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016-09-07 16:52陈土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学素养思辨能力

陈土龙

【摘 要】 在今天的教育发展进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文学素养,作为人文素质的核心,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文学素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 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多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一、文学素养的内涵

提到文学素养,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阅读能力,然而这只是一个狭义的理解。从另一方面讲,所谓文学素养实际上是指构成篇章的语言特征的感知能力,对篇章中文学性(liternariness)的辨识以及对文学话语的解读、推理和鉴赏能力,是一种集语言、社会文化、历史及符号为一体的意识,是在与文本的互动中推断出意义,并对篇章内容和作者视角做出判断的能力。洛阳师范学院张淑芳老师认为:文学素养是一个内在的、综合的文学素质,它包括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而欣赏能力是创作的基础,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挖掘语言材料中的文学意蕴,从整体上感悟、欣赏文章的艺术性和文学内涵,真正实现语言学习和文学教育的统一。

二、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现状

从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一方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得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更谈不上文学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片面注重词汇教学,忽视了篇章在整体结构上的分析。这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对阅读的意义产生了误解,只注重对文字的理解,忽视了对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积累了一个个的单词,对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以及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一无所知。在大量的阅读练习中,由于受到考试形式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只是编题者给出的答案间进行选择,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见解。由于缺乏思维方面的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就显得比较薄弱。

三、英语专业阅读课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 转变观念,加强学生的语言意识。

阅读教学其实是语言教学。有效的语言教学是建立在篇章层次上。所以,这里讨论的语言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把握生词以及一些语法规则,而且要加强语言作为思想载体意识。从专业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目的语,而且还应该有意识地分析和了解所学语言的本质、运作过程以及社会功能,提高语言运用的有效性,最终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2.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材一般都是比较知名的文学作品的节选。这些作品通常包含某种深刻的哲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认识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陶冶性情,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下面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enior High English》Module2中的文学阅读材料《The Picture of Doria Gray》为例: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亨利勋爵的世故,功利主义,上流社会与身份,画家巴西尔的“为艺术而艺术”,头脑与才能,及年轻单纯的通连,这三个不同形象演绎出来的理性与情感、堕落与良知、清醒与困惑的不断搏斗的生动画面,栩栩如生,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在阅读作品前,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供小组讨论,如:美的内涵是什么?一个人的青春可以永葆吗?如何才能抑制一个人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当欲望毫不克制地放纵后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样帮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作者作品中描述的世界。从而打开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起到了热身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应该通过对已知信息的的讲授来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建立语篇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联系,更好地领悟作者的用意。

3.重塑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多重思维能力。

多向思维是文学素养的一项重要的品质。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多地采用文学性较强的语言材料,甚至文学原著,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品质的文学素质。外语教学应是开放的,英语课堂的开放性首先应是学生观念的开放和精神的自由。例如,美籍作家Cynthia Ozike对The Shawl中母亲Rose的描写。可以看出她既有为保护自己女儿反抗的一面,又有面对死亡,本能地自我保护的一面。这就要求在分析文本的时候用多向思维。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人们生活与想象的世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其文本采用的是一种描写性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这种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使文学作为读者授受并产生效果的基本条件。康德也认为:“模糊的观念比清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实施思路多向解读的教学策略。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探索,对主题思想与象征意蕴进行多维解读,而不是作结论性的概括,特别是唯一性的定论。

4.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

批判性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发挥自己的主观潜能,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来审视文学作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习惯于“拿来主义”,主要是全盘接受书本上的东西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不去将书本上的内容放入一定的社会文化框架中,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对其进行解读和剖析,并得出自己的判断。如组织学生阅读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2年发表的就职演说稿时,在教学中,其语言流畅、连贯、节奏感强,这些是师生之间的共鸣。然而,其内容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注意和批评的地方,如他的“人权”观,以及对当时社会主义阵营 强硬态度,这却是大家很少考虑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牵涉到三方面的因素:读什么(the nature of texts)、如何读(the nature of reading process)以及如何组织课堂活动(the nature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总之,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今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全面素质与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的沟通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而文学素养恰恰是一个人多种素质的集中表现。通过大量英语阅读课,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使他们受到启发与教育,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开启心智,提高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能力,从而能够正确的对待生活、对待他人,正确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思想、知识和能力的人,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谈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丁淑琴

2.《文学作品选读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徐莉

猜你喜欢
文学素养思辨能力
试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浅议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