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说课稿

2016-09-07 17:49丁淡娜刘思琪林燕岚衷明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

丁淡娜 刘思琪 林燕岚 衷明华

【摘 要】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本文以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为例,引进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关键词】 说课稿;手持技术;中和反应

【中图分类号】G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等方面来跟在座每一位交流我的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内容上,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它是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学习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引入教材《中学化学实验教科书》实验4《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作为辅助教材,借助手持技术进行探究实验,拓展教材内容,让教科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结构上,本节课在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二课时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学习基础上,借《中学化学实验教科书》实验4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既是对已学习的初中知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和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这两个内容的延伸,又是为下节课学习盐类的水解做铺垫,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意义上,本节课利用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定性研究(即研究化学现象的表象),给学生直观的数据或图像,从定性判断向定量测量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科技在化学实验方面的成果,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对学生已有基础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我将要合作的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二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以及使用pH试纸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引入手持技术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更直观地观察滴定曲线,感受滴定过程中“突跃”的存在。在能力储备上,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但在操作滴定步骤和使用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时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心理特征上,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求知欲强,乐于动手操作,敢于表现自我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本节课我希望达到的三维目标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方法;

(2)比较不同类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情况,绘制中和滴定曲线,感受滴定过程中“突跃”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体验“探究—观察—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用图表方式分析问题,实事求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2)通过手持技术,体会化学与科技密切相关,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中和反应整个滴定过程溶液pH的变化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确定为引起中和滴定突跃的因素;手持技术的使用以及实验过程中数据采集等问题的解决。

三、教法学法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为实现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情景导学法、实验探究法、知识竞赛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进而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学法来落实,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分析、探究实践、合作交流,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体现建构主义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渗析学法,从而使学生愉快、认真、科学地接受新知识。下面我将从新课导入、探究活动、课堂小结、知识竞赛四个环节来开展我的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我将用3分钟来进行我的新课导入。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我将以生活小事创设情景,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超能女人用超能”“有汰渍没污渍”等洗衣产品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共鸣。借专家预言:在不远的未来洗衣液将完全取代洗衣粉。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求知欲强,我迅速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来,由于洗衣粉pH一般大于12,而洗衣液pH接近中性,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了解pH与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性的联系,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体现学以致用。

2、探究活动:

我将用34分钟来进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首先,简单介绍手持技术对于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向酸(或碱)溶液中滴加碱(或酸)溶液,溶液的pH可能发生变化。用pH传感器来监测整个滴定过程中的pH变化并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即可得到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首先将由我演示实验一:观察整个滴定过程pH的变化。这一环节主要授予学生如何组装实验装置,如何操作滴定步骤,如何使用pH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

根据实验实际滴定曲线图,我将引导学生对比课本滴定曲线图,创设教学新情境,书本的滴定曲线图是理论计算而成,实验能否得到一样的曲线呢?实践出真知,进而进入实验二:绘制以体积为横坐标的滴定曲线。将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每次滴加NaOH溶液固定为3ml;第二组:每次滴加NaOH溶液固定为2ml;第三组:每次滴加NaOH溶液固定为1ml;第四组:每次滴加NaOH溶液固定为0.5ml,并将所得的pH值记录在各表中。每组均滴加NaOH溶液至15ml。学生利用数据采集器采集数据,观察所得曲线,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根据学生实验绘制曲线图,我将引导学生对比小组间的滴定曲线图,进一步思考引起滴定突跃的因素。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氛围极度高涨,我将引导学生创设实验新高度,进行实验三:分析酸碱中和反应溶液中的微观变化。通过减少滴定突跃附近,在加入9mLNaOH溶液后再固定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推测引起滴定突跃的最少碱用量。同样学生分为四组实验,第一组:加入9mLNaOH溶液后每次再固定滴加0.3mLNaOH;第二组:加入9mLNaOH溶液后每次再固定滴加0.2mLNaOH;第三组:加入9mLNaOH溶液后每次再固定滴加0.1mLNaOH;第四组:加入9mLNaOH溶液后每次再固定滴加1滴NaOH,同样的,将所得的pH值记录在各表中;每组均滴加NaOH溶液至11mL,采集数据,观察所得曲线并得出结论。

3、课堂小结:

我将利用3min时间进行课堂小结。首先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果以及得到的结论,再由我将四组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归纳总结,最后回应导入环节中专家预言未来洗衣液将代替洗衣粉的原因。

4、知识竞赛: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将通过5min时间的知识竞赛题,4道判断题和1道选择题来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板书设计

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主板书列举本节课主要的实验原理、实验探究、实验结论和化学与生活以帮助梳理知识点,副板书主要记录实验过程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结合手持技术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科技密切联系,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