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原生态文化探析

2016-09-02 13:26杨兴波徐荣民吴正辉吴安云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蚩尤苗寨西江

杨兴波?徐荣民?吴正辉?吴安云

本文主要对西江民族生态文化进行探讨,发现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西江千户苗寨原生态文化衰落、同化现象。对此,需要建立文化传承体制,构建法律协调与专家咨询体系结合,打造民族品牌产业,才能更好的推动西江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旅游“生态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其1955年出版的《文化变迁理论》系统阐述了人类和行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20世纪90年代,生态文化理论传播至中国,中国学术界开始重视生态文化的保护问题。1998年,方李莉提出文化生态失衡问题,认为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消失。旅游行为的连锁反应导致社会多种文化结构的变革。在“旅游热”过程中,郑玉玉认为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地域文化生态特色,过度的旅游开发会导致地域生态文化失衡。

贵州西江苗寨开发原生态旅游过程中,注重经济发展,过度开发原生态民族文化,导致当地苗语、舞蹈等走向衰落,由此引起外界的强烈关注。所以,在开发西江苗族民族生态文化同时,需要利用旅游获得的资金及其政策对其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推动西江生态文化发展。

一、研究区域概况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人聚落村,其位置位于贵州省雷山县境内,与县城距离为37公里,面积约为50平方千米,地处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海拔大约为833米,东靠雷公山,北与台江县相接,南面为城关镇,西面是郎德镇。聚落以河流谷地为主,白水河从聚落中央穿流而过,聚落区区域依山而建,形成独特的聚落集观。西江苗寨在2002年,政府引导和旅游开发市场的需求下,“苗年文化周”落户西江苗寨。之后,各种苗族服饰迅速走进市场,芦笙、苗服饰和苗歌等形成“苗家乐”的重要形式,得到游客的赞许。

二、驱动西江苗寨开发的因素

西江苗寨开发以政府为主导因素,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苗族文化却保持完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地理位置封闭,交通和基础设施落后,而且开发需要资金巨大,周期比较长,导致西江苗寨开发困难;其次是国家《物权法》性质规定西江苗寨资源为公有财产,其产权归西江村民所有;最后是由于西江发展时期所决定的,西江在开发初期,由于其落后性与封闭性等导致其市场机制不完善,其自身民族文化具有脆弱性等特征,盲目开发会导致受到外来文化与经济冲突严重,使其失去民族性特征。西江苗寨开发而且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建筑、音乐、节日等,由于当地人民的需要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加之外出人员观念转变,西江发展旅游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西江苗寨环境与原生态文化关系

(一)西江苗寨地理环境与原生态文化关系

地理环境与原生态文化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研究生态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过程中,牛会聪认为一是研究文化的演变过程,二是研究文化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三是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笔者主要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关系。首先西江千户苗寨位于河流谷地,森林覆盖率高,白水河从中央流过,地处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众多山谷集水使当地容易发生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致使当地村民建筑物选择依山而建,形成以山腰为主要景观的一片自然村聚落,建筑物为适应坡地建筑方式,以吊脚楼为主,在山腰之间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梯田景观与田鱼文化。其次西江苗寨群山环抱,交通闭塞,在狭小空间范围内人口众多,以大规模苗族居住聚落为主,与外界交流比较少,其它民族文化对其影响比较小,导致其当地地域文化能够保存下来,苗语至今还是当地人民主要使用语言,而且银饰、蜡染、牛耕等文化至今还在沿用,舞蹈、苗歌主要表达对山水之情与生活的热爱,走进西江苗寨,就能感受到。

(二)西江苗寨历史环境与原生态文化关系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西江苗族人民为蚩尤部落后裔,并且西江苗族族规与生活方式中体现出蚩尤三大发明,即宗教、刑法、兵器,这些原生态文化至今保存良好。蚩尤时代统称为“东夷族”,是典型的农耕文明。首先,涿鹿之战,蚩尤部落战败,导致蚩尤部落在以洞庭湖为主区域建立“三苗国”;其次,“三苗国”经过西迁,西江苗族人民就在西迁过程中定居于此。从蚩尤部落“东夷族”至现在“苗族”的演变中,西江存有全球唯一的从蚩尤到今的祖先谱系。五千年文明,西江苗族人民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在一路迁移过程中,始终保存本民族良好的民族风貌,积极调整其生活方式、耕种方式、社会习俗等各种习惯,致使苗族人民成为中华民族迁移过程中保存历史文化完好的民族,使其成为原生态文化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西江苗寨政策环境与原生态文化关系

西江苗寨在清朝以前,设置土司管理;清朝时期改土归流,实行流官制度,使其土司合法化;建立民国初期,实行五族共和;1949—1978年,受国家政策影响,以公社管理为主,在这一时期,其西江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由当地人掌控,受到外界影响极小,使其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在改革开放后,受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影响,“苗年文化周”、“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开发政策落户西江苗寨,并且权利由开发公司、政府等机构控制,引进大量先进管理技术,改进落后的风俗观念等,致使西江千户苗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强烈,使当地对歌、婚姻习俗等生活方式走向衰落或者消亡,造成原生态文化被同化或者衰落现象比较严重。

(四)西江苗寨经济环境与原生态文化关系

西江苗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前,主要以小农经济模式为主,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米为主,由于其交通封闭,相对海拔较高,收割农作物时出现马托、人挑、人背、人抬等生活方式,而且实行田鱼、打猎等经济活动,与外界交流比较少,使其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良好。改革开放后,西江当地人民通过外出务工,发展大三产业,与游客联系、接受先进通讯工具等方式加强与外界联系,思想观念变化比较快,而且放弃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其纺织、对歌等方式基本消失,而且通过在景区租民族服装赚取高额利润,而其方式却没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违背原生态文化的含义。

四、结语

总之,开发西江苗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破坏当地生态文化现象比较严重,原有的民族风情在逐渐消失甚至走向灭亡。在实践中,以保护西江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提出对此需要建立文化传承体制,构建法律协调与专家咨询体系结合,打造民族品牌产业,推动西江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针;协调好多方面利益关系,使其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达到双赢策略。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蚩尤苗寨西江
苗寨晨曲 袁峰 中国画 178cm×145cm 2020年
大战蚩尤
西江苗寨
蚩尤之歌
苗寨小记
千户苗寨的早市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
大美西江
黄帝战蚩尤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