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全媒体服务平台架构研究

2016-09-08 10:30郝红霞章民融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6年8期
关键词:计算技术架构受众

郝红霞 刘 峰 章民融

1(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上海 200240)2(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433)3(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上海 200040)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全媒体服务平台架构研究

郝红霞1刘峰2章民融3

1(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 200240)2(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433)3(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 200040)

云计算技术在传媒界的应用已经为业态发展和竞争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而且云计算在未来的市场规模、发展潜力及作用也开始得到传媒界的普遍重视。电视、报刊、网络等不同类型的媒体都开始积极推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力求借助其促进自身的进步。全媒体是未来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单一形态的媒体市场的竞争中得到持久的发展。云计算和全媒体,一个是未来媒体赖以发展的技术基础,一个是媒体发展形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媒介发展至关重要。

云计算全媒体辩证关系

0 引 言

云计算自产生以来便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被称为继互联网之后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传媒业也是一样,云计算广泛地应用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这为传媒业态的发展和竞争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云计算在未来的市场规模、发展潜力也开始得到传媒界的普遍重视,电视、报刊、网络等不同类型的媒体都开始积极推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力求借助其促进自身的进步。

目前云计算技术已经贯穿于传媒的采集、生产、传播等不同环节,改变世界传媒业的发展形态与方式。以云计算融合传媒技术的进步为基础,媒介类型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媒介融合的步伐愈演愈烈,全媒体将成为未来世界传媒行业的基本形态。

1 云计算与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数据中心,几万甚至几千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用户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需进行存储和运算[1]。云计算技术对传统计算机构架具有革命性的改变,其使系统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等由终端向服务器端的汇聚,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的整体利用并提高了系统执行效率。目前,云计算技术已在全球范围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对各行各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媒体是国内外对于媒体发展和融合后提出的新概念,国内学术界对全媒体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界定与表述,或认为全媒体是多种媒体的整合,或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也有人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理念,在传媒应用层面主要体现为运营理念的转变[2]。不过对全媒体最为普遍的认识还是不同媒介形态的统一与融合,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数字新媒体都在努力摆脱单一形态,向着多元一体化的全媒体形态发展。

一般而言,就传播介质与传播途径而言,“全媒体”是除了具有“多媒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外,还通常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手机和网络等多类媒介终端。其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各类媒体形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和定位,达到相互补充和产生合力,提供受众多样性的服务,为各种媒介形态的良性融合。该概念来自传媒业的应用层面需求,而新型媒体表现形式的不断出现、变化,以及媒体内容、渠道和功能等的相互融合,人们需要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有更广泛意义涵盖的词语。 “全媒体”概念在近年来有了极大的拓展,也越来越引起大众和业界的重视,并已在新闻传播、平面媒体和远程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中得以广泛运用。

综合研究、分析我国当下传媒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全媒体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接受。从媒体企业的战略发展到业务布局等不同的层面都体现出了对全媒体发展形态的重视。在媒介内容生产环节,原来相互分割的媒体形态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编辑,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不同形态与格式的素材能够得到自由的组合、编排。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融合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全媒体之“全”的特性正在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全媒体战略”等成为了传媒业界及传播学研究者不断被提及的话题。全媒体的推广与普及,改变了新闻媒介信息采集、传播架构、媒介形式及采编流程,对传统的新闻从业者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挑战[3]。

虽然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朗化、清晰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注意与解决。(1) 全媒体内容形态与传播渠道的结合程度还需要加强,目前许多媒介内容并没有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进行再度编辑,而是同一内容的复制化传播。(2) 传统媒体因为体制、历史原因存在着区域分割、类型分割的问题,比如我国三网融合的进程便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媒体的充分发展。(3) 全媒体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不甚明朗,目前我国除了实力雄厚的部分传媒集团、机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全媒体布局,探索出较为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还有很多传媒单位、公司还处于摸索之中。

2 传统媒体的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化

云计算为传统媒体跟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步伐提供了基础性的动力,而全媒体则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云计算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尤其是私有云已经在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改变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动态。在传统媒体领域,电视与报刊便是云计算技术应用最为突出的两个领域。

云计算的存储、计算模式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广电媒体来讲,借助云计算不仅能够大幅降低硬件成本,还能够实现扩展传播渠道、丰富受众体验等多重目标[4]。但是“云计算”应用于电视领域并不是简单地改变终端硬件的使用形态,基于云计算的统一技术构架,不仅便于不同的部门与生产环节更高效地相互协调,也有利于同时编辑不同形态的素材内容,实现全媒体化的媒介内容生产。云计算还突破了传统广电传播方式的限制,能够基于互联网实现多元化的传播。比如山东广播电视台在2011年构建了山东“广电云”,大幅提升了山东网络电视台的运营水平,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全媒体传播系统。

云计算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势必给广电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更好和更直观的体验[5]。与电视相比,报刊的采编与发行对技术的依赖程度相对要小一些,但在全媒体方面创新的急迫性却更强一点。因为报刊面临比电视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所以报刊“思变”的探索也更为突出,从报刊版面变化、重视图片功能到“报网联合”,其媒介形态日益丰富。

对于报刊来讲,全媒体并不仅仅意味着图、文、声、画等不同媒体形态的综合利用,以及集团化运作下报纸、杂志、网站、手机报、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种传媒的统筹发展,而是要立足未来传媒竞争的要求,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方案,全媒体的核心是智能媒体和智慧媒体,运用智能化来解决海量传播信息的弊端[6]。比如《京华时报》于2012年推出了《京华时报·云周刊》,将云计算技术与报刊内容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总编辑李洪洋表示:“云报纸最大的创新与亮点在于,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借助新技术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表现以往很难用文字和图片精确表述的新闻、现场和信息”[7]。目前全国各地有条件的报刊都在尝试部署云计算技术,打造“云平台”,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与市场需求开发出诸多具有个性化的全媒体传播方案。业界普遍认为,通过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布局,报刊媒体能够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 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服务平台架构

传统媒体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发现,全媒体的管理和运营与传统单一媒体有很大的差异,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的数据量巨大,系统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利用率低;系统之间不能全部贯通,资源无序扩展;系统管理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第三方技术支持依赖严重;应用和数据的安全无法有效保障。

基于全媒体管理和运营中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最新的云计算技术设计了全媒体服务平台架构。在传统的媒体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重点设计了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全媒体运营的核心平台,为传统媒体转型到全媒体的内容生产、内容管理及内容运营的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服务平台技术新架构,采用云计算技术统一管理全部的基础资源和数据中心。整合传统业务系统,以网络新媒体内容管理和对外服务为核心,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和业务逻辑。定义标准的数据接口和技术规范,把媒体内容采集收录、内容编辑、媒资管理、内容编排发布等全媒体应用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化集成,实现所有媒体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发布。全媒体服务平台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全媒体服务平台架构图

全媒体的服务平台架构一般可分为四层:

最底层是云计算基础资源层,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云计算硬件资源,也包括对资源进行融合的基础软件,包括云数据中心管理系统,虚拟化软件、安全软件、中间件、数据库等。这一层把各种软硬件资源封装成云资源服务向上层提供。

第二层是媒体内容采集管理层,这里采用统一媒体资源库技术,把采集的媒体内容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技术规范进行编辑、编码入库,并形成媒体资源目录,可以供所有的内容发布平台调用和分发。

第三层是运营服务层,采用传统业务管理模式和大数据分析结合的方式,面向特定用户动态发布的模式,有效地采集和分析用户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发布内容,实现运营的效益最大化和服务的个性化。

第四层是终端和用户层,支持同一内容向网络电视、传统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多种终端的适配发布,并能根据网络状况和终端类型进行适配和优化。

4 全媒体服务平台架构的特点

本文针对全媒体的管理技术需求结合云计算技术研究设计了全媒体服务平台架构,架构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具有技术领先和动态灵活的特点,能满足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业务需求。

1) 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基础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并且实现了基础架构的灵活可变,采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多级缓存等技术使数据中心的架构可以支撑互联网多媒体业务的高效发布需求。

2) 架构设计了统一数据接口和标准规范,统一编码媒体资源,可与BOSS、CDN及已有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结合,并能实现一次采集、集中编辑、多处分发。

3) 针对不同媒资发布接口及不同类型的终端提供了统一多终端内容发布功能,轻松支持实现不同类型终端的内容适配发布,既能支持传统媒体,也能支持Android/IOS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量。

4) 支持用户多终端的互动和反馈,利用分布式大数据技术存储用户信息,能识别不同终端的同一个用户,并记录用户的各种行为,成为进行用户画像和分析用户喜好的数据基础。

5) 运营服务层基于大数据和实时推送技术实现对用户对象的快速识别和判断,并能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提升用户体验和广告效果。

全媒体包括期刊的发展主要聚集在以下三个层面:

(1) 全媒体的平台业务层

首先,在传播形式上是渠道的多样化,着眼点是内容的多渠道、多媒体、多平台的统一和实时发布,是对传媒形式的架构重新定义,更广泛地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跨界人群。

在内容与信息的采编上,可根据各异的媒体渠道特征,构建更便捷、合理和可行的采编流程,从而使得在信息内容形式和结构上形成本质的变化,更宽泛地满足了各类受众的不同阅读习惯和收视习惯。

在运营方面上,建立多平台架构,实现用户培养后,运营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媒体的良性生存与发展。而随着多平台媒体形式的运行,新的商机不断出现,广告运营的业务会大幅提升和被重视,诸如在线交易、中介和专业服务渠道等的产生,媒体平台重点将向应用型转移,媒体的资讯内容将整合成商业元素。

(2) 全媒体平台技术支撑层

全媒体平台的基础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包括软件编程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处理技术、音视频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这些成熟技术保证了新媒体跨平台的建立,保障了新媒体平台的日常安全运行,使传统媒体得以向新兴媒体跨平台转型。

(3) 全媒体平台应用层

全媒体的重点着眼于受众(包括作者)的需求,以及媒体内部人员的编务和运营等工作。为受众提供跨平台、及时的信息更新、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受众与媒体间的互动渠道及受众与受众间交流的专题社区。

5 结 语

对于受众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基于云计算技术能够为他们带来更流畅的媒体信息消费体验。云计算可以实现媒体资源的存储、操作转移到“云端”,受众不需要承担技术成本,而且还能方便受众随时随地个性化地收看、分享、评论,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接受与使用方式。正如腾讯云副总经理纪顺友所表示:面向用户的云计算时代已来临,它不仅将降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更将切切实实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未来的某天,或者一个带通信功能的显示模块,就能承载着每个人的在线生活[8]。

云计算与全媒体,一个是传媒业发展所依赖的技术基础,一个代表着传媒发展形态,二者共同构成未来传媒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的互动方式与程度将对传媒业态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云计算被称为继互联网之后最具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云计算作为基础性的技术动力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传媒的发展需要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信息量的激增、传媒形态的多元、受众需求的增长都需要更为强大的技术保障,云计算无疑为未来全传媒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全媒体服务平台架构也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推动全媒体在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武志.浅议云计算的实现及未来的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43-44.

[2] 林玲,欧健,陈红.全媒体内涵及趋势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6):2-3.

[3] 郝红霞,刘峰.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新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析[J]. 新闻大学, 2014(6):116-123.

[4] 徐幼雅,刘峰.基于云计算的广电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探析[J]. 传媒, 2014(1):49-51.

[5] 樊磊,姜殿斌.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J]. 电视技术, 2012, 36(22):63-65.

[6] 张大鹏.全媒体环境下的报业生存之路[J]. 新闻世界, 2013(6):122-123.

[7] 商西.“拍我,拍我”云报纸留人驻足[OL].[2012-5-30]http://www.sootoo.com/content/289340.shtml.

[8] 腾讯.面向用户的云计算时代已来临[OL].[2011-5-23] http://www.cnetnews.com.cn/2011/0523/2037298.shtml.

RESEARCH ON ARCHITECTURE OF OMNIMEDIA PLATFOR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Hao Hongxia1Liu Feng2Zhang Minrong3

1(ShanghaiFilmArtAcademy,Shanghai200240,China)2(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433,China)3(ShanghaiInstituteofComputingTechnology,Shanghai200040,China)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used in media has brought significant changes for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on. Cloud computing began to get wide attention in the media in future market siz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its effect. Television, newspapers, internet and other different types of media began to actively promot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their own progress. Omnimedia is the basic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form of the future media, and the single form of media will be difficult to get a lasting development in the competitive media market. Cloud computing is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which developed the future media, and omnimedia is a form of media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correctly between the cloud computing and omnimedia for media development.

Cloud computingOmnimedia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2016-04-05。上海市教委2016年民办高校重点科研项目(2016-SHNGE-23ZD)。郝红霞,副教授,主研领域:全媒体。刘峰,讲师。章民融,教授级高工。

TP3

A

10.3969/j.issn.1000-386x.2016.08.026

猜你喜欢
计算技术架构受众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FLAC3D软件计算平台的研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化办公系统中的应用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6年1~6期总要目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