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外包、知识转移与接包企业技术能力关系研究

2016-09-01 07:45张晓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创新能力

■ 张晓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1120)

国际服务外包、知识转移与接包企业技术能力关系研究

■ 张晓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

内容摘要:国际外包服务业务中,知识转移行为对于接包企业而言会基于转移知识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效应。研究发现,相比较而言来自于隐性知识的促进效用更为明显,且对于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事实上将更为显著,对于接包企业创新性技术能力的提升则十分有限。未来接包企业在承接业务过程中除了获取来自于隐性知识转移所带来的技术能力提升效应外,还应通过专门的学习手段实现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以弥补显性知识片段化分割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知识转移接包企业技术能力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内容与特点

作为知识整合主要形式之一的知识转移,其过程的完成包括两个阶段,即获取和应用行为的全部实现。至于“知识”的内涵,理论界基于不同的视角具有不同的认识,其中广为接受的是基于知识的内隐程度及其能否被明确表述,而形成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其中,对于显性知识而言,主要强调其表述的形式必须是直观、可视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使得知识占有者可以以编码的形式进行转移。而隐性知识则强调那些产生于实践的技巧、经验,也正因为这一特点该类知识很难被表述或交流。知识的这一划分也决定了在国际服务外包知识转移过程中必定形成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

对于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认识首先需要对其基本规律有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虽然同属于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行为,适用一般情景下研究知识转移的分析范式,但毕竟属于国际组织间的共同行为,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具体而言:第一是参与双方的不对称性,即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知识转移的双方主体间并非是对称关系,发包企业具有必然的主导性。这就意味着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先进理念、技术的后进方,是知识转移的承接者。第二是参与双方的高合作性、低竞争性。从国际服务外包的本质来看,其参与双方均处于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链上,只是彼此占据价值链的不同位置(高彦彦等,2009)。具体到“知识”这种特殊产品上,双方知识必须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时才有转移的必要,而双方价值链的不同位置更决定彼此间市场的低重合性,即不存在“学习竞赛”的可能。可见,这两个方面共同导致了参与双方的高合作性、低竞争性。第三是知识转移内容的任务特定性,它所强调的正是知识资源服务于接包方生产过程的专门性,以及发包企业凭借自身所掌握的这一具有特定效用资源而实现的对产品、知识资源本身的主导性和掌控性:既使接包企业生产出适合发包企业自身特殊需要的中间服务,又能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持续占据,但这一特性也最终导致了接包企业所接受知识的“片断化”。

表1 接包企业A技术能力测度表

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机理

(一)提出假设

在实际国际外包服务中,以质量控制程序、项目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等为代表的知识资源常常以整合形式作用于接包方,故提出假设:

H1:国际外包服务中的显性知识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作用于接包企业常规技术能力,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提升。

H2:国际外包服务中的显性知识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作用于接包企业创新能力,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提升。

隐性知识中来自于个人层面的概念化技术、认知水平也可以通过专门的途径转化为更具综合性的系统技术能力,进而作用于接包方创新能力。而以内部非正式协调规则、组织惯例等形式而实现的非正式知识整合虽然对于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效用不直接,但该能力能实现对不同成员和部门的专业化知识的整合,最终作用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

H3:国际外包服务中的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作用于接包企业常规技术能力,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提升。

H4:国际外包服务中的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作用于接包企业创新能力,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提升。

回归现实交易市场不难发现,在国际外包服务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是无法完全分离的,即显性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转移的必要前提,促成了隐性知识改造、融合过程的实现(胡水晶等,2009)。同样,隐性知识的成功转移又会对显性知识转移的效果和程度产生促进效用,甚至可以说显性知识转移必须依赖于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

H5:国际外包服务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均通过一定途径作用于接包企业常规技术能力,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提升。

H6:国际外包服务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均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接包企业创新能力,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提升。

(二)模型构建

本文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性,综合考虑了企业成立时间、企业规模、所有权性质及其外包业务比重等因素。同时,将调查中获得的接包企业成立时间、自身规模和外包业务比重三个控制变量的相关数据作为定比数据;至于接包企业所有权性质则设定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两类。采用5点式Likert量表测量除控制变量之外的其他主要变量。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参考已有研究设定了一个包含7个题项的5点式Likert量表(姜荣春,2009),具体见表1。至于测量题项主要参考李艳华(2011)、陈艳艳(2009)、戴黎燕(2008)等人的实证研究。

(三)控制变量设定

接包企业成立时间。由于企业存续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其知识存量的大小,进而影响其从外部获取知识的效率。基于此,引入接包企业成立时间为国际服务外包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影响相关回归分析的控制变量。接包企业规模。Dhanarajj et al.与Laursenand Salter的研究已经证明企业规模对组织间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基于此,引入接包企业规模为企业技术能力影响相关回归分析的控制变量。由于为平滑数据,需对员工人数作对数转换。外包业务比重。考虑到企业类型差异将对外包业务绝对规模产生较大影响,则以接包方外包业务比反映其承接业务的规模。所有权性质。由于接包企业的所有权属性将直接影响其自身知识获取效率,故本文分别设定内外资两类企业类别变量。因需将其转化为包括0-1两个值的虚拟变量,则内资企业赋值0;外资企业赋值1。鉴于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多维性,综合考虑常规性技术能力和创新性技术能力两个维度。

(四)数据收集

现实中国际服务外包涵盖范围与领域极为广泛:从ITO、BPO直到KPO,但考虑到数据的实际可获取性,本研究问卷调查将从上述领域中选择一个代表性行业实施调查。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 T4754-2011),国际软件外包接包企业所属的“软件开发”(6510)的定义,使本研究问卷调查总体涵盖为国外客户提供“软件开发”服务的国内企业。

表3 接包方技术能力回归检验

表2 相关检测值统计表

数据分析和讨论

(一)描述性统计

如上所述本文假定接包企业成立时间、自身规模和外包业务比三者均为定比变量,其他变量则采用5点式Likert量表测量;所有权性质则为类别变量,采用频次分析进行具体描述,其余变量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及后续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企业外包业务比重样本均值为66%,说明外包业务已成为我国国际软件外包接包企业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发包企业知识优势的样本均值为3.49,这再次证明外包服务双方的不对等地位。再从发包企业交易导向性和双方关系资本的样本均值来看,数值相对较低但标准差却相对较高,这意味着不同交易关系中双方间关系密切程度也彼此各异。至于反映接包方吸收能力、技术能力的两个维度值其样本均值和标准差之间差别均不大。从表2还可分析变量间的关联程度,其中,接包企业成立时间与接包企业外包比重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但自身规模却显著正相关。接包企业的成立时间与组织间知识转移、自身技术能力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同时,接包方的规模对组织间知识的成功转移及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接包企业规模越大则越能吸引外包关系资本、越能提升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这就意味着接包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将直接影响其转化、利用外部获取知识的程度。至于所有权性质、外包业务比等余下5个变量则与接包企业技术能力间关系并不显著。至于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能力提升的影响,显性知识转移、隐性知识均与接包企业常规性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间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为揭示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主要方式或路径,现分别将接包企业的常规性技术能力与创新力视为因变量,而将显性、隐性两类知识及综合知识(两类知识的加总)均视为自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综合考虑接包企业成立时间、规模、所有权及外包业务比对企业技术能力产生影响,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回归模型,具体见表3。

从表3模型2和模型4中各自变量方差膨胀因子、模型D-W值以及各变量标准化残差值与标准化预测值的分布状况来看,均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隐性知识转移程度的高低将直接作用于接包企业常规性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转移度越高则常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越显著。同时,接包企业规模越大也越能实现自身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显性知识和综合知识转移程度的高低对于接包企业常规性技术能力和创新性技术能力的影响却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H3、H4假设得到了验证,假设成立,但H1、H2、H5和H6却未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假设不成立。

参考文献:

1.陈庆江,杨蕙馨.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特点及其动力机制——关系契约的视角[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陈艳艳,王国顺.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能力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2)

3.戴黎燕.跨国公司技术知识转移与本土企业技术学习和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高彦彦,刘志彪,郑江淮.技术能力、价值链位置与企业竞争力——来自苏州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9(11)

5.胡水晶,余翔.承接研发离岸外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

6.姜荣春.国际服务外包浪潮:理论、实证与中国政策研宄[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