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老板痛悔:我把“神童”儿子培出了抑郁症

2016-08-31 12:34中川
知音·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张超夫妻俩儿子

中川

[本文写作背景]在中国家长眼中,高考是成就孩子命运的门槛,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何让孩子顺利“鲤鱼跃龙门”?当然是“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从迈进校门开始,“不尽培优滚滚来”便是成长的必修课。

浙江温州一对成功父母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的爱子学习成绩在班级拔尖,参加各种大小竞赛,获奖无数!可是,有一天,这个优秀的孩子在学校突然疯了般用桌椅砸向同学,紧接着又出现精神失常、经常发呆的症状,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经过几家医院的确诊,年仅10岁的儿子患上了抑郁症!

曾经优秀的儿子休学了,悲观厌世,多次流露出自杀的想法,整日唉声叹气。这对成功父母的天塌了,带着儿子踏上了漫漫求医路。日前,这对父母含泪诉说了他们对儿子最深最痛的愧与悔——

最喜悦的付出:儿子你就是最闪亮的那颗星

2014年3月的一天,正在家里赶稿的张浩波突然接到儿子张超班主任吴老师的电话:“张超爸爸,请你马上到学校来一趟吧!”张浩波马上驾车赶到学校,得知儿子张超因一句话与男同学发生争执,他竟然拎起一把椅子砸向同学,幸好同学躲得快,只受了一点轻伤。

曾经的张超

张超从小就乖巧懂事,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张浩波问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可张超就是不说话。张浩波只好先把孩子带回家里。一进家门,张超便朝墙上狠狠砸了一拳,喊了一声:“我受够了!”

张浩波一时愣了,儿子怎么变得如此陌生?

时年43岁的张浩波,浙江省建德市人,从小在教师家庭长大,高中毕业后,他一直钻研新闻写作,刊发了大量新闻纪实作品。2002年,经人介绍,张浩波与建德市一所中学的老师冯丽相恋。冯丽是当地有名的才女,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2003年两人结婚。第二年即生下了儿子张超。

婚后,张浩波一边创作,一边考下了自考本科文凭,2005年应聘到温州一家晚报社,成为一名记者。随后,他又将妻子冯丽也调到温州一所郊区中学。两人都是新环境,工作强度都很大,于是把儿子张超暂时放在了位于建德乡下的父母家里。

妻子冯丽只有寒暑假可以回老家陪陪孩子,而张浩波就根本没有时间,好在张超在老家比较懂事,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表现优异,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5岁的张超就认识了近两千个汉字,学会了乘除运算,甩同龄孩子几条街。

2010年春节,张浩波从温州回到建德,面对已经一年级的儿子,张浩波对儿子提出新的要求,必须科科第一,“得奖状”就是他的任务!在别的小朋友还在学拼音时,张浩波就对儿子进行看图说话等初级作文训练,回到温州后,他仍坚持每天晚上打电话给父母,在电话中检查张超的学习情况。

2012年,张超上了三年级,张浩波看身边同事的孩子每周都在参加各种培训,他心急如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2年5月,他毅然按揭了一套80平方米的二手房,将张超接到了温州,把孩子整个暑假都安排得满满的。他觉得孩子应该早点培优,眼下都三年级了,再不培优就来不及了!

花钱、四处找人托关系,张浩波终于将儿子安排到温州市主城区一所重点小学。孩子的作业量很大,经常熬到晚上11点才能做完。张浩波觉得这还不够,夫妻俩为儿子选了英语、奥数、作文、围棋等六个培优课程,整个周末,张浩波驱车带他赶往各个授课点,一年下来,张超有些精神不振,张浩波给儿子打气:“你现在多学一点,将来你上考场的筹码才会多一点,才有机会考上好的高中读名牌大学……”张超非常努力,各科成绩均很突出,作文尤其出色,在许多作文竞赛中多次拿回大奖。

2013年春,张浩波所在的报社由于大环境影响,发行量下滑,效益锐减,为了能保证儿子的各项培优费用的支出,张浩波毅然辞职,带着悲壮的心情自己创业,他通过市场考察,感觉到教育培训这一块市场很大,他决心办一家作文辅导机构。

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作文班顺利开张,但一开始,只招到了三名学生,张浩波急得睡不着觉,他不仅没时间陪儿子学习,而且只要一看到儿子在玩耍,没有学习,他就大发雷霆。

好几次,张超跟妈妈聊天说,有几个同学说他是个乡下佬,他有些苦恼。冯丽把这件事转告了丈夫。当时,张浩波正在为拓展作文班生源,紧急赶一部长篇童话。他对儿子说:“你只要成绩好,他们就会瞧得起你,不要理会同学们说什么!”慢慢地,张超对爸爸产生了排斥,害怕与爸爸交流。两个月后的一天,张超提出,他想转学!张浩波没好气地说:“这是最好的学校,你不知道好好珍惜,转什么学,胡闹!”从那以后,张超真的再也没提转学的事了,让夫妇俩颇为欣慰。

进入2013年暑假,张浩波的作文辅导班由于口碑好,渐渐闯出了名气,生源一下子达到了100多人,这激起了张浩波作为男人的事业心,他想把自己的辅导班变成连锁机构。而这期间,冯丽也开始接手初三毕业班,当了班主任,夫妻俩更加忙碌,两人都顾不上张超。张超在日记中写出了他对爸爸、妈妈要说的话:“平时上课同学欺负我,双休你们忙,不理我,我除了在学校学习就是在机构学习,学习,学习,我恨学习……”直到这一天,从来都没有与同学打过架的张超,竟然拿起椅子砸向同学!无论张浩波怎么问,张超就是不说话。怕耽误学习,他把儿子又送回学校,然而,两天后,学校老师又打来电话,将张浩波叫到学校说:“张超有些异常,老师喊他不理,作业不做,课本不翻,呆呆地一坐就是一天……”张浩波把孩子领回,发现张超确实愈发异常了,他常常自言自语,口中念念有词:“我学习,我完了,我什么都没了……”这些话把张浩波夫妻俩吓坏了,立马领着张超到温州市一家医院心理科咨询,医生严肃地说,孩子患了精神分裂症,必须休学治疗。冯丽闻听此言,一下子跌坐到地上,张浩波也彻底傻了眼……

最深重的痛:儿子,求你一定好起来

事态严重,张浩波立即将作文班停课两周,冯丽也想请假,但学校没有合适的人选代课,更何况,初三的学生一样面临着中考,那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陪儿子看病的事就只有靠张浩波了。

张浩波反复向医生咨询,医生回答说,精神类疾病最难医,很难看到效果。病因不好说,有先天性的成因,也有后天性的,比如长期得不到关爱,或与周围的同学发生矛盾,或者孩子天性聪明,思虑过重,想问题过深,也常患此病。你们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才好,毕竟你们最了解孩子。

张浩波回想起这大半年来儿子的情况,儿子多次说过想转学,还说过不想去培优,难道儿子变成今天这样,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他这才意识到,夫妻俩忙于赚钱,忙于事业,疏于陪孩子,孩子每天学业繁重,与同学有矛盾,心事更重,在压抑下才憋出病来的啊!张浩波开始深刻地反思自己,自从把孩子接到温州之后,每周都是培优,把孩子的晚上、周末时间占得满满的,夫妻俩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还觉得是在为他的未来奠基,可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错误的!之后,为了确诊孩子的病情,张浩波先是将孩子带到浙江省一所大医院,开了大量的精神类镇定药物,按时服用。两个多月后,儿子的情况更糟了,如果不用药,就不睡觉。

按照医生的医嘱,张浩波尽量陪张超玩耍,但是,平时对电脑游戏非常感兴趣的张超,却似乎对游戏也失去了兴趣,经常望着窗外发呆。为了校正孩子的休息时间,张浩波每天都是陪着儿子睡觉。一天凌晨时分,张浩波从梦中醒来,身边却不见了儿子,他吓得“蹭”的一下爬了起来,遍寻不见,他跑到阳台上,终于找到了张超。张超把阳台上的窗户全部打开,一个人怔怔地站在窗边,像雕塑一般。张浩波喊了一声,张超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一样。张浩波一把抱住儿子,将他拉回了卧室……

儿子的情况不见好转,冯丽终日以泪洗面,结婚多年来都没红过脸的夫妻俩频频发生争吵,冯丽怪张浩波不让张超转学,以至于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张浩波怪冯丽工作太忙,非要接手毕业班,顾不上关心孩子,挣的钱还不够给孩子治病的。

两人吵了几次之后,又抱头痛哭,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儿子解救出来!他们决定去更大的医院看看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优秀儿子的获奖证书

夫妻俩带着儿子坐动车赶到上海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医师检查后告诉他们说:“初步诊断,你的儿子并不是患了精神病,而是患了抑郁症,并且,这种抑郁症符合了孩子青春叛逆期的一些特征。初步看,是孩子长期心理压抑造成的,你们做父母的有责任啊!”对浙江那所医院的误诊,医生说,这不奇怪,大部分患了抑郁症的孩子,都有精神分裂症的轻微表现。

医生确定了治疗方案,除了平时按时服用抗抑郁症类药物,每次心理辅导时间为两个小时,收费高达三千元。此时,冯丽已经找到代课教师,她静下心来,和丈夫商量,为了保证孩子有钱治疗,作文班不能停。拯救儿子的路还要走很远,夫妻俩做个分工,每周一到周四作文班不开班期间,就由张浩波陪伴儿子,讲笑话、打游戏、散步,冯丽则在孩子的饮食方面多下功夫,而周五到周日,就由冯丽带着孩子往返上海进行心理疏导。

药物治疗加心理辅导,以及父母的陪伴,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陪他进行到底,这些治疗抑郁症的关键要领,他们都做到了。

但他们总觉得做得还是不够,多少个夜晚,儿子睡着后,夫妻俩就爬起来在网上搜索一切与儿童抑郁症有关的知识,寻找解救儿子的良策,随着对抑郁症的了解越多,他们的心里就越难过。因为,抑郁症有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与缺乏关爱、承受压力过大有关。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连让儿子翻一下书都觉得罪过,有一段时间,张超对手机的操作系统着迷,也迷上了手机游戏,冯丽看了,恨不得一天给孩子换一部手机,而张浩波则陪着儿子研究苹果系统,安卓系统,塞班系统……

一天,张浩波计划领儿子到瓯江边散散心,张超却提出,必须要晚上5点之后才能去,张浩波不解,张超说,我白天和你在江边闲逛,别人会问我为什么不上学,肯定是个不上进的孩子!

听到这话,张浩波明白了,张超的内心极其敏感,他太注重别人对他的印象和评价,这样孩子的心理负担太重了,这都怪他曾经对儿子的教育观有问题。他想起自己参加饭局时喜欢带着儿子,向朋友们吹牛自己的孩子要是得第二,就没有人能拿第一。有一次参加婚宴,他让儿子在三分钟之内,对着在座的十多个宾客说出十多种不同的赞美,看着宾客们敬佩的目光,他是那样志得意满……一想到这些,张浩波肠子都悔青了,孩子不是面子,不是道具,他只是一个刚刚破土的幼苗,需要呵护需要阳光啊!

2015年9月的一个周末,夫妻俩再次带张超来到上海治疗,又陪着他去外滩逛了一下。第二天启程回温州时,张超说,我不想回温州,那里太多人认识我。张浩波立即意识到,张超所在班级、学校,都给他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以至于那个城市他都不愿意回去。难道,为了孩子还要换一个城市吗?

最奢侈的希冀:儿子,健康快乐就好

他们坚持了近半年,孩子的病情也有明显好转,张超渐渐愿意开口说话了,也不再走极端。但他比任何时候都自卑,经常对父母说:“爸、妈,我有病,我是不是完了?”张浩波学着网上的开导法,故意小声、轻松地说:“儿子,这种病也看不出来,只要我们悄悄治好它,谁知道呀!”儿子这才能安静下来。

张浩波把作文班交给聘请来的一名老师打理,自己买来很多笑话书,先学后讲,渐渐地,儿子与他的交流慢慢正常化了。

2016年元旦,张浩波一位原来的同事过来作客,当时房门是开着的,同事进门时,张超还穿着睡衣,当时正在与父亲聊天,客人突然出现,让张超猝不及防,他的脸色突然大变,直呼:“完了完了!”随即,被妈妈冯丽带回房间安抚。

冯丽安抚完儿子以后,出来低声说,他不希望自己以这种很随便、邋遢的形象出现在外人面前,感觉很丢脸。说着,冯丽眼眶泛红,声音几度哽咽地说,是他们毁了儿子。

2016年春节,夫妻俩带着张超去外地旅行,他们去哈尔滨看了冰雕,然后去厦门鼓浪屿听海浪的声音,最后在杭州西湖逗留数日。令夫妻俩欣慰的是,在杭州安顿下来后,儿子重拾笔墨,写起了游记,他还开始动手制作独特的相册,还拿给酒店老板的儿子看。患病后的张超,第一次对爸爸妈妈说出了自己的小小愿望:如果温州是杭州那该多好!

儿子的一字一句,夫妻俩如获至宝。冯丽向学校递交了辞职申请。张浩波将作文班承包给手下的老师,顺利在杭州一家新媒体公司找到了工作,然后将张超转学到杭州。渐渐地,他们将儿子的部分药物也换成了维生素片,张超都没发现,一直以为自己慢慢正常都是药物在起作用。

5月底,张浩波陪着儿子前往上海做治疗,儿子拿起他的华为手机玩游戏,他感觉到这一款手机的速度很快,告诉父亲:“爸,这款手机还不错,你应该给华为老总任正非写封信,华为手机为何输给苹果?我觉得,现在少年儿童这一块潜在市场非常大,华为手机应该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培养儿童市场,这样才能彻底取代苹果……”看到儿子侃侃而谈,张浩波激动不已,那个开心、善于思考的儿子又回来了!几天后,张浩波又带着儿子经过杭州一家萧条的商场,他随口问儿子:“这样的商场怎样才能盘活?”张超未加思考,就回答道:“要开展网络经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结合经营……”

六一儿童节,张超在学校校园趣味运动会上夺得了跳绳第三名的好成绩。

曾几何时,张浩波觉得运动是耽误学习的项目。而今,捧着那一纸奖状,他觉得那是世上最珍贵的奖赏,他只希望儿子今后快乐、健康就好!

采访接近尾声,张浩波希望借助这篇文章劝诫天下父母,不要让孩子的成长只有无休无止的培优,更不要让“父母双全”的孩子却要孤独成长!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补救,那将为时已晚,这是他悟出来的最惨痛的教训!

[小编发言]

当代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他们的心理丝毫不为过。正是这种心态,近年来,各种培优班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培优的学生简直像过江之鲫,在家长的驱赶和绑架之下,争相溯流而上!

本文的主人公也曾这样深陷其中,夫妻逼自己给孩子创造物质条件,逼孩子埋头苦读,只为了前方可能的传奇!培优之重最终将孩子逼上了抑郁症险境!这也绝不是个案或者危言耸听!

更甚的是,每年因培优引起的血案屡见不鲜:2014年2月,河南郑州一名“牛娃”锤杀了自己的母亲。同年9月1日,河南洛阳一位父亲因为班主任不让孩子参加数学培训班报名而举起屠刀,酿成全国震惊的血案。2015年10月,贵州一对孪生姐妹因不堪父母的培优压力,三次对父母投毒。

这些悲剧每年都在发生,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大多数家长们给孩子们培优的热情,我们相信,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培优,高考更不是孩子成功的唯一出路。

资料链接

儿童抑郁症一般分三类,为急性忧郁、慢性忧郁、隐匿性忧郁。急性忧郁的儿童发病前一般明显的精神诱因,如遭受意外打击,亲人离去等;慢性忧郁的儿童病前适应能力差,忧郁症状呈逐渐加重,表现为胆小、害怕差异、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隐匿性忧郁儿童症状隐匿,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不听话、执拗、反抗、攻击、不守纪律等不良行为。

儿童忧郁症的病因,一般是来自家庭,心情压抑,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或孩子对学习压力无法承受,尤其是各种培优、课外辅导,心理承受不了,但又无法改变,因而意志消沉,对人生失去乐趣;还有的孩子或在学校受到排挤,情绪压抑,无法充分发泄,最后导致精神异常。

编辑/周镁

猜你喜欢
张超夫妻俩儿子
张超个人简介
My New Invention
How to Protect Us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张超个人简介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