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台探测仪

2016-09-01 13:44安黎
美文 2016年14期
关键词:探测仪人心主观

安黎

文学对人生存背景的扫描,仅是文学的初级阶段。真正有高度的文学,是对人本身的聚焦,是对人内在世界的探寻。在相当程度上,文学就像一台探测仪,勘探人心的状态,测试人心的温度,发现人心的风景,清除人心的污垢,并整理人心的零乱。作家手中的笔,不是鸡翎掸子,不是搓澡毛巾,而是一把解剖人体肌理的手术刀。割开皮肤的包裹与遮掩,将人体内的组织结构,以及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纹路,甚至每一个细胞,都放到显微镜下面来观察。于是人的心理悸动,人的情感波澜,人的欲望纹理,人的道德指数,人的善恶参数,都逃不过显微镜的炯炯之目。

纵观整个世界的文学走势,不难看到,文学的笔触在外游荡了许久之后,才叩响回归的大门的。这种回归,从百年前开始拐弯,从指向外,向着指向内延伸;从作者代替主人公言说,向着主人公的自言自语转换。巴尔扎克与狄更斯等传统作家,侧重于描绘客观世界,而福克纳与卡夫卡等现代作家,则致力于主观世界的呈现。猛地一看,主观世界的格局似乎要比客观世界的格局狭隘很多,但其实不然。主观世界的磅礴,主观世界的纷乱,主观世界的丰富,主观世界的复杂,比起客观世界来,不但毫不逊色,甚至还要略胜一筹。客观世界是有条理的,是可以归纳与打理的,就像屋子那样,即使家什摆放得再乱七八糟,终究是能够将其并收拾妥当的;但主观世界就不一样了,它很迷乱,很模糊,很纵横交错,很如胶似漆,胡辣汤般地一锅煮,既捉摸不透,又飘忽无踪,单靠理性根本无法将其缕清和把握。客观世界色彩斑斓,主观世界也色彩缤纷;客观世界万水千山,主观世界也千山万水。

文学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并非一群文学狂人的心血来潮和标新立异,而是有其充足的理论依据。现代主义不是文学时装店里的奇装异服,而是文学旷野里新滋生出的一抹抹花蕾。它们比起传统的一本正经来,也许花姿不同,花香各异;但更大胆,更泼辣,更善于袒胸露背,更喜欢暴露阴私。它们与传统的分水岭在于,由打量客体转向打量主体,由目光朝外,转向目光朝内;由扫描人的皮囊,转向打捞人的潜意识。作家不再是作壁上观的看客,而是变成了咄咄逼人的自我审判官。自己是自己的被告,自己对自己异常严厉,且在拷问中不放过点滴蛛丝马迹,不忽略任何细微末节。

意识流的兴起与壮阔,源于后来者对传统文学真实性的怀疑。在这些后起的作家们看来,所谓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甚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都不过是作者在摆弄积木。作者依据自己的规划,想怎么摆放就怎么摆放,它与人物的本真,相去甚远。这样的书写,犹如隔靴搔痒,雾中看花,读者难以目睹到人物至为真切的剖面,于是他们就要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人物,让人物一丝不挂地面对读者,如此,读者对人物才能一览无余。

探测人物内在的世界,是文学的使命;解析人物的精神图谱,是作家的责任。只有在不断地探测中,文学才能深入人生的腹地,作家才能迈向创作的山巅。

猜你喜欢
探测仪人心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太赫兹大气临边探测仪遥感中高层大气风仿真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愿得一人心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七二二所“大地电磁探测仪开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无形杀手的克星——航天科工集团研发便携式次声探测仪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煤矿顶板锚固体失稳模式探测仪的研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