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与空间创新视角下城市“空间
—产业”互动发展分析

2016-09-01 07:45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产业空间

■ 周 韬 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空间生产与空间创新视角下城市“空间
—产业”互动发展分析

■ 周韬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内容摘要:城市发展是“空间—产业”互动的过程。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本质是产业价值链在空间上的整合与重组。空间生产和空间创新为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提供了较合理的解释依据和理论支持,本文建议通过城市价值链整合与优化来配置城市内外部资源,通过城市群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竞争力。

关键词:空间生产空间创新价值链“空间—产业”互动城市(群)

引言

在城市扩张面临土地要素、资源环境和拥挤等刚性条件约束下,寻求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需要突破传统地理框架的束缚,应从更深层次的价值链角度透视城市“暗箱”,探讨未来城市发展问题。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大卫·哈维提出了“时间—空间修复”理论,批判了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资本积累是一个价值扩张的过程,本质是使劳动力、资源、能源等流向能够盈利的地方,而不是使所有地方获利。过度积累问题的本质是过剩的资本被闲置,资本缺乏赢利性的机会。为了解决资本积累过度,资本主义体系需要进行时空修复以找到合适的出口。时空的重组与变迁呈现出不平衡地理发展模式,这种不平衡的时空景观体现了资本“剥夺性积累”的实质(程晓,2014)。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不仅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面积的扩张,更深层次的表现为城市空间功能转换和价值变迁,因此,城市问题本质上是空间问题。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过程也是外部经济不断内在化的过程,价值链分工体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空间演化模式(周韬,2015)。城市空间的价值属性已成为广泛共识,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要素和出发点(王磊等,2012)。单个城市或者城市群的“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过程都伴随着空间生产和空间创新。

图1 空间盈利边际推导图示

图2 城市内部“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示意图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空间价值

空间生产由空间中物品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直接生产。城市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场所。从自然地理角度而言,空间即指地球的表面,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地球表面不同位置的禀赋结构千差万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商品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空间在经济活动中的意义凸显,空间既是商品的交换场所,同时,其本身又具有商品属性。空间的商品意义和交换价值体现在各类市场活动中,从其各种属性来看,本质上具有潜在的商品意义和可交换的价值,因此,空间价值在解释生产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空间价值在参与城市价值链竞争中得以体现,在城市空间参与市场竞争中,城市空间价值的大小由其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在城市价值链上,空间价值由其所处的价值环节来决定,处于高端价值链的城市空间价值较大,处于低端价值链的城市空间价值较小。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城市空间形态变迁和价值增值的过程也必然是空间创新的过程。

(二)城市空间边际

城市空间边际,又称城市空间盈利边际(spatial margin to profitability),最早是由英国地理学家E.M.Rawstron于1958年提出,后来另一英国地理学家D.M.Smith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它是少数由地理学者提出的空间经济概念之一。城市空间盈利边际的推导如图1所示。

图1中横坐标d1表示空间距离,纵坐标L表示成本或收益的金额。城市空间成本曲线和城市空间收益曲线的交点X和X'显示成本和收益相等,其在横轴上的投影M和M'是城市空间盈利边际。当引进第二距离横轴d2,使d2与d1相交成一个平面时,空间边际表现为总成本和总收益相等的地点的合成区域(阴影部分),O点为最优区位。空间边际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准许了次优区位,承认了次优区位的合理性,取代了单一的最优区位理论,在空间边际内的任何区域都可以盈利,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决策者可根据自身需要而自由选择。空间边际的形状和大小将随成本曲面和收益曲面而变化。一些产业可以在广泛的空间边际内发展,而另一些产业只能在较小的空间边际内生存,后者受到很强的地域限制。空间边际除了受到区位禀赋、市场因素影响之外,企业家能力、区域潜力和政府政策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家能力提高、政府经济援助、区域要素重组都会扩大空间边际。

(三)城市空间能力

空间竞争力是由其经济系统配置资源,进而使其比较优势最大化的能力来决定的。空间能力主要是空间再开发能力,其识别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静态能力,即城市现有资源禀赋,福利绩效水平、城市品牌形象等;二是改进能力,即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参与城市价值链的能力;三是演进能力,与以上能力本身积累相关,指获取静态和改进能力(空间创新能力)的组织能力。城市空间的轨迹和和多维的位置优势能影响其能力表现。城市空间能力是城市空间组织中惯例的集体属性,这些能力可能“锁定”并导致城市空间的永久差异。因此,城市空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本地的且路径依赖的,具有累积性和缄默性。

(四)城市空间的产业化特点

作为一个城市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其基本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公共服务等。从空间生产理论来看,城市的空间是有价值的,空间价值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是城市内部价值链和城市间价值链的有机统一。从城市内部价值链空间布局来看,依据城市空间价值的差异,随着与城市中心CBD的推移,将城市内部产业价值投影到地理空间上,形成了直观的城市内部产业价值链的空间结构平面图(见图2)。城市群内在价值链上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城市即为城市群的中心。这些中心城市具有区域组织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是区域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与协作的核心。

(五)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内涵

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不同于以城乡人口结构变动为基础的城市化,其基本特点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转化与匹配。城市空间在产业价值链的高低与城市规模的大小不一定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发展不再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大城市的个体膨胀,而是围绕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水平的提高,由一批不同等级规模和价值优势的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依托交通和信息网络,分工协作,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空间经济统一体。因此,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可以定义为:城市在产业全球价值链布局中,为了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专注于一定的价值活动,在谋求空间价值链增值过程中采取的价值控制行为,不断实现其空间价值增值和创造是其最终目标和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城市形态变迁和功能演变两个方面。目前的城市发展,集中体现在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各类竞争主体试图通过空间优势攫取超额利润,不管是在城市内部还是城市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竞争关系。城市内部的竞争必然会导致城市原有空间功能的拓展与更替,城市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化,表现为一些竞争力不足、生产成本较高、比较利益低下或者缺乏竞争优势的空间面临来自空间竞争的威胁和压力,就会自动放弃原有产业,重新寻找更有发展的产业。

(六)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驱动要素

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依赖于全球化促进下的区域一体化,只有高效率的区域一体化才能推动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李少星、顾朝林(2011)认为,区际贸易是城市空间集聚的实现机制,所有降低区际贸易成本的措施都是城市之间增强联系进而实现网络化拓展的基础。作为背景性驱动因素,需要以核心因素发挥作用为前提条件(见表1)。只有在背景因素和核心因素双重驱动下,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增值效应才能实现。在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分散与集聚两种趋势,分散趋势使制造业不断从上一级城市中分离出来,而集聚趋势使企业高层管理机构加速向核心城市集中,分散与集中贯穿于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始终。

表1 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驱动要素系统

图3 城市-产业空间价值耦合

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机理

在空间生产理论中,城市具有企业性质。城市化过程是要素集聚和时空秩序整合与演化的过程,通过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和城乡地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是空间集聚中的经济,集聚是城市竞争力的本质体现。蔡孝箴(1998)认为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助于企业间开展专业化协作,提高生产效率。马春辉(2004)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化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空间集聚实际上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在城市产业价值链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的价值链重组与整合推动了城市空间演化,城市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在空间中的耦合关系如图3所示。

从空间外部性的角度来看,在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因具有某些具有较强优势而首先发展起来,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岗位密集,如港口城市、交通枢纽、经济特区、省会、直辖市等。通过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外围地区的发展。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推动作用。一般来讲,城市的中心或者核心城市中的企业是城市群的技术中心或创新基地,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位置。表现为周边地区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向城市的中心或核心城市流动,高价值环节企业在城市中心和核心城市不断聚集。向心力使城市中心地区或核心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会形成循环累积效应,但是,当触及一定的规模门槛(阈值)之后,离心力的作用显现,集聚的优势就不再明显,扩散与溢出将会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城市外围地区或外围城市在扩散与溢出机制下取得发展。

城市间按照价值链布局时,核心城市倾向于集聚更多的生产性服务活动来协调整个城市价值链的增值活动。对核心城市来讲,随着城市价值链分工的加深,其中间控制性服务活动会不断扩张,对其他城市来讲,通过参与城市价值链的分工和合作,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事实上,整个城市价值链正是在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中不断得到增值和提升,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过程也是城市价值链提升的过程。

(二)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增值机理

本文借鉴Francois(1990)模型来刻画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增值效应。假设不同的城市通过雇用劳动力L来生产差异性的产品xj,对xj的生产因为价值链重组和整合实现了报酬递增。用v来表示专业化程度,代表城市生产xj在价值链的位置。Xj的生产函数表示为:

Dij表示生产产品j所需要的直接劳动力的量,直接劳动力生产在城市价值链重组过程中产生了报酬递增的特性。δ即是反映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的参数。假设直接劳动力在不同的价值链环节平均分配,直接劳动力的需求如下:

城市在生产xj产品时,除了直接劳动力之外,还有从事间接性的服务的劳动力,这一部分劳动力包括因价值链重组而增加的人员和城市规模扩张而增加的人员。按照劳动力衡量的这部分服务成本如下:

λ0表示因价值链重组而增加的单位服务成本,λ1表示城市规模扩张而增加的单位服务成本。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由此可见,随着v的不断上升和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核心城市生产中的直接劳动数量会不断减少,而非直接劳动数量不断上升。这也意味着核心城市在整个城市价值链重组过程中最终会形成价值链的不断攀升,次级城市在参与整个城市价值链分工过程中也会不断寻求自身价值链的增值。从城市产业层面来讲,核心城市由于集聚了高端价值要素,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次级城市则更多的集聚了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因此,城市价值链布局有助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间价值链重组与整合过程如图4所示。

在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城市体系中,存在价值链高端势位城市的技术和产业的扩散和低价值势位城市对资源、要素的空间竞争这两类相反方向的作用力,由于城市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得城市群中的城市因价值链赋予发展机会的不均等而存在空间整合与重组的可能。随着城市群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内部价值链和城市间价值链都有中心化趋势。由于城市价值链各环节存在竞争关系,所有城市及城市体系的中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城市空间的动态演化中会衍生出新的城市中心,此时的城市和城市体系将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变,城市规模又会进一步扩大,新一轮城市价值链整合与重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了城市价值链不断优化和提升,使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图4 城市间“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示意图

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世界已进入城市群发展时代,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关注的重点。从城市群层面和城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来看,空间经济具有非均质、差异化性质,因此,不同空间尺度的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比较优势思维,通过构建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空间价值链进行经济布局,合理安排空间生产,积极提倡空间创新,优化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组建有竞争力的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城市群经济,在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起着先导创新作用,通过自身产业升级和城市内部空间价值链重组,既保证了自身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又加强了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乃至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价值链的传导机制使周边地区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在共同的市场基础上,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在空间竞争中不断提升,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大规模的集聚,形成了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的规模递增效应。在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通过价值链实现合理分工与功能互补,在对外竞争中,与周边城市一起以整体为竞争单位,城市群的实力不断壮大。核心城市越来越专业化于总部经济,而小城市则越来越专业于某些制造环节,在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体系内由原先的制造业部门的分工转化为价值链分工,相应的服务城市和制造城市应运而生。

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符合城市价值链规律,城市空间集聚与产业集聚一样,有利于创新。可以预见,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新一轮城市发展和区域整合中,产业价值链、空间价值链、城市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将在时空中不断叠加、融合。各类价值链的空间叠加和融合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复杂化,加强了空间价值的重要性和价值链空间布局的必要性。各类城市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空间价值,打造特色价值空间,积极融入城市价值链,才能持续提高城市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程晓.大卫· 哈维对资本积累的时空分析 [J].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5)

2.周韬,基于价值链的城乡空间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5)

3.王磊,田超,李莹. 城市企业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增长机制研究 [J].人文地理,2012, 27(4)

4.周韬,郭志仪,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基于中国三大城市群的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

5.李少星,顾朝林.全球化与国家城市区域空间重构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6.蔡孝箴.城市经济学 [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7.马春辉.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化——以长江、珠江三角洲为例 [J].经济问题,2004(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城市群“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240041026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产业空间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