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

2016-09-04 00:59赖明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6年21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

文|赖明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赖明

创新和共享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两大核心理念。一方面,智慧城市源自于创新,是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把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使其成为具有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升华和飞跃。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永恒主题,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更聪明、政府更高效、企业更智能、市民更便捷;另一方面,共享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离开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共用,我们将一无是处,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书认为人类的“认知革命”是由猿到人转变的关键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这种“认知”即是虚拟信息的一种共享,共享让人类逐渐拥有了族群、种族、民族和国家,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样的技能、更高超的能力、更聪明的头脑,使我们更加协作高效,走过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可以说,智慧城市的价值所在是共享,真正的智慧城市也是“共享城市”,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智慧城市是否“智慧”的关键所在,“共享”正成为未来城市的建设目标。

近年来,九三学社持续关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别就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总量及其能耗控制、房地产市场发展、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区治理与服务等课题进行调研,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在高层协商和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议和提案,推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已经6年,这期间我连续参加了几届智慧城市大会,每次都有新认识,受到新启发,在此,谈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从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从中央到部委,再到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信息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工作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头戏”“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李克强总理要求“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将智慧城市纳入国家战略;2014年8月,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截止2014年底,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地级市、47%县级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到2015年10月底,已有超过373个试点市、县(区)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重点项目超过2600个,投资总额超万亿元;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趋势。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7.7亿,城镇化率为56.1%,而同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均在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我国的城镇化仍然大有可为。目前,我国每年有1300万左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意味着城镇化进程还有20年左右的时间,未来20年将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黄金期。城镇化进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城市人口激增、土地供应紧张、交通拥堵、基础设施捉襟见肘、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一些城市已面临这些“城市病”。智慧城市是治疗“城市病”的一剂良方妙药。例如,智能交通可以极大缓解交通拥堵,平安城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并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智慧医疗对提升医院诊断效率、缓解“医患”矛盾成效显著,智慧食品安全可从溯源角度保障食品安全。近几年,美国政府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洛杉矶市通过云计算和City Touch软件,远程控制12000公里的路灯;芝加哥市开发AoT计划,搜集城市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使饱受“大城市病之苦”的芝加哥变成了一个安全、高效的宜居城市。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使居民生产生活便利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智慧城市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家里需要柴米油盐,“云超市”送货上门;出门在外,手机APP就可以远程操控家中的智能设备;去医院看病,医生根据录入的信息就对病人情况一目了然。依托这些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居民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便捷、美好。智慧城市让成熟的先进技术更贴近民众,以实现零距离问需、问情、问计,从而广纳民意。如珠海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成“政民通”社区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提供民意调查、社区评议监督手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区自治参与渠道;嘉兴市借助通讯技术,建立“96345”居民服务求助中心,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提供公共、便民服务,受理需求300余万件次,辖区居民满意率达99.95%;北京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部门与居民的供需对接平台,至2015年底建成123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80%。

四是技术迅速进步,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固网加速向光纤宽带升级,4G移动通信网络全面推进,Wi-Fi覆盖面越来越广,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结合,实现对海量、动态、高增长、多源化、多样性数据进行高速处理,使我们能够快速获得价值信息,进而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及提高城市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同时,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初步形成了由总体框架、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等类别标准,这些都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中,需要一些“冷思考”,认清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热潮”之下有隐忧。目前,至少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顶层设计不足,发展盲目无序。智慧城市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但统筹协调的制度和机制不力,顶层设计和滚动发展规划不足,缺乏建设成果的有效评估,对现状没有充分地调研摸底,没有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普遍呈现“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现象,形成“一拥而上”的表面繁荣;缺乏全局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能有序布局、合理发展,更没能互为补充、相互借鉴,从而造成重复投资和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同时,一些地方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认识不清,没有根据城市特点科学定位,没有理性安排发展次序,发展重点不明确,盲目推进一批不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项目;热衷于以项目为驱动,过度追求技术先进和设备投入,忽视实际需求和民生需要,贵而不惠、徒有其表,造成一批新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再加上缺乏长效机制,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法制环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

二是缺乏商业模式支撑,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进入到实施阶段,发展前景非常好,出现了官办官营、官办民营、官民合办等多种模式,但这些模式主要还是政府掏钱,形成了财政单一投钱、企业只想赚钱、市民不愿掏钱的格局,并由此造成智慧城市建设的区域差异,发达地区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未来5年,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将增加到万亿元以上,如此庞大的市场,社会资本却不愿参与,有些工程听起来很好、看起来很美、运营起来也不错,为什么推向市场就是不行?原因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在造福百姓的同时,不能给社会资本形成良好的回报预期,缺乏吸引力。

三是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发展乏力。智慧城市建设包含提供运营服务的运营商,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技术集成的建设商,提供系统所需各种产品的供应商,以及规划设计整个城市蓝图的设计商等,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很多地方都存在把智慧城市当成一次“硬件升级”的简单化倾向,重形式轻实效、重采集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重新建轻利旧;同时,因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缺失,造成产业结构先天不足,产业基本是自发发展,产业规模弱小、基础薄弱,实力过硬的集成商和建设运营商大多是外资公司,本土企业实力相对较弱。

四是深度和广度不足,群众参与少。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局限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少数行业,如老百姓感受最好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滴滴打车等,智慧城市没能体现在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效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在与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功能、同城一体化等方面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集体智慧,市民参与是关键,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群众参与程度不高,一些智慧城市项目往往是领导拍脑袋决策、企业蜂拥而上、市民袖手旁观,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没有形成共治共享,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打造“创新2.0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

近年来,“新四化”等国家战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宽带中国”“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战略的出台更是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体系的运用,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创新2.0时代”。对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实施。从国家战略层面入手,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统筹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的相关工作,打破信息壁垒和行业条块分割,实现互联互通;顶层设计应以城市相关发展规划、建设现状和需求为基础,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近远期相结合、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不贪大求全,因地制宜,在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各类民生需求,按规划、有计划、体系化地稳步推进,最终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举办宣传推广活动,营造氛围,提升市民感知,帮助市民更多地参与智慧城市实践,使其充分享受智慧城市成果,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智慧化。

二是创新思维,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还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在体制机制层面,应当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勇于突破现有格局,打破行业、部门条块分割局面,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融合,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在实际工作层面,以人为本,以民生应用和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汇集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变职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做出了全面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统筹,注重实效,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性政府;我们应以落实文件要求为契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创新模式,实现共享共赢。好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要说清楚是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三个问题。是什么?就是要讲清楚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运维模式和盈利模式,建设模式要多主体共同推进,比如本地与外地、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合作推进;运营模式要多元发展,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外部与内部的关系;盈利模式是在让企业有钱赚的同时,让政府好管理,最终产生服务绩效,使我们的服务接地气,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谁来做?就必须由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共同建立一个稳定、长期、有预见前景的交易结构,政府来引导和服务,企业和市场发挥主体作用,城市居民积极参与,从而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怎么做?一方面是政府怎么做?首先政府要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互联网+”做不好,智慧城市也做不好;其次要有大局观、时空观、未来观,创造互联网新空间;再次要有平台思维、善于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新应用;第四,要具备运营平台能力,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营销手段做好服务推广。另一方面是企业怎么做?首先是合作要转型,从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向合作共同开发转变;其次是心态要端正,从“一锤子买卖”向持久合作转变;再次是评价要完善,要看效果如何?持续收益如何?第四,能力要提升,要成为“城市综合发展解决商”,提升全领域服务能力、全链条支撑能力。

四是完善产业链,为智慧城市发展奠定基石。发挥产业生态圈最大化效应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首先,政府发挥引领作用。要建设基础数据库,发挥信息分析中心作用,共享数据资源;发挥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引效应,促进资源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设高效投融资平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其次,运营商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标准共建的参与者,还是终端设备的合作者,或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导者。在竞争中,运营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再次,方案提供商发挥积极作用。方案提供商是联结政府、运营商等各行业的咨询和规划师,通过提供完整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时有效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分析和建议,创建多方共赢的运营模式。第四,注重研发、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先进技术能让智慧城市“飞得更高”,应当重视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与应用,尽快本土化,提升国内企业的实力与水平,让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智慧城市发展奠定基石。

中央提出协同推进“新四化”建设,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没有终点,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事业,是永远在路上的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践行绿色、人文、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逐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和各种问题,让城市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

(本文根据赖明副主席11月3日在第十一届智慧城市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