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真充盈内心
——伊迪丝·索德朗格《还乡》赏析

2016-09-03 09:39责任编辑吴新宇
初中生 2016年14期
关键词:伊迪丝朗格童真

责任编辑:吴新宇

让童真充盈内心
——伊迪丝·索德朗格《还乡》赏析

【诗人简介】

伊迪丝·索德朗格(1892—1932),芬兰现代派诗歌的中心人物,对芬兰和瑞典的现代派文学有决定性影响。她的语言富有想象力,形式自由多变。代表作有《诗集》《九月的七弦琴》《未来的阴影》等。

【经典诗歌】

还乡

(芬兰)伊迪丝·索德朗格

我童年的树木狂喜地立在周围:噢,人类!

小草欢迎我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归来。

我把头埋进草里:现在终于到家了。

如今我把过去的一切都置于背后;

树林、堤岸和湖成了我仅有的朋友。

如今我从云杉涨满汁液的树尖汲取智慧,

如今我从白桦干燥的树茎汲取真理,

如今我从细嫩的草叶汲取力量:

一位强有力的保护者仁慈地把他的手递给我。

(北岛 译)

【赏析】

第一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我童年的树木狂喜地立在周围:噢,人类!”

这句是什么意思呢?用散文的句式可以这样改写:人类啊,这下可好啦,童年的树木已经站立在我的周围,保护着我。

可以想见,诗人认为自己在人类(社会)中没有朋友,没有家,于是她要回到童年去。童年毕竟很陌生了,但没有关系,小草欢迎“我”回家,使“我”把一切都置于背后,“树林、堤岸和湖成了我仅有的朋友”。

回到童年,“我”从云杉的树尖汲取智慧,从白桦的树茎汲取真理,从细嫩的草叶汲取力量——于是引出这首诗另一层更深的意思——它其实并不是说童年能庇护一切,而是说大自然才是人类强有力的保护者。

可是,一个在世俗中闯荡得失去了童心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中所蕴含的智慧、真理与力量的。所以,只有回到童年,让童真充盈内心,才能获得大自然仁慈之手的牵引。

(原 野)

链接:

她短暂的一生充满苦难

芬兰人。用瑞典语写作。出生于俄罗斯彼得堡——从这三句话可以略略看出伊迪丝·索德朗格“身份”的复杂。这种复杂是不是注定了她一生的坷坎命运呢?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这种复杂至少是她一生坷坎命运的开端。其实,索德朗格会很多种语言,德语、法语、俄语等,据说,她最终决定用瑞典语写作,是为了纪念在她16岁时去世的父亲,因为她父亲说瑞典语,而索德朗格14岁开始写作时,用的是德语。不幸的是,在她主动选择父亲的瑞典语时,她也被父亲的肺结核选中。

她短暂的一生充满了苦难:战争近在咫尺,饥饿仍在威胁着人们;出版的四本薄薄的诗集遭到批评家和读者们的嘲笑与冷遇,她的朋友和拥护者屈指可数。她最终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年仅31岁。

而时间证明了她存在的价值:许多和她同时代的诗人渐渐消隐,她却从历史的迷雾中放射出异彩。她的诗歌几乎家喻户晓,被传诵,被谱曲,被收入各种选本,被译成多种文字。芬兰还专门成立了索德朗格研究会。她作为北欧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被载入文学史册。她的名字常常被人拿来和美国的狄金森、俄国的阿赫玛托娃等伟大的女诗人相提并论。

责任编辑:吴新宇

猜你喜欢
伊迪丝朗格童真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想东想西”展童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雕刻时光”
山景
星星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钉子户伊迪丝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