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6-09-07 08:18胡旭升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创设意识小学生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和情境,示范引导,巧加点拨,从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是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恰恰是问题意识的起点和源头,解决问题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发现问题却能决定问题的方向,保证思维的方向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而不发生偏移。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没有过多的思想的桎梏,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辅之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营造宽松氛围释放思想活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完全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讲求的是课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从复习、引入到新授,再到巩固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的注意力在40分钟内高度集中,节奏紧张、气氛严肃是数学课堂的常态。数学教师的重点也往往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课堂形式经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配合的好,则课堂教学顺利;配合不好,则教学往往会陷于困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根本没有时间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而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教师要主动转变“以我为主”的观念,改变课堂上“唯我独尊”、“我讲你听”、“包办代替”的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轻易去批评。具体做法就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用去说;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用代为处理;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用去包办。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环境。探究式学习理论奠基人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其实就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假设。

小学生生性活泼,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天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个特点,顺应教学规律,爱护和尊重这种难得的问题意识培养的契机,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感和严肃气氛,让这种天生的灵性得以充分挖掘和展示。

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标新立异的想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疑问的勇气和兴趣;创设情境,引导讨论,鼓励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让学生充分感觉到积极思考、勇于提问就是教师极力支持和鼓励的,其实质就是建立一个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准则。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又有利于其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

2 创设 “有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虽然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的知识基础太过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细心呵护、充分发掘。利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创设“有问题”的情境,利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就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数学内容虽然相对比较抽象,但只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样可以创设出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具体操作方法有很多。如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利用数学游戏创设情境”、“利用实物操作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激发兴趣”、“以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一些生活情境,有很多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他们自发的去发现问题。如在教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先给交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布置教室展示台,可以让一组学生去展示台上实际操作,看有什么困难。上台操作的学生必定要说明用多长的花边,用多大的装饰纸……但到底是多长多大,就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种生活化的导入,可以迅速激发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探索的求知欲望,从而将生活事件与看似枯燥的数学联系起来,并且还能有所发现。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能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相联系的契机,适时恰当的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探索和思考中发现问题。

3 适时引导点拨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自主提出恰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绝非是完全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和点拨,经过训练才能够达到。敢问是一回事,会问则是另一种境界。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质的飞跃。会问并非不假思索的乱问,也不是为提问而问,更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简言之,一要示范引导,二要及时点拨。

3.1示范引导。如上所述,小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问”,这时,教师的言传身教往往起着点石成金的作用。教师先亲自示范,学生亦步亦趋的模仿,让学生相对迟滞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散开来,从而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恰当的。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才刚刚接触数学,因此,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己提问题显得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以示范引导,让学生觉得有“法”可依。如在学习第一册第一个信息窗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先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然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有哪些问题要问”,有的学生问道:“老师,火箭是怎么制造的?”教师回答:“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此时,学生可能因为不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而不知所措,于是教师可以说:“那我先来问一个问题吧,‘有几个小朋友在玩飞机模型?’下面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问一问。”小学生在有了示范后,问题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颗松树?”……此时,学生对于熟悉的问题很乐于接受,学习热情也很高。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引导示范的好,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能力是能够轻松调动起来的。

3.2及时点拨。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可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然后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 《估算》时,教师可以这样点拨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思索:在已经出示的探究例子中,故意没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当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接近整十数的就估成整十数计算时,教师可故意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教师的提醒下,就有学生提出:“如果这个数是45,是估成40,还是50呢?”教师可以适时进行鼓励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怎么老师没想到呀!”学生开始有点困惑了,但看得出,个个都在动脑筋。这时,学生可能出现的意见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看成40;第二种认为可以当40,也可以当50;第三种是看成50,因为要四舍五入。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说:“同学们说得对,按照人们的习惯是四舍五入,一般就看成50来计算。”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45在估算时要遵循四舍五入原则看成50”,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索,则是在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同时也丧失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再一次给本来趣味盎然的数学课贴上了枯燥的标签。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了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需要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张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性探究 [J].才智,2014(6):35.

[2](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继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中),2015(11):48.

[4]丁艳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330300江西省永修县马口镇中心小学胡旭升

猜你喜欢
创设意识小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是小学生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