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白头绳·清炖鱼翅·绞丝银镯子

2016-09-07 17:47王翠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竹竿

王翠香

【摘 要】 鲁迅先生擅长在细节上做文章,有时看似很随意的一笔,却是顶上功夫。

【关键词】 竹竿;白头绳;清炖鱼翅;绞丝银镯子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竹竿”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段描写,句式长短交错,如同六个特写镜头,由远及近,最后聚焦到那比“她”(祥林嫂)“更长”而且“开裂”的“竹竿”,将站在“我”面前的祥林嫂凄苦的生活近况向读者作了特别心酸的诠释,令人悲伤、怜悯、深思。祥林嫂苦苦求生的道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丈夫祥林死后,她逃离婆家,到鲁镇做女佣,靠力气生活,“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被迫再嫁深山墺的贺老六后,“男人所有的是力气”,靠丈夫“交了好运”,生了儿子,“娘儿俩也胖了”;贺老六染伤寒去世,“幸亏有儿子”,靠儿子阿毛支撑着活下去;阿毛被狼衔走,“她只剩一个光身”,再次到鲁家做女佣,靠出卖力气生存,最后被扫地出门。不难看出,祥林嫂人生历程的这“三靠”全都化为了乌有,沦为乞丐后的她就只好依靠手中的这支“竹竿”,行乞活命。其中“拄”这个动词,既特别形象地摹写出祥林嫂体质孱弱的情状,又真实地表现出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深受摧残的事实。作者驱遣“比她更长”的那支“竹竿”,与祥林嫂的躯体构成鲜明对照,意在衬托凸显祥林嫂那枯萎、佝偻的躯体特征,祥林嫂年纪并不大,“四十上下年纪”的她,走路竟要拄着竹竿,“哀,莫大于心死”,这就真实地反映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由于竹竿长期承载重压,使之竹竿下端“开了裂”。“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不仅表明祥林嫂乞丐的个性身份和沦为乞丐的时间之长,而且还暗示出社会的冷酷,人性的冷漠;“开裂”的状态,典型而生动,预示着祥林嫂的命运必将像“‘开裂的‘竹竿”那样般毁掉,即祥林嫂终将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所吞噬。这里叙写的“竹竿”,不仅是祥林嫂“肉体”生命的“支撑”,更是她那“精神”寄托的“支撑”。

“白头绳”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鲁迅先生擅长在国民“头发”上做文章,有时看似很随意的一笔,则“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是祥林嫂“丧夫”后的肖像描写。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两者看似毫无联系,实则别有用意:祥林嫂为亡夫带孝,操守妇道,不是因为爱恋,而是封建礼教使然。祥林嫂第一次“扎着白头绳”是为第一个丈夫“祥林”服丧,第二次是为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带孝,祥林嫂是个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祥林嫂从此背上了“失节”的罪名,成了“丧风败俗”的“谬种”,从此被剥夺做人的基本权利。作者借肖像细节,巧妙地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驱逐”等种种人生磨难与不幸。“白头绳”是祥林嫂为死去的丈夫服丧的显著标志:在祥林嫂看来,扎着白头绳则是为了免遭他人鄙弃与唾骂,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和安慰;“仍然头上扎着”则进一步表明她对封建礼教的深信不疑,虔诚地恪守着“从一而终”的封建规则,折射出她浓厚的封建夫权妇道思想。“头上扎着白头绳”这个细节,与其说是扎住了祥林嫂的头发,不如说是扎住了祥林嫂的魂灵。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迫害和害人吃人的本质,并进一步预示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清炖鱼翅”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食物不论”“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的祥林嫂,在鲁家辛苦劳作,每月的工钱却仅有“五百文”,尚不够福兴楼那“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半盘的价格;当时的顾客享用一盘“物美价廉”鱼翅的价钱,竟然相当于身处社会低层且年富力强“安分勤劳”的祥林嫂两个月的工钱。两相对照,悬殊之大,触目惊心,足见“人贱价廉”,祥林嫂“做了奴隶”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低贱。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去福兴楼吃“清炖鱼翅”,具有象征意味,古人认为“得鱼”即“得福”。“我”要弃绝那封建礼教和理学令人窒息的鲁镇和鲁四老爷,去追求“福兴楼”的幸福。对魂灵的有无说不清之后,“我”就是想以吃点喝点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作者通过叙写福兴楼的“清炖鱼翅”,既暗示给读者“我”想一走了事,不想再自寻烦恼的逃避心态,又展示了“我”同故乡传统社会的不相容性,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桎梏的毫无力量,甚至于没有勇气面对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的软弱性。一种“想摆脱困惑苦恼又终于摆脱不了及由此带来的烦忧”的心理溢于言表。

“绞丝银镯子”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绞丝”是对银质饰物加工的一种方法,“绞丝银镯子”是一种较为贵重的饰物。小说中叙写到为祝福作准备的有名有姓的女人仅有三个,她们是祥林嫂、柳妈和四婶。从文中看,鲁家应是鲁镇的大户,四婶当属具有一定地位的富人家的女人,只有她才具备“带着绞丝银镯子”的资格。在鲁镇,女人不论地位高低和家境贫富,祝福过程中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祝福前女人辛苦劳作,祝福时男人粉墨登场,祝福前后情形的鲜明对照,揭示出风俗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依旧。在“夫权”主宰的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是何等的卑微。富家女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亡夫丧子、再嫁再寡的祥林嫂这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寡妇呢!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是如此深重,这就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绞丝银镯子”这个细节,在衬托祥林嫂悲剧命运和揭示小说控诉和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主题方面,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竹竿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小蟹生气
爬竹竿
愁人的竹竿
一根竹竿
别人是怎样失败的
别人是怎样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