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6-09-07 15:26李春宁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应用

李春宁

【摘 要】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因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已经进入了教法老套、进度缓慢、耗时多、效果差的怪圈,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打破这一瓶颈,并真正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其有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文将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入手,引用教学实例,探究“思维导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思维导学”法;文言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虽然历史的车轮碾压了数千年,但华夏文明的璀璨光华依然在文言文中继续闪耀,所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不遗余力的去学习、继承和发扬,这就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做出了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①由此看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落实以下任务: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然而就我们当前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无非四个字——“老、慢、差、费”(即教法老套,进度缓慢,耗时多,效果差)②,学生的兴趣点也不高,更有甚者是厌学情绪猖獗,这其实都受害于我们一直以来惯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先看注释攻克字词,再翻译课文,最后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思路早在实行第一个骤时就将学生的兴趣耗费殆尽,下边的环节还要怎样进行呢?所以,我在多方的学习与实践中寻找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那就是“思维导学”法。

二、“思维导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思维导学”法,指的就是以思维引导教学,即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予以思考,在反复的诵读与理解后,抓住文中最核心的一句话进行深入探究,抛出系列性的相关问题,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触碰这一问题的同时,当然会牵带出对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的落实。这样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有效的提高了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实,在操作“思维导学”法的时候,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技巧,我们首先要搞定学生,使他们能够爱上文言文、有学习文言文的瘾,因此我们可以首先从课外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言小短文,如《唐传奇》中的《崔护》一文,我们就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点——“桃花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入手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

1、崔护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桃花诗”的?2、这首“桃花诗”究竟引起了哪些事端?(请从女子和老父两个角度进行探究)3、为什么文中的女子看到“桃花诗”会有如此大的反应?(重点思考“去年今日此门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4、一首“桃花诗”真的成了文中女子的“催命符”了吗?故事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5、崔护借这一首“桃花诗”到底想要传达怎样的心声?

由于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首先在内容上就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所以,当老师抛出一系列的问题时,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当他们在没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情况下,回答清楚所有问题时,那种成就感会激发他们期待老师的下一个任务,所以,接下来我们可以趁热打铁,让我们的重点回到课本中去。不过,我们可以大胆地将高中的所有文言文进行整合,由易到难,由趣味性较强的到趣味性不强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可以选择高二选修课本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篇文章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下》。

这是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读完这篇文章,大家肯定关注到了这样一个核心句子——“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那么,我们的系列性问题也就出来了:1、文章之初说到“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对于这一现象,“良人”是怎么解释的?2、“妻妾”对于“良人”的说法是否深信不疑?她们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3、在“其妻”的一番调查跟踪之后,发现齐人“餍酒肉而后反”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4、得知真相的妻子做了哪些事情?而蒙在鼓里的良人又作何反应?5、综上所述,你觉得“良人”是怎样一个人?请从文中他的言行举止出发进行考虑。

所以,无论是一个“兴趣点”,还是一个“核心句”,都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完成对于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引”步骤。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的难度可以逐步加大了,如《师说》,这应该算得上是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了吧,它是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四课时,也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之作,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并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以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为切入点,来进行“思维导学”,导学问题如下:

(1)作者作《师说》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会找到最后一段。(2)请问“不拘于时”是什么意思?当时的“时”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落实文章第二自然段。(3)请问“李氏子蟠”“能行古道”是什么意思?“古道”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看文章第一、三自然段。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会觉得自己就像福尔摩斯一样,三个大的问题是三条大的线索,将全文的整个内容串联了起来,而其中那些重点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就是影响破案的蛛丝马迹,为了更好的“侦破案件”,学生自然而然会主动去研究探讨重点词句的含义,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这无疑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思维导学”的实践其实是沿着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前进的,我们称之为“思维导学”“三步走”——第一步走:“点”上的实践——利用“兴趣点”激发学生探究核心问题;第二步走:“线”上的实践——利用“核心句”带领学生挖掘文本内涵要旨;第三步走:“面”上的实践——利用“切入段”引导学生回归核心思考。这样“点、线、面”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就是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实践,也许我谈的并不透彻,但希望可以引发所有语文人的思考。但我绝对相信,“思维导学”法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的民族经典再也经不起支离破碎式的解读了,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提纲挈领,抓住要害,然后再将那些细碎的文言知识点各个击破,因此,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实践——勇于开拓,就一定有路可走,而且,那也一定会是一条阳关大道。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学术论文,宝坻五中,吴淑静、杨占平、许俊霞。

(3)《唐宋传奇》,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应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