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6-09-02 09:56胡孝平孙琨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竞争力指标体系优势

胡孝平?孙琨

借助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从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层面构建了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其中现实竞争力包括综合竞争力、产业要素竞争力和满意度三方面共计34个具体指标,潜在竞争力包括资源与产品因素、环境因素和支持性因素三方面共计54个具体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反映生态休闲旅游当前竞争力表现,更能解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支撑条件,有助于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并指导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发展。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和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56.9下降到2015年的30.6,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物质性消费转向服务性消费为主,作为服务型消费重要代表的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国内旅游总人数从1984年到2015年间增长了20倍,达到41亿人次,人居出游率由1984年的0.2次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2015年出境旅游达到1.2亿人次,比1998年增长了13倍。而随着人们出游经验的积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诸如自驾游、自助游等休闲性质的旅游方式层出不穷。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估算,早在2009年我国居民消遣旅游类休闲、文化娱乐类休闲、体育健身类休闲三大部分消费总额约为1.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07%。与此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普通大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如何在保障旅游者基本旅游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通过健康合理的旅游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正在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生态休闲旅游做为以自然区域为资源基础,通过生态化的旅游方式获取身心放松和自我发展并创造外部经济性效益,最终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为方式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人类需求新的消费热点,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进行测评,并有针对性的选择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战略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旅游竞争力相关理论

竞争是竞争力的前提,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体现。在对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运用比较多的是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资源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18世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之后的大卫.李嘉图和俄林等进一步发展出了比较成本学说和资源禀赋学说。资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基本物质的投入情况,其核心思想是各国存在资源丰裕程度(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差异,尽管某一区域的生产率低于另一区域,但只要两个区域同时生产自己生产率最高的产品并进行交换,则双方都将获得较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资源优势一直是我国各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性理论,不同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所进行的产品开发在早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旅游资源区域性特点使得基于优势资源开发的导向产生重复性建设导致区域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另外,根据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而言,其旅游发展将永远滞后于资源优势区域的推论,使得大家对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旅游产业竞争力获取方面的使用进行反思。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的弊端,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旅游竞争力的获取不能单纯的依靠资源优势,而应建立在质量、品牌、服务等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更加关注后天优势在旅游竞争力培育中的地位。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其主要观点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由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机遇与政府行为六大因素决定,其中前四个因素是竞争力形成的决定因素。在要素条件方面,波特将其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础要素主要包括人、国土、自然资源等先天要素,高级资源则是后期开发出来的,需要大量的资金输入和良好的创新环境,相比于基本要素而言,高级要素才是竞争力培育的更重要的部分。需求条件对于一国某一产品或某一行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规模与需求质量,相对于市场需求规模而言,较高的需求质量对于竞争力的形成作用更大。企业良好的发展战略和活跃的竞争状态能够迫使企业不断创新。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发展则能够形成优势产业群,并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互相促进和优势获取的作用。政府应该在竞争力的培育中扮演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支持、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的制定以不断提升竞争力。机遇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多表现为新发明、基础技术的突破、政治变化和国外市场的转变等,机遇在许多产业竞争优势的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旅游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梳理

关于旅游竞争力的测评指标体系一直是旅游竞争力研究关注的焦点。目前对竞争力评价影响力较大的是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所做的国家竞争力排名测评系统,其从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开发和国民素养8个方面290个指标对国家竞争力进行测量。IMD测评维度的某些方面对旅游竞争力的测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基于国家层面的测评体系对于某一具体行业而言还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加以调整。国内学者在对旅游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思想观点,朱应皋和万绪才在对11个旅游强国和中国旅游国际竞争力测评过程中提出应从旅游资源和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他条件和国际旅游业绩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曹宁和郭舒从旅游竞争力的结果和竞争力的形成原因两个维度构建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竞争力形成原因的指标包括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资格性因素和管理创新因素6大方面。冯茂娥提出了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三大层面的评价体系,环境竞争力包括经济、科教、社会、安全和生态环境,基础竞争力包括旅游企业、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科教、宣传与促销,核心竞争力包括旅游客源、旅游收入、旅游区位、旅游资源、旅游投入与形象。尽管不同学者在旅游竞争力测评体系的构建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具体指标和分类方式,但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学者们在讨论旅游竞争力时都考虑到了旅游竞争力应该包括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其中现实竞争力主要是目前表现出来的竞争力现状,诸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旅游业绩,潜在旅游竞争力则是对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竞争力的测量,其包括的范畴更广,诸如以上学者提出的环境竞争力、社会经济条件、旅游资源和产品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四、生态休闲旅游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选取的指标能够较易获取相关数据,尽量避免过去“软”数据过多导致的评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缺失的问题;指标选取有助于进行比较研究,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竞争优势的体现,是一种比较的结果,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能够对不同区域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横向的比较。

2、系统性原则

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在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指标选取过程中应基于系统论的观点考察其影响因素,所选取的指标应体现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关系,并通过层层推导、不断细化的方式将影响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归类细化,形成一个涵盖主要因素并存在内在关联的评价系统。

3、发展性原则

竞争力指标体系应能长期适用并揭示长远状态,在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指标选取过程中应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更加重视动态变化所表征的长远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现实的旅游竞争力是潜在旅游竞争力的结果反映,潜在旅游竞争力则能预示未来的旅游竞争力。因此,指标要反应现实的竞争力结果,更要纳入影响现实竞争力的潜在因素。

(二)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综合考虑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省市统计年鉴、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旅游业年度报告等公开发行资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构建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见表1)。

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着重评价区域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将其划分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大部分。现实竞争力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表现、旅游产业要素发展情况和旅游产业满意度三方面选取了34个具体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相对于传统指标体系而言,本指标体系增加了满意度、增长率等指标,能更全面更动态的展示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是对现实竞争力的解释性因素和区域生态休闲旅游长远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与产品因素、环境因素和支持性因素三个方面共计54个具体指标,其中资源与产品因素是竞争潜力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旅游吸引力产生的关键要素,资源和产品因素作用的发挥需借助环境因素和支持性因素的支撑,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与创新等内容的支持性因素对资源和产品吸引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对资源和产品吸引力的发挥产生间接影响。依托优越的资源和产品要素,在良好的环境因素和支持因素的支撑下,将会使生态休闲旅游产生卓越的现实竞争力。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反映生态休闲旅游在当前的竞争力表现,更能解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支撑条件,将为生态休闲旅游竞争力的获取与保持提供明确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竞争力指标体系优势
矮的优势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画与话
日本竞争力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