深嵌入大稳村的埠头。历经风雨,这棵英雄的树种,在沙鼻梁慢慢生长。

于是,大稳村有了灵气,有了炊烟,有了古朴民俗,有了广州市休闲农业示范村;于是,喝骝岗河水长大的村民,便有了水乡人柔和的气质,有了珠江一样的血液。

一百多年来,它扎根故土,根深叶茂,英姿勃发,见证了大稳的成长,支撑起广阔的蓝天,成为骝岗河岸的风景线。

木棉,广州的树、英雄的树、春天的树、燃烧的树。它用火红的花朵孕育激情岁月,用高大的树干挺立东涌人的脊梁。

站在木棉树下,站在一片生生不息的浓荫里,纵然我用整个人生都无法拥抱它,但我真切地感受它来自久远的呼吸,也听见阳光和它对话的声音。

“濠涌流水哗啦啦,我同家姐折木棉花。家姐折了三斤半,我才折到一朵花。炎炎夏天人困乏,木棉花煮粥煲凉茶。消暑祛湿无病痛,捕鱼捞虾都唔差。”……尽管在大稳村的历史记忆里,那些茅寮和疍民已经走远,唯有这棵木棉树,那些生动鲜活的童谣故事依然像树龄一样一年一年地再现,卓尔不群地伫立在骝岗河岸。

木棉树,伟岸的身躯,红艳艳的花朵,用火一样的热情将春天唤醒。

广场:像风一样吹拂现代文明

3万平米的面积、绿树成荫的走廊、莺歌燕舞的景象,东涌让文化在这里变成一个现代文明的广场。

夕阳刚刚拉起蒙眬柔美的暮霭之网时,文化广场上,一群群跳广场舞的大妈,一个个脚踩滑轮的少年,一声声婉转悠扬的歌者,他(她)们从劳动的豪迈和丰收的喜悦中走来,他(她)们从学习后的轻松及退休后的闲暇中走来,以欢快的节拍,将自己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共同演绎时代交响曲。

这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麻将和KTV,生产的是笑容和快乐。

每个人都是那么自信和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出人意料。

每个人都是那么浪漫和底气十足,朝气蓬勃跟东涌一样年轻!

少年的步履是轻盈的,大妈的舞步是强烈的,歌者的声音是洪亮的。这些感观上的刺激,强劲地拍打着我的思绪、撞击我的灵魂。我拒绝孤独,拒绝敷衍,升起友谊的旗帜亮出歌声和舞姿。

此时的广场上,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多余,只有行动才能证明谁最风流。然而也有例外,广场的一角,那张木制的长椅上,两个年轻的背影要么沉默,要么暧昧。

文化广场,梦的工场,它是东涌社会的缩影,现代文明的象征。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每个人都选择释放自己,即便是一片梦的天空。

猜你喜欢
古巷渔歌小桥
脚没醒
洞庭渔歌: 在八百里洞庭湖上 放声高歌
吕铮铮美术作品
古巷老面
小桥
古巷游记
古巷
天籁之音海边来
我变成了小老头
歌从海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