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两族阿尔茨海默病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研究

2016-08-30 08:06周建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维族汉族阿尔茨海默

李 华,周建欣,王 艳

(1.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新疆 昌吉 831100)



维汉两族阿尔茨海默病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研究

李华1,周建欣2,王艳1

(1.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新疆 昌吉 831100)

目的观察比较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汉族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在维汉两民族间的差异。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5月就诊于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53例AD患者(其中维族25例,汉族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从与AD患者相同生活背景、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中筛选60例(维族26例,汉族3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受检对象颈动脉的影像学情况,包括颈动脉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腔内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分布区域进行统计,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D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均明显扩大,形成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明显增多,IMT显著增加(P均<0.05);汉族和维族AD患者颈动脉影像学分析发现AD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检出率汉族均显著高于维族(P均<0.05)。结论维、汉两民族A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表现出族别差异性。AD患者颈动脉往往具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增多的特点,因此可以把颈动脉影像学超声检查作为AD患者的随访指标。

维吾尔族;汉族;阿尔茨海默病;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疾病,因此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以渐进性记忆和语言障碍、行为和人格改变以及思维、空间等其他高级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1]。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AD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2-4]。目前对于A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还不是太明确。研究发现,脑缺血的多种危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关联性[5-6],AD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7-8]。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生活及风俗习惯、膳食结构、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性。特色的生活方式、饮食嗜好及丰富的地产医药用植物使得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和汉族两民族的疾病谱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遗传背景不同,在AD病因学及病理表现形式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对53例新疆维、汉两民族散发性AD患者的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CTA复查对照,旨在可更好地了解AD患者颈部血管变化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与AD的相关性,并分析维、汉两民族的差异性,为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对2010年1月—2015年5月就诊于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53例AD患者(均为散发性,维族25例,汉族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AD患者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交流障碍和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学会工作组(NINCDS-ADRDA)的诊断标准[9]。其中维族男10例,女15例;年龄(75.6±7.2)岁。汉族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73.2±9.4)岁。维汉2组的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选来自与AD患者同一调查区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资料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维族26名,男11名,女15名;年龄(75.4±8.7)岁。汉族34名,男15名,女19名;年龄(72.3±9.5)岁。各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1.2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测使用Philip-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 MHz。观察受试对象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等部位的血管结构、形态、腔内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形成的部位,测量并记录颈动脉血管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intima-media thickness)最大值,并对斑块的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特征进行检测。以IMT 1.0~1.2 mm为增厚,IMT>1.2 mm为粥样斑块形成。复查对照所用CT机型号为Philp Prilliance-6。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2检测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维汉两族AD患者颈动脉内径和IMT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维族和汉族AD患者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均明显变大(P均<0.05),但维族和汉族AD患者之间颈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组IMT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且汉族AD组显著大于维族AD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间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及颈动脉IMT水平比较±s,mm)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与汉族比较,P<0.05。

2.2维汉两族A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AD组IMT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均高于对照组,且汉族高于维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维汉两族AD组和对照组间IMT增厚及斑块形成比较 例(%)

3 讨  论

AD是一种多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疾病,其特征是语言障碍、行为和人格改变以及思维、空间等其他高级认知功能下降。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神经递质系统功能障碍有关,还可能与神经毒性损伤、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缺陷和雌激素水平低下等有关[10]。近年来随着对AD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病理药理学、神经影像学、显微解剖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不断有证据证实,AD的发生和发展与血管病理性危险因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AD发病过程极为复杂,是由脑灌注损伤引起的血管性疾病,脑缺血和受损的乙型淀粉样蛋白穿过血脑屏障会推动AD发病和病程进展[11-12]。通过对人类和动物的脑影像学研究发现,脑血管功能首先出现变化,进而导致认知能力下降,血管性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血流供应和脑灌注不足、脑血管硬化、影响微循环及小血管,抑制记忆及认知功能相关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神经损伤和神经元变性,在A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3-14]。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动脉及全身主要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使脑血流流速降低、脑代谢受损,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危险性增加,颈动脉斑块大小与患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呈正相关[15-18]。对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可以了解颈动脉血管形态、内径大小、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一系列指标,进而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和评价方法[19-21]。肖军等[5]通过对106例AD患者和80例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AD的发生与血管危险性因素有很大关联,颈部斑块和颈部血管内膜增厚都能够导致AD发生概率增加。申潇竹等[18]对颈动脉斑块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岳晓斌等[22]对不同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测发现,与对照人群比较,AD患者的颈动脉内径扩大,IMT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多。

本研究对53例AD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D组患者颈部血管内径、颈动脉IMT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P均<0.05),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5,18,22-24],进一步证实了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生活在新疆的维、汉两族人群AD的患病率存在差异,汉族明显高于维族,这种民族间的差异性可能与不同民族生活及饮食习惯及种族遗传因素密切相关[25-27]。本研究对维汉两族AD患者IMT厚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进行统计发现,汉族AD患者IMT增厚和颈动脉高密度斑块的检出率较维族患者更高,并且汉族AD患者颈动脉IMT大于维族组,表现出族别差异性,分析原因可能有种族本身的差异性,这与这两个民族的遗传背景有关;此外,汉族与维族在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饮食结构方面均存在差异。汉族AD患者颈动脉IMT厚度大,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可能与汉族人群缺少运动、高盐摄入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关系密切;而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生活方式简单,这可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饮食习惯上也有明显差异,这些都可能与维族AD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低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证实AD患者多伴有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多,并且汉族AD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检出率更高,表现出族别差异性,这为深入研究新疆不同民族AD的病因及其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尚未对斑块的声像图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作出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尚少,仍然需要扩大样本量分层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1]Cuings JL,Cole G.Alzheimer disease[J].JAMA,2002,287(18):2335-2338

[2]唐牟尼,刘协和,云扬,等.社区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22-25

[3]Hebert L,Scherr P,Bienias J,et al.Alzheimer disease in the US population:prevalence estimates using the 2000 census[J].Arch Neurol,2003,60(8):1119-1122

[4]Larson E,Shadlen M,Wang L,et al.Survival after initi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 disease[J].Ann Intern Med,2004,140(7):501-509

[5]肖军,陈祥慧,易刚,等.阿尔茨海默病与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4):69-71

[6]徐书雯,黄越冬,谢静芳.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变[J].新医学,2003,34(11):690-692

[7]徐俊,张颖冬.阿尔茨海默病新的NINCDS-ADRDA诊断标准介绍[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4):367-371

[8]岳红梅,孙平霞,张素兰,等.阿尔茨海默病与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39-41

[9]McKhann C,Drachman D,Folstein,M,et al.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 of the NINCDS-ADRDA Work Group under the auspice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Task Forceon Alzheimers’ Diseas[J].Neurology,1984,34(7):939-944

[10] 李国徽,陈凌,麦凤香,等.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0):5955-5957

[11] De la Torre J.Is Alzheimer’s disease a neurodegenerative or a vascular disorder[J].Neurology,2004,3(3):184-190

[12] Shi J,Perry G,Smith M,et al.Vascular abnormalities: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biol Aging,2000,21(2):357-361

[13] Humpel C,Marksteiner J.Cerebrovascular damage as cause for Alzheimer’s disease[J].Curr Neurovasc Res,2005,2(4):341-347

[14] Bell RD,Zlokovic BV.Neurovascular mechanisms and blood-brain barrier disorder in Alzheimer’s disease[J].Acta Neuropathol,2009,118(1):103-113

[15] Xiang J,Zhang T,Yang Q,et al.Carotid artery atheroscierosis is correlated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n elderly urban Chinese non-stroke population[J].J Clin Neurosci,2013,20(11):1571-1575

[16] Price T,Manolio T,Kronmal R,et al.Silent brain infarction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neur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adults[J].Stroke,1997,28(6):1158-1164

[17] 刘雪梅,沈志霞,吴寿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7):516-517

[18] 申潇竹,田昌荣.颈动脉斑块与老年广泛性脑萎缩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5):462-464

[19] 张玮,王世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2):128-131

[20] 刘伟,吕国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9):3008-3010

[21] 宋国亮,赖党强,陈奕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7):87-88

[22] 岳晓斌,刘飞虎,唐卫东.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初步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3):289-290

[23] 谭燕,马崔,刘继元,等.阿尔茨海默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6):601-604

[24] 张治华,高晓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35-36

[25] 洪玉.新疆维汉两民族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8

[26] 梁杰,卡比努尔·克依木,周晓辉,韩晶.维、汉两民族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脂水平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6):565-568

[27] 洪玉,周晓辉,马龙.新疆维、汉两民族阿尔茨海默病A2M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6):334-337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4.037

R445.1

B

1008-8849(2016)24-2721-03

2016-01-25

猜你喜欢
维族汉族阿尔茨海默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下)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上)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睡眠不当会增加阿尔茨海默风险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维族消化性溃疡102例临床特点分析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CH25H与阿尔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