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2016-09-02 03:39张廷艳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流通典型

■ 张廷艳(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保定 071051)

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
典型相关性分析

■张廷艳(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保定 071051)

流通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一直都是流通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愈发完善,流通产业已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发展动力的背景下,流通产业已经在我国各区域市场中开始扮演较强的主导地位角色。因此,本文运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当下我国的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中的关联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流通产业发展结构相互之间的关联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究,希望借此推动我国的结构性改革攻坚,并推动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和提升商贸流通效率。

流通产业 国民经济 典型相关性分析 经济效率 商贸流通

引言

我国的“流通产业”,主要是我国成品制造商将商品经过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再达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市场流通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流通产业都是按照从生产地到消费地这样一个商品流转过程运行的,其中主要涉及到的市场经济流通要素包含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与我国流通产业相呼应的行业发展领域主要包含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餐饮业、信息产业和金融业等诸多行业。

同时,典型相关性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是一种基于多元的统计分析,是一种具有研究性、探究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典型相关性分析主要是利用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有针对性地反映出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所以,本文利用典型相关性分析,将我国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进行整体相关性分析,希望借此实现我国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

典型相关性分析在经济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1936年,是由H,Hotelling将线性相关性推广到两组变量相关性的讨论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典型相关性分析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后,其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完善,并且被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研究领域中。因此,本文对于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的相关性分析,主要是选用研究方法作为统计分析,用简单的相关系数来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一)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高速运行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流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中介”,流通产业时刻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有产业部门与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更是在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效益等方面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流通产业基本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并以统计结果为依据,测算了我国2011年31个省(市、区)的流通产业各部门经济效率结果(见表2)。

(二)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系的制度变革过程中,我国的流通产业市场地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先导作用,尤其是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尤为明显。换言之,当我国的流通产业负责将制造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交换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后,这个流通的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产业领域非常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当前的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其具体的发展关系演变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其中,第一产业推动阶段为 1978年-1985年、第二产业推动阶段为1985-1997年、第三产业推动阶段为1997-2002年、相对独立的推动阶段为2002-2007年、从2007年至今流通产业逐步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效率关联性分析

(一)我国流通产业与国内消费的关系分析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中高速增长过程中,国内消费成为重要一环,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减乘除并举调整产业结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等众多方面都可谓“建功立业”。因此,本文首先探讨国内各地区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国内市场消费之间的关联机制效率。

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在通常情况下,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内消费和带动国内消费。但是,因为我国不同区域的商贸流通产业随着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在促进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方面的作用也将出现较大差异性,但总体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及相关服务产业在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方面依然具有较为显著的推进机制作用。其次,商贸流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都能较为直接地实现国内即期消费,其主要包括对国内区域经济市场未来消费的创造以及对国内潜在消费的开发等。再次,伴随着区域内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内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尤其是对进一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起着不可替代的效率。最后,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在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过程中,区域内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和消费的扩大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机制性规律,所以,根据最近专家学者通过运用DEA模型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消费的促进效用要远远强于消费对流通产业的支撑作用。

图1 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演变

图2 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协同演进轨迹

(二)我国流通产业与国内生产制造业的关系分析

流通产业与国内生产制造业的关系主要是体现在区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期间,生产与流通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主要包括市场销售、品牌运营等相关的流通环节。可以说在这种关系下,商贸流通产业对于区域市场内生产制造行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国内市场经济相互关系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内商贸流通产业对于国内生产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起到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其中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有化工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等,这些行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在流通产业与国内生产制造行业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潜在威胁,其主要体现在批发零售环节,虽然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国内现阶段制造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面对批发业的相对萎缩和零售商的规模化转型,其对于国内生产制造领域的发展及产成品的产出将带来负面影响。然而这一不利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显著,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原因还是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也成为中西部区域生产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关系

流通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与各产业之间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拉动效应,可将这种效应理解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一种正相关发展态势,因此,区域内流通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表3为2013年我国各地区城市流通竞争力和GDP数据,图2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协同演进轨迹,均说明了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关系。

典型相关性检验

本文的典型相关模型是以我国流通产业各行业生产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关系来评定,首先设定各市场要素,例如批发与零售行业国民GDP表示为X1,交通运输及其仓储业GDP表示为X2,住宿和餐饮业所产出的GDP表示为X3,上述为第一变量组;同理,在第二变量组中,流通产业以外的所有国民经济发展领域的其他各产业领域,包括工业、建筑业、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技术及服务行业等,将其产出的GDP分别表示为Y1、Y2、Y3、Y4、Y5。从而构建本文的典型相关分析模型:

由此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V1=-0.9927+0.1363U1

从表2的经济数据统计中提取或选取两组变量,根据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见表4)及其典型变量分析(见表5)。同时,假设显著水平需要通过Chi-SQ来检验,而两组变量表示为U1/V1-U2/V2。

强化策略

(一)调整流通产业发展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力增强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上,包括在流通产业体系下的各产业部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其服务领域,以此来不断提升其服务水平。同时,在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运用现代化的流通方式改造传统流通产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模式问题。最终使流通产业的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并通过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力,从而创造现代化的市场氛围。

(二)完善基础服务体系,优化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首先要完善我国城乡二元市场流通之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包括农产品的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并对我国基础服务体系的软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信息科技,切实做到农产品零售网络的全面覆盖。从而在区域市场内逐步构建并形成集农产品展销中心、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为一体化的衔接方式。其次是要利用现有条件,打造更高水平的便民商业体系,充分将传统的商业运营及其流通模式和现代化的网络商业服务模式相结合,提供以批发零售为核心的,包括餐饮、娱乐等各种服务在内的便民商业流通模式。

结论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流通产业是由诸多市场导向因素共同致力构成的,其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到了稳定的市场拉动作用,因此,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间的发展也都普遍存在着相当显著的互动机制。

本文将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分别设定为两组不同的变量,并基于此构建了典型相关模型,从中有效地分析了流通产业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所起到的拉动作用,并通过经济数据的验证,得出了两组变量(流通产业、国民经济)之间的关联效应。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典型相关性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流通产业通过经营网络的点、线、面和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合,最终高效地实现了我国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对接。

表1 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区)流通产业基本发展现状统计(亿元)

表3 2013年全国各地区城市流通竞争力和GDP数据

表4 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表5 典型相关变量相互之间解释能力分析

第二,在国民经济稳定运行机制下,我国流通产业在其中起到了推动其他产业部门增长的产业职能,重点体现在商贸流通市场上的各种交易买卖活动行为,而流通产业更是在其中扮演着提供相应产权服务的功能,例如:广大消费者最为熟知的售前与售后服务、广告业务和其它社会服务功能等。

第三,在我国流通产业各市场产业部门体系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是批发零售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较而言,批发零售业在整个流通产业中处在一个核心关键的市场流通地位。根据典型相关分析模型的原始变量和典型变量,通过系数计算可以发现,批发零售业变量在整个区域流通产业变量组中的载荷系数表现为最大(0.985),同时,批发零售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内各产业变量组的交叉荷载系数也是最大(0.980)。从这些数据能够看出,在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结构中,是以产业关联体系为核心地位的批发零售业作为代表,许多商贸流通环节的生产能力几乎都要借助于批发零售业来实现。

第四,虽然我国流通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表现得较为充分,但是,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对于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相比较于第二产业的关联互动性而言,像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变量对流通产业变量组的交叉载荷系数表现为最小(0.675)。这一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流通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互动关系最低,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五点: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力、生产技术不高;二是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区域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产业发展深度不足;四是极度分散下的小规模农户在城乡商贸流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一定程度的主导地位,进而导致其小农化体制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五是现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工业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一种内在的市场化纽带。

1.朱立龙,于涛,夏同水等.我国现代流通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5)

2.胡永仕,许明星.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经济学分析—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

3.江彤.关于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

4.李丽,张益民.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协同演进分析[J].中国名城,2014 (12)

5.夏冰.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特征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6.刘增佳.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3

◆F71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流通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